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俄罗斯是如何看待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太极云飞扬



第一,保尔今天叫做俄奸

保尔是斯大林主义者,支持世界革命,也就是世界革命没有国界。

实际上,所谓共产国际的领导者就是苏共。

这就是斯大林主义。

其实保尔不是俄国人,生活在乌克兰和波兰国境附近,属于哥萨克后裔或者乌克兰人。

所以,在乌克兰独立且和俄国激烈交战的今天,保尔毫无疑问被乌克兰同胞敌视!


第二,彼得留拉是今天乌克兰的英雄

时代不同了,保尔认为是垃圾渣子的彼得留拉,今天成为乌克兰的民族英雄。

彼得留拉的乌克兰民族军致力于乌克兰的独立,反抗一切入侵者,包括苏联红军,沙俄白军,波兰人。

虽然最终在三大势力夹击下惨败,它的初衷完全是乌克兰民族主义,所以永远都会有市场。

彼得留拉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也就是今天乌克兰的黄蓝旗。

相反,苏联解体给乌克兰留下烂摊子。

该国除了一些武器和军工厂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农业也一塌糊涂。

更夸张的是,苏联时期不断多次大规模镇压乌克兰境内哥萨克,还有可怕的乌克兰大饥荒。

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大饥荒。据估计,大约有315万至718万乌克兰人死于这一事件。

一些乌克兰人认为苏联对这次大饥荒的责任相当于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并且认为苏联专门利用饥荒清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其行为法律上构成种族灭绝。

要知道,乌克兰大饥荒发生时,该书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并没有死。虽然他住在莫斯科,但在乌克兰的朋友亲戚众多,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然而,他的小说中自然不可能涉及这点的。

第三,书中宣扬一些极端思想

主人公保尔就是一个为了革命不顾一切的人。

他为了革命负重伤,最终二十多岁就死去。

然而,他还莫名其妙的抛弃了女友冬妮娅。他和冬妮娅有很深的感情,后者还在极度危险期间保护了他。

然而,仅仅保尔认为冬妮娅出生资产阶级,就毅然和她分手。

这是违背基本人性的!

书中,仅仅因为丈夫杜巴瓦是托洛茨基派,妻子安娜不但向党随时汇报丈夫的言行,还果断堕胎然后离婚。

其实两人并没有感情上的问题,仅仅因为一个是托派一个是斯大林派。

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第四,保尔的革命性来自他的经历,而不是其他

父亲早死,真实中的哥哥软弱无能,母亲是保姆,属于社会底层。

保尔十一岁就辍学打工,受尽屈辱打骂,本能仇恨这种制度。

然而,保尔对于所谓反革命分子的凶恶,近似于一种报复,这就是很可怕的。

总之,这本书是宣扬仇恨的书。


萨沙


看到有人攻击保尔·柯察金,本人不由得怒发冲冠。诚然,由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保尔这个人物形象现在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都不受待见。乌克兰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视前苏联为魔鬼。乌克兰30年代的民族独立运动遭到苏联当局的残酷镇压;乌克兰作为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曾经遭受过严重的饥荒,人口严重减员,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更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乌克兰对前苏联自然是恨意难消。

而小说中的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乌克兰人,无比坚定的跟随苏联的脚步闹革命,自然让乌克兰人难以接受。更悲催的是,保尔·柯察金乌克兰人的身份无疑难以获得俄罗斯人的认同,试想俄罗斯人怎么可能肯定一个用生命拥护一个早已被俄罗斯人抛诸脑后的旧体制(俄罗斯人眼中的落后体制)的乌克兰人?

于是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保尔柯察金,这个从30年代到60年代风靡前苏联、中国、东欧、越南乃至朝鲜的超级偶像一时沦为不受待见的落魄文学形象。但是我们要明白,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不能以上帝视角评价历史人物或是文学人物。在保尔的时代,他所处的大环境下,他就是伟大的。他拒绝了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拉拢,最终用生命书写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保尔·柯察金,激励过上一代的人民,更一直在激励我们前进!


林屋公子


有书君从小就爱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连环画图书,工作后又特地购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长篇小说,至今还能把保尓的那句名言脱口而出。


有书君世纪之交有机会到俄罗斯旅游,想弄一本原滋原味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收藏或赠送朋友,找了几家书店也没有淘到,后来问过几个去俄罗斯旅游的朋友,他们都说,在俄罗斯确实没有找到这本书。


看来随着苏联的解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已被束之高阁。


有书君认为一部文学作品被现任统治者打入冷宫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认为作品歪曲历史,一个是作者本人有政治问题。


通过翻阅有关资料,有书君发现在乌克兰人民的心目中,奥斯特洛夫斯基被称为乌奸,认为他不仅篡改自己的家庭背景,还加入了苏维埃的军队,参加了对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分裂和入侵。



如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不仅在乌克兰,而且在俄罗斯,都已经受到了唾弃。


人们普遍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歪曲了历史,那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各族人民经受剧烈社会动荡的年代。


书中描述前苏联时期,苏维埃接连不断的国内或对外战争,苏共党内多次的斗争和清洗,这些都给乌克兰和俄罗斯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乌克兰等独立的联盟国对前苏联基本上是全盘否认,现在的俄罗斯距离苏联解体快30年了,对待前苏联问题已趋于理智。


目前俄罗斯对前苏联看法,从普京的话语中能看出一二: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从普京的这一句话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对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态度会有所改变。


有书君和许多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的许多读者一样,认为这确实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据统计,在前苏联解体之前,这部长篇小说曾用61种文字先后出版600多次,共发行3000多万册,影响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现是苏联十月革命前后近二十年那段特殊历史,着重描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一位钢铁战士的经历。


整篇小说描写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来展开,结构紧凑自然,在刻画主人公性格的时候,又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他的优秀品质。


通过描写保尔对待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把保尔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塑造得丰满生动,光彩照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激动人心、曾经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就是主人公保尔历经四次死亡战胜自我的宣言,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澎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世界文坛上会永远闪耀光芒。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书君相信在俄罗斯游客总有一天会找到它的踪影。


有书知道


现在的俄罗斯人怎样看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书,说实话资料很少,没有在俄罗斯进行社会调查,不能确切知道俄罗斯人的想法。

《钢铁》这本书是前苏联时期的作品,书的作者是乌克兰人。书中的故事和主人公精神,以完美的人格,打动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今天的俄罗斯已经不是当年的苏联,历史已经完全翻过了这一页。今天的俄罗斯已经走上了自己新的道路,苏联只是他们的过去。而且,《钢铁》这本书是乌克兰人创作的,与今天的俄罗斯人没有什么关联和影响了。

有影响和记忆的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才有深刻的印象。俄罗斯人怎样看待《钢铁》这本书,可以看俄罗斯人对待前苏联的态度。在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对待前苏联基本上是全盘否认,现在的俄罗斯距离苏联解体快三十年了,对待前苏联应该趋于平静理智。普京曾经说过,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这话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俄罗斯人的想法。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俄罗斯人,对前苏联既喜欢又厌恶。喜欢苏联时的强大,厌恶苏联的体制,厌恶苏联当时的社会状况。俄罗斯人被美国人所骗,积极改制,休克疗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然而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俄罗斯人现在应该是,很有怨恨却是十分的无奈。因为现在的俄罗斯根本不同于过去的苏联,所以俄罗斯社会,俄罗斯人也不需要当年的精神。不需要保尔柯察金为追求美好理想的,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献身精神。

现在的俄罗斯人,虽然国家变小了一些,经济实力变弱,但是还不时的在回望俄罗斯的历史,重温当年俄罗斯开疆拓土的荣光。俄罗斯人崇拜喜欢佊得一世,斯大林,普京。尽管斯大林不是俄罗斯人,而是现在与俄罗斯关系极差的格鲁吉亚人。

一度时间,好像世人忘却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忘却了《钢铁》一书。1999年中国邀请乌克兰演员,以全新的阵容和技术,重新拍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影片,意外的得到了中国社会的强烈反响。因为这是一本影响过几代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一直是上进青年人的精神食粮。虽然《钢铁》中的故事,只是苏联革命战争年代一个年轻人的经历。但是故事中的真实描写,以及主人公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太感染人了,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坚强偶像的英雄象征。

特别是保尔柯察金的一些名言,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些闪亮发光的语录,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也许还是有帮助的。有些经典语录被过去无数中国年轻人当作座右铭,今天读起来仍然充满激情。这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还是很崇高的。

时代变了,体制变了,这种精神还有存在的价值。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竞争激烈,只顾自己,人心浮躁,社会需要正直,需要真诚。需要再认识人生的价值,所以《钢铁》一书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管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也不管在什么时代,《钢铁》一书中主人公一生追求真理,追求人生崇高理想精神,要让人生变得有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因为社会体制的不同,对待《钢铁》一书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苏联已逝,经典永存,保尔精神依然永葆青春。


亦新湖


数十年来,苏联和俄罗斯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洗礼。现在,尘埃落定,俄罗斯人对列宁和斯大林的认识渐趋于理性。有资料显示,对斯大林的肯定,居俄罗斯历史人物之首。相信,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会重新焕发光辉异彩。

最后,让我们再重温一下那段名言: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这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死亡的时侯他会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伟大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欢迎点评。


WM晓奇


我刚从俄國归来,聊几句:一、俄國现存有列宁、彼得大帝、尼古拉二世的雕像(海参葳、莫斯科、圣彼得堡均有),斯大林所有雕像均无。二、人们把前苏联分为斯大林时代、赫鲁晓夫时代。三、镰刀斧头图案均有保留,工农画像、雕塑仍然出現在主要地标。四、一九四六建成的最美地铁站(乌克兰站)里的壁画、铜像均以工农兵科學家为主体。五、阿芙乐尔巡洋舰仍为一级文物停泊在涅瓦河上。我們刚好碰上艺术家们在拍纪念十月革命的电视剧。总体讲,人们崇拜列宁、彼得大帝、普京,同情怀念尼古拉二世(远东铁路的决策者)。对国家的卫士库图佐夫、朱克夫都立像纪念,对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们都永久纪念!每个城市都有“胜利广场”!“钢铁”一书为中俄老一辈人所熟悉,保尔为那一代人所崇拜,那种精神是社會正能量。我們在莫斯科市郊就遇到了一位用手风琴演奏“喀秋莎”的同龄人。总之,对历史应遵重。


达老旺


从精选的答案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答非所问”的问题,即使是“邀请问答“也不例外。因为浓厚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情结,本人曾于2011年夏天只身一人随团到俄罗斯旅行了一回。当时的导游是个小伙子,有三十五六岁,在苏联时期,他父亲是一个工厂的书记,母亲是街道的居委会主任,他上学时,也是班上的团委书记,可谓是真正的苏联红色后代,而且,从相貌上看,他本人和革命的导师列宁还真有几份神似之处。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当年“列宁和卫兵”故事的发生地,圣彼得堡的斯莫尔尼宫门口,我一句看似随意的话差点把他说哭。我说:“如果历史上没有戈尔巴乔夫这个人,在当年契尔年科去世后,假如让普京从1985年就担任苏共总书记,现在的苏联应该依然强大……”当时的他,眼眶湿润,双手抱头,俯首沉默了良久,这让我们同行的团队成员感慨了很多很多。在谈起了苏联的红色文学时,我主要问起了两个人,一个是高尔基,一个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于前者,他说,还有一定的读者;对于后者,他的性情很平和,说其作品已经没有人看了。这又让曾长期接受熏陶,励其志向的我们再次感慨了很多很多…… 但是不久,我又发现了新的情况。作为自费项目,由中国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了新圣女公墓,并特别重点介绍了中国人民所熟悉历史名人陵墓,有卓娅和舒拉,有赫鲁晓夫,还有王明等等。著名的文学家共有五位,他们是:契诃夫,果戈里,阿·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还有,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让我惊讶和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墓碑前都很冷清,但有三位文学家的墓前供奉有鲜花,其中就包括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另外两人是契诃夫和果戈里),本人当时曾有诗《新圣女公墓五人凭吊》纪游。今天,苏联解体近三十年了,中国人的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之说且不论说,倒是俄罗斯人的话很有一些道理:“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就奥斯特洛夫斯基来讲,不论是他还是他笔下的保尔·柯察金,其身残志坚的励志精神永恒不灭,我们毕竟从他们的身上,明白了真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附:《新圣女公墓五人凭吊》

风轻云淡碧空,欲滴满目葱珑。

济济群英荟萃,佼佼人杰地灵。

默默相对无语,心潮澜涛声声。

喧嚣岂曰 隔世,夜夜龙泉壁鸣。

生花跃然纸上,妙笔意纵驰骋。

百态尘寰异趣,千姿凡圣同工。

雅俗休道高下,直曲莫论公评。

大浪淘沙殆尽,参天巨树常青。

(五人:果戈里,契诃夫,阿.托尔斯泰,马雅科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


如義齋人


保尔是可悲的,他天真的以为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把自己的大好青春投入到幻想上,为此他跌沛流离历经艰险,在不断的厮杀中,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健康、最后失去了自我,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他在为大家而战斗,为了美好的未来而战斗,他掉入了执念不可自拔。当他从硝烟中走出时,没有老婆,没有孩子,一贫如洗,有的只是残破的身躯和疲惫的心灵,他所为之奋斗的社会给他的只有白眼和冷漠,胜利者高高在上成了独裁者,而那些曾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伙伴都不见了,他连个能证明他出生入死的人都找不到。他的内心极其痛苦,但他依然认为自己是对的,他坚信自己是在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而奋斗。然而,实际上他只是不敢承认自己付出了这么大代价所追求的只是个幻想而已。他敢面对孤独、严寒、饥饿,甚至死亡。他绝不敢承认自己错了,否则他的整个世界就会坍塌。他不敢想象如果当年他再勇敢一些和爱人不要分开,有一个自己的家庭,生一群可爱的孩子,干一份平淡的工作,现在也许就可以抱着妻子,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嬉戏,或许依旧清贫,或许依旧困苦,但他的生命会多一些色彩。

这本书非常适合青年人读一读,这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作者的本意可能是宣传,目的就是要老百姓无条件服从,无条件牺牲奉献,但青年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真相。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认为大家需要你的牺牲奉献。世界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它该怎么运转就怎么运转,大家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命,用不着你瞎操心。别害人,做好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需要帮助值得帮助的人,珍惜生命中遇到的美好事物,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等等。千万小心黄冕堂黄的口号和道貌岸然的人,对诱惑特别是披着高尚外衣的诱惑要三思,传销骗得是钱,披着高尚外衣的所谓理想骗得可是青春甚至生命。你的牺牲奉献可能只是便宜了一群欺世盗名之徒。


LNW菠萝啤酒


前苏联因政治、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社会制度一变,时代精神也随之变化。“苏联文学”所树立的人类精神的高峰,所歌颂的人类高尚无私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曾生活于五六十年代的中俄两国的老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前苏联,人们非常认可这本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些名言,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多么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它激励了许多心志高尚的人。这些闪亮发光的语录代表的崇高精神,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也许还是有影响的。


前苏联解体后,人们回看前苏联,感情复杂而矛盾。在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对待前苏联基本上是全盘否认。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俄罗斯人,对前苏联既喜欢又厌恶。喜欢苏联时的强大,厌恶苏联的体制,厌恶苏联当时的社会状况。普京曾经说过,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这话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俄罗斯人的想法。

现在的俄罗斯根本不同于过去的苏联:所以俄罗斯人对前苏联时候倡导的所谓共产主义精神,其态度,跟我们中国现在的人看十七年(1949-1966)革命文学差不多。尤其是,有人又经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属回忆,得知他对《钢铁》一书做了许多文学加工,跟历史史实相去甚远。尤其是他还被俄罗斯人骂作“乌奸”(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乌克兰人),更使这本曾经“重于泰山”的书“轻如鸿毛”了。在人类依然是私有制社会情形下,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献身精神可能还是有些超前了。

当然,书中所体现的坚强、勇敢、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属于正能量,无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需要弘扬的。


老照片


由于此书是乌克兰人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现今的俄罗斯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对此书也毫无兴趣。而烏克兰人对作者本人当年所讴歌的社会现实并不感兴趣。甚至还十分反感。因为书中所描写的一位叛匪头子一一彼得留拉所领导下的反抗俄罗斯统治的战争,为乌克兰人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将独立广场上奥斯特洛夫的雕像推倒。重新树立起象征民族独立的英雄一一彼得留拉的铜象。

从一本书几十年后看到另外一个结局。作为一个从小看这本長大的一代人,真不知从何谈起。本人还依稀记得上世纪末中国还精心拍摄了《钢》的电视连续剧,是在俄罗斯招聘演员,并在俄拍摄。在国内播放。由于历史的骤变,在国内外都反响不大,也就落定尘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