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想寫好影評,就千萬別看這篇關於《江湖兒女》的影評

賈想的江湖(一)

如果從《小山回家》一直看到《江湖兒女》,就不會對賈樟柯的新片感到驚喜。但對於有錄像廳情節的那些七零後來說,觸動是有的,比如我,就嗅到了從大銀幕裡飄出來的煙味、酒味、臭襪子味,這是錄像廳的特有氣息。

如果你不想寫好影評,就千萬別看這篇關於《江湖兒女》的影評

啊,原來他們是錄像廳裡的江湖兒女。

如果你不想寫好影評,就千萬別看這篇關於《江湖兒女》的影評

毫無疑問,山西汾陽的錄像廳裡有賈樟柯的青春。《英雄本色》、《英雄兒女》這類影片塑造了他頭腦中江湖的模樣。廖凡嘴裡的雪茄和腋下的柺杖是在向周潤發致敬嗎?

如果你不想寫好影評,就千萬別看這篇關於《江湖兒女》的影評

沒有例外,賈樟柯依然執著地用方言,用火車,用流行的口水歌,用新聞背景音來塑造江湖所歸依社會現實,就連影片中的不明飛行物也拷貝了《三峽好人》。

他是故意重複還是停止了創新?對於這些幾乎貫穿他所有作品的套路,我略有遺憾但不會苛求。賈樟柯從來都是一個如此迷戀故鄉記憶的導演。而福克納和莫言不是也如此執著於描寫南方和山東高密鄉嗎?

如果你不想寫好影評,就千萬別看這篇關於《江湖兒女》的影評

大同是一個隱喻,是自然資源枯竭後人的心靈枯竭的隱喻。 但在商品大潮吞沒一切時,江湖可以大同,世界豈可大同?

所謂江湖,既是黃粱一夢,又是彌天大謊。江湖拋棄了兒女,兒女也無需再眷戀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