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降了,收入卻少了,我準備失業了……

個稅改革政策來了,高收入的群體能省下一筆錢,不夠起徵點的人還是老樣子,如果你還不清楚稅改之後能省多少,可以簡單參見下表。

個稅降了,收入卻少了,我準備失業了……


與此同時,社保將於2019年1月1日起轉變為稅務部門統徵,這也就意味著,以前的社保可能存在的少繳納或者不繳納的問題,在過去可能很難被發現,到了明年,企業如果不足額繳納,很容易被稅務稽查,徵收的強制性大大增強。

有數據顯示,從2015年開始,中國企業足額繳存社保的比例從38%降到25%再降到24%。社保的繳存比例是企業20%,個人8%,因為繳存比例較高,很多企業都只採用最低的一個繳存基數繳存社保。

消息出來以後,網上有個流傳甚廣的圖片,意思是雖然降稅了,但是到手的工資反而會大大減少,而企業的投入則會大大增加。

個稅降了,收入卻少了,我準備失業了……



這個算法其實是有些道理,但並不全對。

我們主要需要考慮的就是必須扣除的費用和我們到手能拿到的錢,對照改革之前,主要就是社保費用、公積金和個稅這三項,對於之前所有費用都足額繳納的人來說,社保和公積金沒有影響,個稅降低了。

而對於之前沒有足額繳納的人來說,往往社保和公積金的繳存基數相同,社保8%的比例,公積金是5%-12%的比例,那麼未來社保的基數提升了,公積金大概率也會對應提升,那麼變動比例就是-6%到8%(因為企業和個人比例相同),升降取決於公積金的繳存比例,所以總體而言上面的算法有點誇張。

為什麼說這個算法也有點道理?因為雖然社保由稅務統一收取,增加了強制性,但公積金卻仍舊是由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徵收,這就很難保證企業足額繳納公積金了。

不過唯一確定的一點則是,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了。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和狀態並不樂觀,企業成本的增加可能會淘汰一大批企業,企業經營如果有壓力,成本很有可能向下轉嫁,那我們面臨的可能就會是大範圍的降薪或是裁員,這才是真正的潛在風險。

我們可以大膽的假設一下,就從上一張圖的支出來算,員工的5000元工資不變,企業的支出從5670上漲到6860元,員工到手工資從4625降低到4080元,那麼政府拿走的社保從1045漲到2780,總額比例上升到40.5%。

真的會這樣嗎?企業和員工都默默承受了所有的成本?

如果企業足夠強勢,要想維持現有成本不變,員工名義上的5000塊工資不變,那麼強勢的企業需要少僱傭1-5670/6860=17.3%的員工,結局很明顯這17.3%的人滾蛋。

如果換做是一位員工很強勢,到手的實際工資5000不能變,企業也必須維持現有成本不變,那麼企業需要少僱傭1-(1-40.5%)/(1.18.4%)=27%的員工,這個結果更慘,27%人滾蛋。

所有的數據都指向一個結局,降薪和裁員。共克時艱不是嘴上說說,個稅降了,到手的錢卻變少了,更諷刺的是我有可能還要失業了。

對於高收入的群體徵收高稅收,他們大可一走了之迴避高稅負,他們敢他們也完全有這個能力。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中低收入人群呢?承擔高房價、房租、生活成本乃至生育成本,又該怎麼辦?

這次我也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