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爲何被資本市場拋棄?

今天,國慶長假前的最後一個週四,北汽新能源成了市場上的焦點。只不過,這個市場並不是車市,而是股市。這個焦點也不是股市大漲,而是暴跌。

9月27日,北汽新能源以“S藍谷”身份登陸A股,公司證券由“S藍谷”更名為“北汽藍谷”,證券代碼“600733”。交易首日不受漲跌幅限制。

然而,開盤當日,北汽新能源股價一路下洩,盤中因跌幅過大,發生兩次臨時停牌。最終,北汽新能源跌幅擴大至36.88%。

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為何被資本市場拋棄?

1

根據盤中數據,自9點30開盤,北汽藍谷開盤後迅速跳水,跌逾12%被臨時停牌。此時距離開盤僅僅過去了不到一小時。

經過短暫的停牌後,北汽藍谷復牌,不過,其股價繼續暴跌23.59%,報11.50元,成交額僅為1.51億元。此後再次遭遇臨停,停牌時間持續至14時57分。

到下午開盤時,北汽新能源以36.88%的跌幅收盤。

在A股市場,新入市的股票一般都會經歷一段“暴漲”期,這也被稱為“打新股”。

然而,北汽新能源剛剛上市,就跌幅如此之大,確實是A股少見。

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為何被資本市場拋棄?

2

北汽新能源,作為首隻登陸A股的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曾受到了廣泛關注。

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9年,超過4年的資本市場運作:

2009年,北汽集團發起設立北汽新能源,註冊資本1億元;2016年,北汽新能源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發起A輪融資,融資金額30億元;2017年,北汽新能源啟動B輪融資,融資金額111.18億元;2018年1月,募集20億元配套資金,用於新能源相關業務。

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為何被資本市場拋棄?

根據北汽新能源相關高層透露,B輪融資實為2018年北汽新能源上市做準備。

此次北汽新能源上市並未採取傳統流程,而是借殼。 2017年12月,北汽集團入主北京前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SST前鋒,600733)。

隨後,雙方完成了資產置換、股改方案通過等。今年8月8日晚,SST前鋒公告稱,公司名稱擬由“北京前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借殼上市之路正式開啟。

殼公司S藍谷此前的公告中可以得知,北汽新能源在借殼上市過程中擬融資不超過20億元。北汽新能源以7.61億股股本、288億估值注入殼資源後,進行借殼上市。

3

然而,上市首日就遭到市場的拋售,說明資本市場並不看好北汽新能源的前景。

事實上,這從此前的前鋒股份《收購報告書》就可以窺見端倪:該《收購報告書》顯示,北汽新能源2015年淨虧損1.84億元。直到2016年才實現盈利,淨利潤為1.08億元。考慮到2017年在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共計49.59億元的情況下,北汽新能源全年淨利潤僅3924萬元。

也就是說,北汽新能源這個企業,從報表上看,最大的贏利點,卻來自於財政補貼。而一旦財政補貼退坡,那麼對北汽新能源來說,前途是渺茫的。

需要注意的是,北汽新能源在發展過程中,對新能源分時租賃很重視,設置了綠狗、輕享等數個品牌,來消化旗下的車型尤其是相對低端卻走量的EC系列。

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為何被資本市場拋棄?

但補貼政策變化後,原有的EC系列因為續航太低已經無法拿到補貼。而換代車型雖然增加續航,但補貼新規中運營車輛需運營2萬公里後才能拿到補貼。

所以說,就目前的情況看來,北汽新能源的“補貼”前景,相當不樂觀。

4

除了補貼的退坡之外,產品力本身的弱點,是北汽新能源更大的問題。

北汽新能源生產的主力車型,其續航里程一直在300公里左右徘徊,然而新補貼政策驅動下,大批續航超過400公里的競對車型已經出現。作為應對,北汽目前在力推續航里程達到460公里的EU5,然而總體定位不高。北汽的產品系列,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的屈指可數,整體產品的續航里程仍然偏低。

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為何被資本市場拋棄?

除此之外,北汽新能源的產品體系集中於低端區域,而在中高端市場缺乏競爭力,也是該企業競爭力缺乏的一個體現。

數據顯示,北汽新能源去年10.32萬輛銷量中,過半都是價格在數萬元的EC系列。北汽的EX、既有的EV系列,定位也未超過20萬。眼下,北汽新能源正在力推新的“旗艦車型”EU5,起售價超過20萬,但這款剛上市的車型,卻是無人問津。

而北汽新能源高端化的另一子品牌ARCFOX,在推出一輛電動超跑以及一輛小眾的Lite小車過後,由於幾乎沒有銷量,如今已經完全被市場所遺忘了。

寫在最後:

北汽新能源,這個看似是國內新能源汽車上市第一股,風光無限。但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缺乏核心競爭力,僅僅依靠政策的補貼來“盈利”。

這種靠著體系資源“吸血”的企業,一旦體系不再提供支持,其後果將會如何?不言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