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育兒也是育己,孩子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有一種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反觀自己的孩子,身上有數不清的毛病。比如該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上了幾天興趣班,就找各種藉口不想去;說好幾分鐘後吃飯,等不了就哇哇大哭……

身為父母,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非常苦惱,變得易怒、易躁。

其實,反思一下,你會發現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我們大人也有,比如拖延症、三分鐘熱情、沒有耐心等等。

孩子是父母自身的投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父母從鏡子裡看到了真實的自己,也是毛病重重,也需要不斷修行成長。

凱瑟琳有兩個女兒,14歲的埃拉和16歲的謝伊,謝伊在生活中比較懶散邋遢,而且每次要求她做什麼事,她總是能找到一大堆藉口來搪塞你。

有一次,家裡要來客人,凱瑟琳希望謝依能夠把自己的房間收拾整齊,可是她卻說,客人又不會進她房間,意思就是收拾房間是多此一舉。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常見,父母說一句,他們恨不得有十句來反抗。

可是為什麼會有這麼不省心的孩子呢?

其實,對父母來說,這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機會。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個課題,仔細研究一下如何向別人提要求才有效;面對不省心的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上,而不是孩子的過錯上,你會發現,自己的感覺會越來越好,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孩子的錯誤行為簡直是上天賜給的禮物,它不僅幫助我們學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技巧,還能治癒我們心靈的創傷,加速父母的成長。

有人說,只有當了父母之後,才發覺自己真正長大了,你會變得更加有責任心,更加有擔當。

蘇珊和她丈夫在有孩子之前,一日三餐總是隨便應付,也不規律,可是她當了母親之後,就開始按時按點給孩子準備食物。

原來,成長真的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父母為孩子付出的每一次努力,不僅成為孩子的壁壘,還促進了他們自己的成長。育兒也是育己,父母生養了孩子,同時也把自己重生了一次。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忘記完美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完美孩子綜合徵。

比如我們讓孩子倒垃圾,完美孩子會說:“好的,媽媽!”而真實的孩子多半裝作聽不見。

我們讓孩子見到長輩主動打招呼,完美孩子會說:“叔叔好,阿姨好!”而真實的孩子,會害羞不敢說話。

完美的孩子總是學習自覺,聽話懂事,人見人愛,而真實的孩子總是讓人各種崩潰。

作者蘇珊說:“我們之所以難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原因在於,只存在於我們想象中的完美孩子,於眼前這個有血有肉的孩子區別很大。”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不會在家長人設的完美模型中長大。

與其埋三怨四,不如學會接受,坦然面對,與之和平相處,這要求父母學會如此做:

首先,微笑面對,停止抱怨。

一兩歲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怕帶孩子出門,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可能還不會自己大小便。

作者的朋友伊萊莎帶孩子乘坐越洋航班,孩子在旅行中,腸胃出了問題,尿布都不夠用,拉了他一身。

可是他並沒有因此怨聲載道,愁眉不展,而是與妻子談笑風生,甚至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歷。

其實,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你自己,換個角度看問題,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其次,一心一意陪伴孩子。

生完孩子後,很多父母覺得以前安逸平靜、隨心所欲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每天面對的都是孩子的吃喝拉撒鬧。

他們一邊懷念以前的生活,一邊又必須盡到父母的義務。

想要回到以前平靜地生活,關鍵是做好當下的事情,不要三心二意陪孩子,你的心不在焉,孩子能感覺到。於是他們會採取一切措施,引起你的注意,比如撒潑打滾。

最後,不要依靠孩子為我們帶來好心情。

有些父母,總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孩子的成就上,比如孩子考試考了第一名,他們臉上就樂開了花,一旦成績有了波動,家長就開始變得聲嚴厲色,譴責孩子。

這樣的父母,讓孩子覺得愛是有條件的,同時,他們也會特別在意,別人根據孩子的成就來評判自己的眼光。

人如果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就如同戴上鐐銬在生活,於自己於孩子來說,都是枷鎖。

切忌把自己的心情與孩子的成就綁架在一起,虛榮心強的父母,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育


什麼樣的家庭,養育出什麼樣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裡,都藏著孩子的未來。

愛玩手機的家長,孩子多半是手機控;愛打牌的父母,孩子多半是牌迷;愛看書的家庭,孩子多半喜歡閱讀。

蘇珊認為,“如果希望把孩子養育成我們喜愛,欽佩的那種人,我們在生活中至少要努力示範出我們希望他們擁有的美德。”

這跟中國言傳不如身教的觀點,不謀而合。

就拿玩手機這件事來說,年齡層趨向越來越小,高鐵上,地鐵上到處都是低頭族,上至老人,下至兒童,人手一機,樂不思蜀。

書裡舉了喬布斯一家的例子,喬布斯一家每天晚上會一起吃飯,並且同時討論圖書、歷史等內容,大家都不會拿出手機和電腦。

患有手機依賴症的人,其實是因為自己缺乏獨處的能力,如果父母不能幫助孩子學會獨處,他們將會一直孤獨下去。

除此之外,想要培養出一個自信、獨立、健康的孩子,還應該教會孩子欣賞自己,感恩身體的每一個器官,眼睛可以看到美景,雙腿可以走路,雙手可以寫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就像詹姆斯說:“孩子們從來不會好好聽從長輩的教導,但他們永遠都在模仿長輩。”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點擊圖片體驗“慈懷每天一本書”小程序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學會溝通,讓親子關係更進一步


受權威式育兒觀念的影響,很多父母把親子關係視作命令與服從的關係。

假設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你是通過威脅或懲罰來阻止,還是循循善誘,步步引導,讓孩子明白壞情緒的危害?

書中講述了一個故事,值得每一對父母學習。

一個脾氣很壞的小男孩,經常對身邊的人發火。他的父親就告訴他,每次想發火前,就在籬笆上釘一個釘子。

直到小男孩告訴自己的父親,他已經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父親說,只要他每一整天都忍住不發火時,就可以從籬笆上取下一根釘子。

當所有的釘子全部取下來後,父親對他說,你盛怒之下的言辭就像釘在籬笆上的釘子,即使事後道歉認錯,給別人帶來的傷害依然存在,就像籬笆上遺留下的洞。

於是,小男孩深深地意識到壞脾氣帶來的惡劣影響。

良好的溝通就像一門藝術,愉悅了自己,也撫慰了別人;殘酷的話語猶如一把利器,激怒了自己,也刺傷了別人。

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暴力,會成為孩子一輩子抹不去的陰影和傷害。好話不在多說,有理不在高聲。

良好的溝通,首先要認可對方的感受,尊重別人的立場。其次,不要侵略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會說話,是高情商的表現。你與孩子的每次交談,都成為他們模仿的素材,他們會將自己學到的東西用到父母身上,以及其他人際關係中。

因此,教會孩子們溝通的藝術,會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會遵守你的規則


所謂的言行一致,就是說到做到!

作者的兒子十歲時,問了作者一個問題,為什麼你總是對晚餐時打來電話的推銷員很不禮貌。

“如果他就坐在你面前的話,你也會那樣做嗎?”蘇珊說,當然不會。

其實,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

假設你平時告訴孩子不能亂吃零食,可是家裡來了親戚的孩子,你就搬出很多零食給孩子吃。

在孩子心裡,這不是慷慨解囊的表現,而是覺得自己的父母說的跟做的完全不一樣。

他們會想,“既然小孩不能亂吃零食,為什麼親戚家的孩子來了,你就讓他隨便吃?”

父母對孩子的教誨,也是對自己的教誨,雖然保持言行一致,需要很強的自律和代價,但是你“言必行,行必果”的態度,就是在對孩子真正的負責。

就拿孩子吃零食來說,當孩子問你的時候,你雖然可以解釋,對方是客人,要有一定的待客之道。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答案。

按照蘇珊的意思,應該這麼跟孩子解釋:“孩子,你是對的。媽媽這樣做是不對的,我感覺很抱歉。”

作為父母,不要輕易地打破約定和規則,不要輕易原諒自己的放縱。

孩子能看到父母最好的一面,也能看到最壞的一面,如果自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那麼孩子就會容易往“出爾反爾”的方向發展。

只有我們自己在品格上做到始終如一,才能充當孩子生活中的北斗星,為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活在世上,想要得到尊重,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我們偽裝的樣子真正成為現實。”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真正的幸福源於內心的強大


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孩子們可供娛樂的項目也是五花八門,可是人們並未因此而過得越來越幸福。

蘇珊在平時的諮詢工作中,遇到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雖然已經事業有成,家庭美滿,財務自由,可是每天卻在抑鬱中掙扎。

很多人誤以為有了錢,就會得到幸福,其實真正的幸福快樂並不依賴於外界,而是內心的強大。

如何塑造孩子強大的內心世界,作者給出了幾點建議。

學會接受,我們無法實現所有的願望。

蘇珊兒子八歲那年,非要讓媽媽給他買一副妖怪卡片,哭鬧了一路。可是蘇珊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超出消費限額,沒有給兒子購買。

很多家長也遇過類似的情況,為了哄孩子開心,花點錢又算什麼呢?

可是蘇珊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他的快樂幸福並不依賴於父母的信用卡。

想要幫助孩子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不是有求必應,生活不會事事順遂,正確看待挫折和失望,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豁達。

改變幸福設定值。馬爾奇•西莫夫稱,幸福設定值受三方面的影響:遺傳學(50%)、習慣(40%)和環境(10%)。

從這個比例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悲觀還是樂觀,基因因素佔到一半。可是遺傳學家也表示,改變生活習慣可以改變我們的基因。

讓基因泡在快樂、健康、幸福的環境裡,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習慣,進而更加幸福。

作為父母,哪怕是面對生活的暴擊,你的反映和應對,直接影響孩子以後對待挫折的態度。

因此,想要培養出樂觀健康的孩子,關鍵是克服消極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

學會感恩。

心懷感恩的人,更容易發現美好的事物。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找到了一維持婚姻穩定的技巧,這個技巧不僅適合婚姻,還適合其他人際關係中:

確定一個比例,五次感謝,一次批評。意思是,一次批評產生的的負面影響,需要五次感謝才能抵消。

從小鼓勵孩子多懷感恩之心,多讚賞別人的長處,不糾結於負面因素,這樣才會生活得更快樂。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教育界有句名言:先有關係再有教育,沒有關係,就沒有教育。很多家庭功能失調,親子關係緊張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教育和知識,而是缺少深層次的陪伴。

對孩子最好的愛,不光是呵護,還是放手;不光是陪伴,也是一起成長。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去做那樣的人。跟孩子共同進步,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

身價200億、人稱喬布斯第二的埃隆•馬斯克曾說,他所有的成就,絕大部分要歸功於他的母親。

他們兄妹三個上大學的時候,母親不得不兼職幾份工作,供他們讀書。

如今,他什麼都可以給母親,但母親卻選擇在60歲以後,重新回到時尚秀場,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其實,育兒並不會令你停滯不前,反而會助你脫胎換骨的成長。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看見孩子就是看見沒有美顏後的自己。

不急不吼,也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成為那樣的人,與其逼孩子,不如逼自己。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孩子。

身體力行,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育兒是一場精神療愈,也是靈魂的朝聖,我們教會孩子成長,他們教會我們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