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祕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翻翻釣魚人的家譜,有很多歎為觀止的發現。小到一枚魚鉤,無不體現到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釣魚作為自古就有的文化,引來無數落寞政吏,文人騷客吟詩作賦。留下詩詞佳作,被後世傳頌。

提起古代釣魚文化,最熟悉的莫過於《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只可惜這是發生在商州時期的傳說故事,既然是故事,少了一些鐵證。但從古時文物、詩、詞、畫作中,將有不少的發現。

魚鉤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早期社會物質匱乏,漁獵是謀食的主要手段。最早出土的魚鉤在東帝汶北部的石灰洞中被發現,由貝殼製作而成,出土已有破損,測定時間在16000到23000年前。做工精緻,具備魚鉤的主體結構,由此專家推斷,最早的魚鉤應該是木刺、竹叉,鳥爪這些材料,簡單處理便可製作成。但由於材料特性無法保存至今天。

考古發現最多的是由骨頭製作而成,我國著名的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許多魚叉、魚鉤。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當然釣魚文化並不只是在中國,埃及、挪威、復活島均有發現骨質魚鉤。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隨著技術的進步,骨質已經無法滿足釣魚人的需求。距今2500年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爐火純青,製造的青銅魚鉤,讓人歎為觀止。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鉤型、鉤尖、倒刺,放置到今天也是搏大物的利器。

詩句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詩詞一直是文人騷客抒情、言志的方式,除小時候默寫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之外,有很多關於釣魚的詩詞,描繪古人栩栩如生的釣魚生活,挑選幾篇細細品味。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簡單幾筆,就在我們腦海中勾勒出小童學釣魚時候,專心致志,眼中只有漂,怕人打擾的情景。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這兩篇,古人對於釣魚季節、天氣的選擇以及釣魚技巧的運用等方面,已經頗有經驗了。

北宋著名理學家邵雍寫的《漁樵問對》選取其中一段對話

樵者問漁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魚?”

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魚。”

曰:“六物具也,豈由天乎?”

曰:“具六物而得魚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魚者,非人也。”

樵者未達,請問其方。

漁者曰:“六物者,竿也,綸也,浮也,沉也,鉤也,餌也。一不具而魚不可得。”

竿、線、浮漂、墜子、魚鉤、魚餌,這一整套裝備,已經與現在的傳統釣相差無幾,想必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釣魚生活也是豐富多彩,遠山、靜水,還沒環境汙染。

畫作

古代繪畫作品以藝術的形式,記錄當代人的生活。中國古畫意在傳神,點、線、面之間,看似簡單隨意,實則韻味十足。挑選幾幅描繪釣魚人的名作,細細品味。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 宋·馬遠《寒江獨釣圖》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 元·吳鎮《漁父圖》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 明·蔣嵩《瀘州泛艇圖》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 明·戴進《渭濱垂釣圖》

細心的釣友可能已經發現,這幾幅畫作,釣竿上都有一奇怪的東西——沒錯就是漁輪。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 局部放大圖

如今風靡市場的漁輪(紡車輪、水滴輪、筏釣輪)由國外傳入國內,作為搏大物之利器,風靡一時。但是萬萬沒想到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經使用簡易的材料,實現了轉線器的功能,歎為觀止,被釣魚人的智慧所折服。

唐代詩人陸龜蒙在《漁具詩》寫到:

得樂湖海志,不厭華舟小。月中拋一聲,驚起灘上鳥。心將潭底測,手把波之嫋。何處覓奔車,平波今渺渺。

此情此景,月下拋竿,擊起層層微波,極具畫面感,如一杯好茶,可細細品味。

此釣法在明代流行,然而,至清代卻漸漸淡去,在畫作中很少出現。至今,有類似的漁輪裝備,名為江釣竿。

扒扒釣魚人的歷史,發現一個大秘密|高手都不一定知道

漁道

釣魚人是極具創造力的,文人騷客眾多,遊于山水,觀風雲百態,享受這份於市之外的自由、寧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