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爲何被人稱爲南宿(音許)縣?

安徽宿州為何被人稱為南宿(音許)縣?

宿州博物館

宿州,隸屬於安徽省,簡稱“蘄”,別稱蘄城、宿城。位於安徽省東北部,襟連沿海,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門。介於東經116°09′—118°10′、北緯33°18′—34°38′之間,總面積9787平方千米。

宿州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有小山口遺址、古臺寺遺址。周朝時期始建蘄邑,隋唐年間,因京杭大運河通濟渠(汴河)段開通,置宿州,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宿州號稱雲都,擁有中國華東地區最大的雲計算數據中心。是CG動畫集群渲染基地,中國5大量子通信節點城市之一。

截至2017年,宿州市下轄1區(埇橋區)、4縣(蕭縣、泗縣、碭山、靈璧),常住總人口559.93萬人。

安徽宿州為何被人稱為南宿(音許)縣?

宿州東站

歷史建置沿革:

五千年前,境內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這裡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境內有宿國、蕭國、徐國等小諸侯國。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滅楚淮北之地,設泗水郡(郡治今江蘇沛縣)。

西漢初期宿州屬於楚國彭城郡管轄。漢景帝前三年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後,宿州地劃歸新設立的沛郡,郡治所在相縣。

唐憲宗元和四年(1266年),撤併蘄縣、符離、臨渙、靈璧4個縣置宿州,屬河南行省歸德府。

後梁,置宿州,轄苻離、蘄縣、臨渙縣、虹縣,屬武寧軍。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基本上沿襲未變。

宋,置宿州,轄苻離縣、蘄縣、臨渙縣,屬淮南東路。

元,置宿州,轄臨渙縣、苻離縣、靈璧縣、蘄縣,屬河南歸德府。

明,置宿州,轄靈璧縣,屬南直隸臨壕府。

清,置宿州,屬鳳陽府。

民國建立,廢州府改縣,宿州改為宿縣,屬安徽省。3年置道,宿縣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十六年廢道,宿縣直屬安徽省,21年屬第六專員公署,後改屬第四專員公署。原駐泗縣之專員公署遷駐宿城。

汪偽時期,宿縣屬安徽省維新政府(省府駐蚌埠),後屬蘇淮特別行政區。

民國30年屬淮海省。抗日戰爭勝利後,宿縣屬安徽省。

1949年4月設宿縣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署駐宿縣,轄宿城市及宿縣、靈璧、泗縣、泗洪(由泗縣析置,駐青陽)、五河、懷遠、碭山、蕭縣(駐龍城鎮)、永城等9縣。

1950年由宿縣析置濉溪縣,駐濉溪口。宿縣專區轄1市、10縣。

1952年宿縣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宿縣專署駐宿城市。將碭山、蕭縣2縣劃歸江蘇省,永城縣劃歸河南省。1

953年撤銷宿城市,併入宿縣。1955年蕭縣、碭山2縣由江蘇省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將泗洪縣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1956年撤銷宿縣專區,將宿縣、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蕭縣、碭山等8縣劃歸蚌埠專區。

宿州市1961年復設宿縣專區,專署駐宿縣。原蚌埠專區所屬宿縣、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蕭縣、碭山等8縣劃入宿縣專區。1964年以宿縣、靈璧、五河、懷遠4縣各一部分地區設立固鎮縣(駐固鎮)。

1970年宿縣專區改稱宿縣地區,地區駐宿縣。轄宿縣、碭山、蕭縣(駐龍城鎮)、靈璧(駐靈城鎮)、泗縣、五河、固鎮、懷遠、濉溪等9縣。1977年將濉溪縣劃歸淮北市領導。1979年設立宿州市,屬宿縣地區領導。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同意將宿縣地區的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劃歸蚌埠市。宿縣地區1997年,面積9795平方千米,人口532.8萬,轄宿州市和碭山、蕭縣、靈璧、泗縣4縣。行署駐宿州市。

1998年12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宿縣地區和縣級宿州市,設立地級宿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埇橋區。

宿州市設立埇橋區,以原宿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埇橋區的行政區域。宿州市轄原宿縣地區的蕭縣、碭山縣、泗縣、靈璧縣和新設的埇橋區。

安徽宿州為何被人稱為南宿(音許)縣?

宿州地圖

以上資料清楚的表明,宿縣地區撤銷改為宿州市並沒有多久,所以很多人依舊稱宿州為宿縣。又徐淮方言中把宿讀音為許,為了區分與徐州的讀音,又因為宿州在徐州南,所以稱為南宿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