三本,算不算考上大学?

三本,算不算考上大学?

别问了,我就是三本。

三本是什么?比一本二本低点,但都是本科的大学。

本文不从专业学理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只从个人价值认同,与亲友认知评价两个方面并结合自身经历,来好好分析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亲友认知评价。

当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个清早,我清楚的记得我在同学家刚醒酒,前一天晚上吹的牛逼早已经不记得了,此时的分数倒是真真切切在手机上显示出来了。

分数不是太低,更不是很高。分数线还未公布,怀着忐忑的心情给爸妈打电话说了分数,并且宽慰他们,分数线还没出来呢,一切还不是定局。

早饭也无心吃,一干人等就往学校赶。途中,知道了分数线,差了20分过线。

真的无心复读,对于文科生来说,再次复读好好学习数学,多练练题,考上问题应该不大。但是真的没有更多的理由支撑我去面对复读,所以我就要面对填志愿了。

我自己觉得没啥,但是来自亲友的关注,七大姑八大姨通通打来电话,就一个问题:考上没?我摸摸反问:三本算不算。电话那头传来疑惑的声音:啥叫三本?

对啊,啥叫三本,我也很迷茫啊。

三本,算不算考上大学?

我这神奇的分数对我来说,也是很尴尬。填专科觉得亏,填二本补录根本没可能。所以唯有三本是最好的归宿。

父母嘴上虽然说着没事,但是他们心里的想法作为当事人的自己有何尝不知道,三本是啥?不就是没考上吗?

虽然刚开始我也一遍一遍的解释着三本的概念,和一本二本念出来都是本科学历,也相当于考上了。

父母当然是疼爱孩子了,所以他们也接受了这个模糊的概念,但是每当在亲友面前,别人问及孩子学的咋样,父母总是大大咧咧的说:此,三本,谁知道以后咋样呢?

我还能再怎么解释呢?每次回家,遇到姨妈,总会亲切的说:大学生回来了。表哥堂哥有了问题,也总是会说:等我问问我们大学生怎么说的?

其实心里也很难受,但是怪谁呢?当初多考20分不就行了?当初去复读没准考上一本二本不就行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三本这个词似乎是自己种下的不可言说的魔咒,此时也在一点一点吞噬着原本顽强的心,表面轻松下,何尝不觉得委屈,三本,我可能真的尽力了吧。

个人价值认同。

说实话,我还是无法很平静的把三本和一本二本等同,就像是心理障碍一样,一听到别人问我在哪里上学,我下意识的就会想到自己是三本,他一定不要问我上的啥?否则我的秘密就要暴露了。

我所在的大学,对大学!是一群一本院校的附属院校,主要是凭借本部的优势资源强化自身的教学质量。

所以每次别人问我,甚至不熟悉的亲戚问我,在哪上学,我都会平复自己的心情,面无表情的说出我们本部的校名,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因为我在本地上学,所以大家基本都知道这所厉害的学校。如果说出我的院校,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也同样知道它是一所三本院校。

与我一起的还有一位朋友,当时高考前夕,因为身体原因影响了高考发挥,最终去上了专科。

每次放暑假寒假,大家都提议要去母校看看老师,顺便聚一聚。他总是拒绝的,我问他为啥不去,他说:没考上,感觉臊的。

我除了骂他矫情,自我贬低,其实也是在说我。是我们太过看重别人的看法,给自己心理暗示?还是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就是三本,无法说服自己和一本二本的同学一起交流?还是我们自己心里太脆弱,禁不起时间的考量?

可能都有,又可能都没有。我也总是一遍一遍的说服自己这样病态的心里不利于自我的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但是有时一句问候,一句平常的话语,总是能点燃原本熄灭丑恶心态。

三本算是考上大学了。

有一次回到家,父母不知为何又在念叨,以后三本出来怎么办?我也习惯了,多是安慰,以后出来肯定有事做,别担心了。

但这一次,超出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试图构建起来的自我虚假的繁荣,终于在这一刻彻底坍塌了。我居然没出息的哭了。

母亲吓坏了,接着她也哭了。从那以后,母亲再也没有提过三本这个词,我也告诫自己,别那么看不起自己。

来到大学,兜兜转转已经三年了,时常听着学校学长学姐的成材事迹,从这里考上研究生的大部分都回来当老师了,不曾采访过他们面对这个标签的经历,也不曾有过他们在这群学校的辉煌,更不羡慕他们此时的安稳,只是单纯觉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自我否认也好,自我贬低也罢,甚至觉得尴尬,不敢面对,但是事实不就是这样?事实就是自我否认的同时又不停止努力,就当是零星的自嘲,给未来的自己多点祝福,少点对之前的否定。

时光还是会不停歇的向前走,三本的标签会出现在简历中,户口本上,是人决定了标签,而不是标签决定人。万物的却处在普遍的联系当中,但是,难道不是自己的内心在把控这份联系?

三本不是失败者,不是默默无闻不敢大声言说的词汇,我们决定了这个标签的价值,也体现这个标签的价值。

有朝一日,当我们拿到学位证时,上面大大方方的写着本科。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说:我上的三本,感觉很好。

三本,算不算考上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