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醫生爲什麼叫做「郎中」? 郎中稱謂的來歷!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郎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官職。通常來說呢,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各司其職,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等。雖然在古代歷史上,郎中經常用來指代醫生。只不過,郎中一開始是官名,也就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隨時聽從差遣。那麼,為什麼郎中後來成為醫生的稱呼呢?


古代的醫生為什麼叫做“郎中”? 郎中稱謂的來歷!


首先,早在戰國這一歷史長河階段,就開始有郎中這一官職,比如在《韓非子·孤憤》中,曾記載:"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而到了秦漢時期,郎中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另尚書檯設郎中司詔策文書。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也有記載:"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蓺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晉朝建立後,晉武帝設置尚書諸曹郎中,郎中為尚書曹司之長。隋唐時期,在三省六部制下,兵部、戶部等六部都會設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之下的官職。 清朝六部以下設司,司設長官郎中。


古代的醫生為什麼叫做“郎中”? 郎中稱謂的來歷!


不過,清朝末年,郎中的官職正式被廢棄了。除了官職的含義,在宋朝時期,郎中還可以稱為職事人員或親隨。比如在《水滸傳》第三十回:"施恩便對武松說:'兄長,這幾位郎中,是張都監相公處差來取你。"當然,在古代歷史上,郎中或者江湖郎中還用來稱呼醫生或賣藥並且治病的人。比如扁鵲、華佗、張仲景等這樣的人,在民間也被稱作郎中。宋朝時期,洪邁在《夷堅支甲志·杜郎中驢》記載:" 杜涇郎中,河府滎河縣上原村人也。世為醫,貲業稍給。"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代醫生也被稱為"郎中"呢?對此,在古代歷史上,因為科學技術的不發達,治病救人的醫學經常和巫術糾纏在一起,醫與巫合稱"巫醫"。唐朝時期,部分長期為皇室治病的御醫卻得到皇帝額外的封賞,人們為了表示尊重,就稱有醫道的巫醫為郎中或大夫。

值得注意的是,和郎中一樣,大夫也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是魯國的大夫。 最後,宋朝之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從宋朝開始,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

至於其原因,筆者猜測:可能是因為"大夫"這個官職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而當時的大部分國家,都處在北方中原地區,所以北方將醫生稱為大夫,南方一般將醫生稱為郎中。此外,北方人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