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什麼不能窮孩子”,父母,超量滿足會傷了孩子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父子情深、獨特的教育方式引起大家的熱議,而我的腦子裡卻一直縈繞著“父親賣血為兒子買電腦”的一幕。

兒子向爸爸提出想要一臺電腦,為了滿足孩子,父親去黑市賣血、變賣手錶、做苦力……

當兒子回家看到全新的“586”激動地擁抱父親時,父親卻因勞累過度直不起腰來!

被問及傷情時,不忍讓孩子擔心的父親,對兒子隱瞞了實情:“在工地幹活別了一下”。

這就是中國式父母,“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窮什麼不能窮孩子”,父母,超量滿足會傷了孩子

《銀河補習班》中,父親賣血給兒子買電腦

01 什麼是“超量滿足”?

沙拉在其著作《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指出:
所謂的超量滿足,就是允許孩子在飲食起居、玩耍學習、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為超越規範。超量滿足讓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孩子的責任心。

當代中國父母是最願意理解孩子的父母,完全按照孩子的意願去愛孩子。要錢給錢,要物給物,似乎給得越多,用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向表明自己對孩子愛的偉大。

這就是父母“超量滿足”的體現。

沙拉直言:超量滿足,是家庭教育的軟暴力!

“窮什麼不能窮孩子”,父母,超量滿足會傷了孩子

02 “超量滿足”會帶來怎樣的危害?

孩子沒有切身體會父母勞作的艱辛,沒有感受父母提供的幸福來之不易,沒有滋養出對父母的感恩,從而導致缺乏責任感和義務感。

第一,“超量滿足”對個人的危害:會阻礙孩子的個人發展。

小兵在福利院長大,18歲的他畢業後經老師推薦到一家頗有資質的酒樓實習。結果,短短三天,他連招呼都不打就離職回福利院,並將一個月的生活費花得分文不剩。此後,他找工作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對於未來他沒有任何規劃。

“窮什麼不能窮孩子”,父母,超量滿足會傷了孩子

關於福利院兒童成年後的生存狀態調查


經調查發現,小兵的情況並非個例。

據合肥市福利院數據顯示,該院在冊14週歲以上孤殘兒童中,18週歲以上的佔了44.17%。

由於福利機構內集中供養的養育模式,以及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對孤兒們的同情,導致他們在面臨兒童超額需求時,工作人員大都包容的姿態給與他們“超量滿足”。

長此以往,孤兒們把這樣的“超量滿足”當做理所應當,缺乏感恩之心和同理心。當有些兒童回 社會後,把這種心態帶入工作中,導致處處碰壁、無法融入。

第二,“超量滿足”對家庭的危害:給家庭帶來災難。

父母不計後果的“超量滿足”,超越了規則和界限,有可能給家庭帶來災難。

魯豫在蘭州見到了曾經的劉德華“第一粉絲”楊麗娟。42歲的她現在做著服務員的工作,和母親過著平凡的日子。

可是,這個從16歲開始就輟學狂熱追星的女孩,即便其父親沒有規則、沒有限度的滿足她的追星需求,習慣了被“超量滿足”的她完全不知道何謂“知足、感恩”,最終以她的父親跳海自殺收場。

而更可悲的是,她的父親直至去世,仍覺得女兒的做法並無不妥,覺得劉德華不私下見他的女兒是錯,甚至還在為自己不能完成女兒的心願而自責!

這個“狂熱的追星女孩”,父親為了她,賣房、賣腎、借高利貸、自殺。

“超量滿足”對家庭的毀滅性,在楊麗娟的家庭中一步一步上演。

父母的錢是血汗錢,父母的愛應是有原則的愛,父母的“滿足”該是有規則的滿足!

“窮什麼不能窮孩子”,父母,超量滿足會傷了孩子

楊麗娟的父親為了能讓她見劉德華一面,不惜賣腎。

第三,“超量滿足”對社會的危害: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甚至危及生命。

當孩子把父母的“超量滿足當做理所應當,不願意為自己的成功付出努力,長大後,為了滿足自己,經受不住誘惑的他們,很容易走上邪魔歪道,斷送自己,危害社會。

在一起千萬級別的詐騙案中,主角之一的瀟雅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

畢業於某知名藝校的瀟雅,家境優越,成績優越,還是學校樹立的榜樣——學校經常邀請她回去給學弟學妹演講。

蕭雅說到:小時候各種物質需求、名師輔導興趣班、美容整形等,父母都一應滿足。

當有一天,媽媽給錢只夠買Gucci,但她買兩萬多的Prada,家裡給的錢不夠她用時,她走上了“外圍女”的路,最後甚至開始詐騙。

對於這樣一份工作,蕭雅總是在煩自己跟消費的滿足感中徘徊。

她不懂得如何改變自己已經形成的“超量滿足”的習慣,唯有通過不法途徑,獲取高額收入滿足自己。

“窮什麼不能窮孩子”,父母,超量滿足會傷了孩子

蕭雅對自己從事“外圍女”工作的解釋。

03 要想避免“超量滿足”,家長可以這樣做

羅伯特·清崎在其著作《富爸爸 窮爸爸》中有這樣的描述:“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讓債主、奸商、警方甚至騙子來代替你進行這項教育。”

避免“超量滿足”,父母可以這樣做:

第一,樹立孩子的財商意識:體會錢來之不易。

財商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創造財富及認識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即價值觀);二是駕馭財富及應用財富的能力。

樹立孩子的財商意識,第一步要讓孩子知道錢來之不易。

以色列父母會帶孩子“參觀父母的一天”,讓孩子們調查爸爸媽媽從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寢所做的事情。調查後,好多孩子都哭了,他們沒想到爸爸媽媽掙錢這麼不容易。

一個曾經跟媽媽要名牌溜冰鞋的孩子,親眼目睹了媽媽在嘈雜的機器聲中忙碌到胳膊都累得抬不起來。他為自己平時不珍惜媽媽的勞動果實而慚愧。

“窮什麼不能窮孩子”,父母,超量滿足會傷了孩子

辛勤勞動的父母,掙錢不易。

第二,引導孩子理性消費觀念:養成記賬習慣。

經濟學上有一種消費習慣被稱為“拿鐵因子”。它是由作家兼金融顧問大衛·巴赫首先提出的,源於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鐵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費,30年累積算下來花錢竟達到了70萬元。

要避免“拿鐵因子”的消費行為,教會孩子記賬是第一步。

記賬並不需要專業知識,只要會寫數字的孩子就可以引導他自己記賬,對於更小的孩子,甚至可以由孩子口述,父母記錄。

通過記賬,讓孩子瞭解自己消費習慣、金錢去向、懂得管理金錢才是關鍵。。

“窮什麼不能窮孩子”,父母,超量滿足會傷了孩子

教會孩子記賬,引導孩子理性消費。

第三,培養孩子正確的掙錢能力。

我們常說開源節流,節流重要,開源的意義更大,這更確切地說是培養孩子的掙錢意識,讓孩子瞭解掙錢的規則,財富流轉的規則。這將會是孩子受益一生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同時,父母也可以試著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財富常識,帶領他們做一些簡單的投資。比如:父母帶著孩子到銀行開一個自己的專屬賬戶,告訴孩子把錢存在銀行,會有利息,這是最基礎的投資方式。

“窮什麼不能窮孩子”,父母,超量滿足會傷了孩子

開源節流,增加收入。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佛羅姆說過這樣一句話:“愛”就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

當一個被“超量滿足”的孩子走進社會,社會不會對他有求必應。與其讓孩子進入社會再交這筆鉅額學費,不如先在家對他開展“訓練”。


“窮什麼不能窮孩子”,父母,超量滿足會傷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