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为何被资本市场抛弃?

今天,国庆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周四,北汽新能源成了市场上的焦点。只不过,这个市场并不是车市,而是股市。这个焦点也不是股市大涨,而是暴跌。

9月27日,北汽新能源以“S蓝谷”身份登陆A股,公司证券由“S蓝谷”更名为“北汽蓝谷”,证券代码“600733”。交易首日不受涨跌幅限制。

然而,开盘当日,北汽新能源股价一路下泄,盘中因跌幅过大,发生两次临时停牌。最终,北汽新能源跌幅扩大至36.88%。

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为何被资本市场抛弃?

1

根据盘中数据,自9点30开盘,北汽蓝谷开盘后迅速跳水,跌逾12%被临时停牌。此时距离开盘仅仅过去了不到一小时。

经过短暂的停牌后,北汽蓝谷复牌,不过,其股价继续暴跌23.59%,报11.50元,成交额仅为1.51亿元。此后再次遭遇临停,停牌时间持续至14时57分。

到下午开盘时,北汽新能源以36.88%的跌幅收盘。

在A股市场,新入市的股票一般都会经历一段“暴涨”期,这也被称为“打新股”。

然而,北汽新能源刚刚上市,就跌幅如此之大,确实是A股少见。

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为何被资本市场抛弃?

2

北汽新能源,作为首只登陆A股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曾受到了广泛关注。

北汽新能源的上市,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9年,超过4年的资本市场运作:

2009年,北汽集团发起设立北汽新能源,注册资本1亿元;2016年,北汽新能源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发起A轮融资,融资金额30亿元;2017年,北汽新能源启动B轮融资,融资金额111.18亿元;2018年1月,募集20亿元配套资金,用于新能源相关业务。

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为何被资本市场抛弃?

根据北汽新能源相关高层透露,B轮融资实为2018年北汽新能源上市做准备。

此次北汽新能源上市并未采取传统流程,而是借壳。 2017年12月,北汽集团入主北京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SST前锋,600733)。

随后,双方完成了资产置换、股改方案通过等。今年8月8日晚,SST前锋公告称,公司名称拟由“北京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之路正式开启。

壳公司S蓝谷此前的公告中可以得知,北汽新能源在借壳上市过程中拟融资不超过20亿元。北汽新能源以7.61亿股股本、288亿估值注入壳资源后,进行借壳上市。

3

然而,上市首日就遭到市场的抛售,说明资本市场并不看好北汽新能源的前景。

事实上,这从此前的前锋股份《收购报告书》就可以窥见端倪:该《收购报告书》显示,北汽新能源2015年净亏损1.84亿元。直到2016年才实现盈利,净利润为1.08亿元。考虑到2017年在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共计49.59亿元的情况下,北汽新能源全年净利润仅3924万元。

也就是说,北汽新能源这个企业,从报表上看,最大的赢利点,却来自于财政补贴。而一旦财政补贴退坡,那么对北汽新能源来说,前途是渺茫的。

需要注意的是,北汽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对新能源分时租赁很重视,设置了绿狗、轻享等数个品牌,来消化旗下的车型尤其是相对低端却走量的EC系列。

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为何被资本市场抛弃?

但补贴政策变化后,原有的EC系列因为续航太低已经无法拿到补贴。而换代车型虽然增加续航,但补贴新规中运营车辆需运营2万公里后才能拿到补贴。

所以说,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北汽新能源的“补贴”前景,相当不乐观。

4

除了补贴的退坡之外,产品力本身的弱点,是北汽新能源更大的问题。

北汽新能源生产的主力车型,其续航里程一直在300公里左右徘徊,然而新补贴政策驱动下,大批续航超过400公里的竞对车型已经出现。作为应对,北汽目前在力推续航里程达到460公里的EU5,然而总体定位不高。北汽的产品系列,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的屈指可数,整体产品的续航里程仍然偏低。

上市首日就暴跌超三成,北汽新能源为何被资本市场抛弃?

除此之外,北汽新能源的产品体系集中于低端区域,而在中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也是该企业竞争力缺乏的一个体现。

数据显示,北汽新能源去年10.32万辆销量中,过半都是价格在数万元的EC系列。北汽的EX、既有的EV系列,定位也未超过20万。眼下,北汽新能源正在力推新的“旗舰车型”EU5,起售价超过20万,但这款刚上市的车型,却是无人问津。

而北汽新能源高端化的另一子品牌ARCFOX,在推出一辆电动超跑以及一辆小众的Lite小车过后,由于几乎没有销量,如今已经完全被市场所遗忘了。

写在最后:

北汽新能源,这个看似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上市第一股,风光无限。但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仅仅依靠政策的补贴来“盈利”。

这种靠着体系资源“吸血”的企业,一旦体系不再提供支持,其后果将会如何?不言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