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杜甫科举没考上,转身去爬泰山,结果一诗成名!

说到杜甫,给人的第一印象莫过于“忧郁”,诗的整体风格显得沉重。但事实上,年轻时候的杜甫也是血气方刚,豪迈冲天的,比如这首《望岳》,就会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杜甫,特别有活力,有气魄,有抱负。全诗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科举没考上,转身去爬泰山,结果一诗成名!

这首诗,写在杜甫科举落榜之后,他壮志远游,来到山东,爬了泰山,于是写下这首《望岳》。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意思就是看过了五岳,别的山就不用看啦!关于山景,最美的都在这儿了。五岳具体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其风光自然是最美了。《望岳》,写的就是杜甫笔下的泰山美景。

《望岳》︱杜甫科举没考上,转身去爬泰山,结果一诗成名!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话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杜甫来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二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爱游玩的时候,杜甫也没太纠结落榜这事,反而学了李白的洒脱,也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走着走着,马上就要来到仰慕多年的泰山了。还没看到泰山真面目,就把杜甫的心给激动得默念:啊呀,这泰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远远一看,好家伙,泰山绵延得非常远,分开了古代两个大国,分别是齐国和鲁国。杜甫双脚站在齐鲁大地上一看,郁郁葱葱的山色,一眼望不到边。

“岱宗”,泰山的别称叫“岱”,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之宗,所以杜甫将其称作为“岱宗”。

“夫”,在这里是一个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相当于“呀”。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齐鲁两国均在山东境内,齐鲁表示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

《望岳》︱杜甫科举没考上,转身去爬泰山,结果一诗成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么美的风景还等什么,杜甫当然是一马当先,开始攀爬起来。爬呀,看呀,杜甫越发觉得大自然造物真是太神奇了,造物主对泰山尤其眷顾,把一切的秀美都赐予了它。你看,山体挺拔高耸,直入云霄,割阻了太阳光。在向着太阳的阳面,山被照得十分明亮,而背着太阳的阴面呢?却昏暗如黄昏。

“造化”,指的是大自然。

“钟”,指聚焦。

“神秀”,指神奇秀美。

“昏晓”,指黄昏和早晨。

《望岳》︱杜甫科举没考上,转身去爬泰山,结果一诗成名!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越往山上爬,心情越激动。只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连自己的心胸也为之荡漾。只听“嗖”一声,飞鸟掠过,杜甫好奇地睁大眼睛使劲瞧,去追寻那些飞鸟的身影,连眼角都快睁裂了。

“决眦”,指张大眼睛,眼角都快要裂开了。“眦”是眼角的意思,靠近鼻子叫“内眦”,靠近太阳穴叫“外眦”。

入”,指收入眼底,即看到。

《望岳》︱杜甫科举没考上,转身去爬泰山,结果一诗成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鸟儿越飞越高,牵动着杜甫的心也越飞越高。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从那儿往下望,那么所有的山都会瞬间变得渺小。

这句尾联,千古名句,之所以流传那么广,还因为它别有深意,常被现代人拿来形容壮志凌云,等事业达到了最高峰,就可以笑看曾经的困难了。

“会当”,指终当,定要。

“凌”,指登上。

《望岳》︱杜甫科举没考上,转身去爬泰山,结果一诗成名!

杜甫的《望岳》,通篇没有一个“望”字,却给予读者各个角度的“望”,远望泰山的绵延,近望泰山的秀美,细望泰山的缥缈,俯瞰泰山的雄伟,泰山的一切美景尽收杜甫眼底,以至于后人再登泰山,再想提笔留诗,一看到《望岳》,也只能甘拜下风了。


(家有牛娃,一起轻松学古诗!欢迎订阅“牛娃学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