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闡提不斷性德之善」——《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23)

“所謂闡提不斷性德之善”——《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23)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

淨空法師  1998年宣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講經註疏,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先要將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概略的介紹。這種介紹古人用的名詞很多,我們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講的“五重玄義”,賢首所說的“十門開啟”,都是經前的介紹,這也有稱之為綸貫。我們在此看到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諸位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椉”是古寫,現在不是這個寫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綸貫,也是這個性質。我們仔細看綸貫的內容,它裡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義,而比五重玄義的內容更為豐富。


承前:

下面是第三段“菩薩本識”。在這大段裡面,這是五重玄義的第二段辨體,辨不思議性識為體,裡面是用三個意思來說,就是三段:“一憑準經論。二迷悟根源。三菩薩本識。”把迷悟根源說完,後面這一段是菩薩本識。

【言菩薩本識者】

這一段我們就不必逐句來講,把它重要的意思提出來說說就行了。

『菩薩』,就是專指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的本識,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地藏菩薩的存心。地藏菩薩的用心何在,他存的是什麼心,他用的是什麼心?就是這個意思。

【在菩薩心,名為般若。】

這一句話很重要。菩薩的心是智慧,他完全覺悟明白了,像前面所說,宇宙人生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這是在一開端序文裡面就講得很清楚,我們回頭去看“綸貫”,開頭裡面總共有五段,文字都不長。第一段是說“法性的根源”,第二段講“法界的緣起”,第三段講“佛法的根源”,第四段講“六道的由來”,最後一段是講“本經的緣起”,說得夠詳細了。所以菩薩的存心、菩薩的用心是智慧,菩薩心是智慧,存心是智慧,菩薩用心是慈悲。我們看菩薩怎麼用法?這裡有幾句話說得很好。

【所謂闡提不斷性德之善,遇緣善發。佛亦不斷性惡,同惡而化。】

這兩句話說得好,這兩句話是真話。『闡提』是什麼?這是梵語,闡提的意思就是沒有善根的人,也就是沒有善念、善心、善行,無惡不作之人叫闡提,這個話佛菩薩說的。這樣的人,他性德之善沒有斷掉,可惜沒有遇到緣,沒有人教他。佛來教他行不行?他也不會接受。為什麼不接受?與佛無緣。佛經裡面舉例,當年釋迦牟尼佛與城東老母沒有緣,釋迦牟尼佛跟她講不聽。佛弟子當中有一個人跟她有緣,佛派他去講,她就接受,她就聽。這就所謂是“佛不度無緣之人”,她不肯接受、不肯聽,那有什麼辦法?就是因為沒有緣。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與眾生結緣的重要,無論是善緣、惡緣,只要有緣就行,當然結善緣比結惡緣好,所以不能不跟眾生結緣。結緣當中要不著相,那就叫法緣,法緣是不著相,心地清淨,沒有汙染。在相上講,不論是善、不論是惡,心裡都不執著,善緣、惡緣都是法緣。如果有執著,那就不是,那就是世間的善緣跟惡緣,善緣、惡緣都會有果報,果報很可怕。法緣是清淨心,將來果報就是你度化眾生,你教化他,他肯接受,他歡喜接受,這叫法緣。

一定要懂得“闡提不斷性德之善”,所以諸佛菩薩看到惡人也是諸佛如來。一般人看不到他的善,佛能看到,佛看到他六根根性清淨無染,他怎麼不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他的惡從哪裡來?惡是痴迷來的。痴迷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裡面沒有痴迷,這個事情只有諸佛菩薩看得清楚。所以諸佛菩薩對於造作極惡業的眾生,還是那麼慈悲、那麼照顧,理由在此。

『佛亦不斷性惡,同惡而化。』這是講兩個極端,一個是善的極端,成佛了;一個是惡的極端,闡提。說兩個極端,當中就不必說,你就完全能理解。佛有沒有惡?有。佛的惡不都斷盡了嗎?是斷盡了。佛要度惡眾生,要現惡相,就得把菩提轉變成煩惱,佛會變。我們想想看,我們要沒有貪瞋痴,怎麼會生三惡道?佛要到三惡道去,也要現貪瞋痴,他才能到惡道去,他若不現貪瞋痴,三惡道眾生就不能度化。所以佛的貪瞋痴是示現,如果他真的染上貪瞋痴,他墮惡道就出不來了。他惡道可以自由往來,就是他要貪,貪就現前,他不要貪,貪就馬上斷掉,他有這個本事,所以他來去自由。我們今天貪瞋痴是長了根,沒有辦法,拔不掉。他的貪瞋痴是隨便用,隨便示現,說有就有,說無就無,人家有這套本事,這就是《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他生貪瞋痴,他就能到惡道度眾生,雖生貪瞋痴,他不住貪瞋痴,在三惡道裡面自己住的還是一真法界,沒有汙染。

“同惡而化”,佛到六道來示現,這是同惡而化。六道是染汙的,他也要示現染汙才能來,他是染而不染,而實際上,我們也是染而不染,但是我們迷而不覺。佛是覺而不迷,所以他自在,我們是迷而不覺,所以不自在。

【今地藏大士,了達闡提等修惡之事,全體即是性惡之理。】

佛菩薩懂得,所以對於這些惡人,不會責備他,不會怪他,對他的關懷、照顧和幫助,永遠不變。我們凡夫做不到,是不瞭解事實真相,佛菩薩瞭解事實真相,無論我們做什麼惡,佛菩薩慈悲心決定沒有減少一分。佛菩薩現不現我們的現前?這不是別的事情,是緣分的事情。所以一切法都是緣生法,佛法也是緣生法,因緣生法。修惡之事,有事,事當然有個理,理是什麼?理是性惡之理。性哪有善惡?講性善、性惡,要曉得,這個性是習性,不是本性,一念自性是本性,本性裡面沒有善惡。習性是什麼?阿賴耶是習性,這裡頭含藏著種子。無量劫來薰習的這些種子,佛只是轉變而不是消滅,轉煩惱成菩提,只是做了一個轉變。

如果你要是把這消滅了,成佛之後,過去沒有成佛之前造的那些惡因,我們要問他受不受報?如果是成佛之後,造惡不受惡報,造善不受善報,那因果律不就推翻了?經典裡面記載,釋迦牟尼佛曾經有三個月馬麥之報,託空缽。作佛了,過去生中乾的壞事還要受報,不過他受報清楚,知道這是我過去造的什麼業因來受報,逆來順受,他受得很甘心、很情願,一點都不會覺得難過。我們遭遇果報、惡報的時候,怨天尤人,不甘心,不情願,不知道是自己過去的業因現前。善惡果報統統是業因,這講的是性惡。可是作佛、作菩薩,完全覺悟,這些業因果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像我們凡夫,凡夫受果報不知道,不知道前面的業因。

所以過去那些惡的習氣,佛菩薩不會把它斷掉,到時候有用處,度那些惡道眾生就用得上。就譬如,作小偷的,慣竊那個手法很高明,以後覺悟了,覺悟再不幹壞事,當警察去。可是他那一套方法還有效,可以抓小偷,由惡就變成善了,他可以防範小偷,可以抓小偷,還是那套方法,只是用心不一樣。所以佛菩薩善於用性惡度一切惡道眾生。你這就明瞭,有煩惱習氣也不壞,悟了由惡變成好的,迷了由好的變成惡的,可見得關鍵都是在迷悟之間。

底下說,這是經上常講:

【邊邪無非中道】

這是你覺悟了之後,邊見、邪見都是中道。

【五逆當處解脫】

『五逆』是阿鼻地獄,一念覺悟就解脫。有沒有這個例子?有。《觀無量壽佛經》阿闍世王造的五逆十惡罪,那是墮阿鼻大地獄。我們在《阿闍世王經》裡面讀到,他遇到善知識的開導,一聽開示知道自己錯了,誠心誠意懺悔,唸佛求生極樂世界。世尊告訴我們,他是上品中生,品位那麼高,這是我們想像不到。我們以為大概差不多是下下品往生,哪裡知道是上品中生,這才不敢輕視造惡之人。阿闍世王可能也是菩薩示現,教導我們千萬不要以惡意對待惡人,為什麼?說不定他在臨終一懺悔,比我們高出太多了,我們遠遠比不上他,怎麼敢輕視惡人?所以往生淨土是兩個方法:一個是依照經論的理論方法修行,另外一種是臨終懺悔,悔過往生,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我們中國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真回頭了,這一回頭是好人當中的好人,好人也比不上他,我們要懂得,決定不能夠輕視。這是“五逆當處解脫”。

【普現色身,遊化諸趣,點此迷源,令知平等,正憑此本識,而起諸大化。】

『諸趣』,就是指六道。地藏大士在六道無處不現身,現身幹什麼?『點此迷源,令知平等』。這是地藏菩薩現身說法的總方向、總綱領、總目標,我們要記住。我們現在學佛,將來接觸廣大的群眾,我們以什麼原則來引導大眾?“點此迷源,令知平等”這個原則要記住。“點此迷源,令知平等”,平等是法界,平等是根源,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才是真平等。真正證得平等的人,他觀念當中一切眾生是自己,這才平等。這一切眾生,眾生是廣義的,虛空法界所有一切形相都是眾生,都是自己。你決定是以盡虛空遍法界,肯定認知這是自家,這樣你才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平等心才現前。所以佛跟我們講十法界的業因,業因是非常複雜,可是複雜裡面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佛給我們說出來,佛的心是平等,菩薩的心是六度,辟支佛的心是十二因緣,阿羅漢的心是四諦,天人的心是十善、慈悲喜捨,人心是五戒十善,畜生是愚痴,餓鬼是慳貪,地獄是瞋恚。“令知平等”,就是令一切眾生成佛。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一切皆成佛”,這個地方兩句話,“點此迷源,令知平等”,就是一切皆成佛,不可思議。說菩薩『正憑此本識,而起諸大化。』“化”是教化眾生,大行教化眾生之事,就是存這個心、用這個心,我們應當要知道。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