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一下,请问你有几个“斜杠”?

文:大头愚

过去一年里,有一个现象被炒的火热----很多人在工作之余学习技能,他们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他们会在自己工作旁边加上更多的职业名称。

这些人称呼自己为“斜杠青年”。

这个词出现在2016年初的一篇名为《“多重职业”成为全球新趋势》的文章中,迅速火遍全国,作者是Susan Kuang,随后,她专门出版了畅销书《斜杠青年》,推崇“工作生活统一”的生活方式“斜杠式”自我发展策略。

测试一下,请问你有几个“斜杠”?

  • 1st 一个疑问

初看到“斜杠青年”这个词,估计你和我一样,脑海中会立即产生一个疑问:

斜杠是个什么杠?

单杠?

双杠?

敲竹杠?

麻将开杠、胡了、给钱?

还是阿基米德那句家喻户晓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杠,我就能撬动地球”中的长杠?

… …

回答:都不是!

“斜杠”是最近2年才在国内流行,源头则是在10年前的纽约。是《纽约时报》的专栏女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写的一本书----《双重职业》,书中称为“The Slash Effect”,译为斜杠效用。

测试一下,请问你有几个“斜杠”?

举几个例子:

我们看王石的介绍,至少并不限于:

企业家/ 登山家/投资人;

到了小燕子赵薇这里,至少并不限于

演员/ 歌手/投资人/公益项目发起人。

演艺界还有N多这种跨界达人;

到了“国民老公”王思聪这里,至少并不限于

投资人/企业家/游戏玩家/网红;

到了杨澜这里,至少并不限于

主持人/企业家/慈善家/政协委员/奥运会、世博会形象大使;

还有前段时间我在一个论坛里看到李笑来:

原新东方老师/专栏作家/中国比特币首富/创建多家公司/畅销书作者/著名天使投资人。

… …

这样一讲,你可能就好理解“斜杠”了。

  • 2nd 两种观点

对于这种现象,目前存在两派观点:

一派观点:

认为斜杠青年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是新的职业发展趋势。

一派观点:

认为斜杠青年都是自己主业做不好,才来做斜杠的。

今天我们也来谈谈看。

我们除了做好自己的职业,还有什么可能。

  • 3rd 三个误区误区

  • 误区1斜杠=兼职接活儿

我翻了一下目前网络上一些关于斜杠青年的介绍:在大多数媒体报道里,成为斜杠青年的方式是兼职接活儿。

尤其是当下共享经济、自由职业的热炒,很多人白天上班,下班去当滴滴司机或者做各种兼职,因而荒废了自己的主业。

测试一下,请问你有几个“斜杠”?

其实,这是对“斜杠”典型的理解误区。

这让我想起我上大学时,虽然那时候还没有“斜杠青年”这个词,但是隔壁班有一个哥们:

他在学校旁边租居民楼房间做日租房;

他还在校园里代理售卖移动电话充值卡;

同时他也在学校推销各种银行的信用卡;

他平时就泡在网络游戏上。

... ...

他为自己标榜的是:

目前经营业务横跨房地产、通讯、金融、网游四大领域。

但他却因为占用了太多自己的学习时间,最后耽误了自己的大学学业。

如果这都能算斜杠,那隔壁村王大爷可能更牛:搬运工/瓦工/烧炭工/除草匠/街头棋手/门卫/环卫工/垂钓爱好者……

如果有必要我还能列举出大爷更多的斜杠,但这些都是“伪斜杠”。

想一想,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盲目追求兼职变现,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地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

测试一下,请问你有几个“斜杠”?

  • 误区2斜杠与专注是个矛盾体?

很多人一定还会有另外一个疑问:

大头愚,你一直说 “这是一个什么都不缺就缺专注和注意力的时代”,现在鼓励大家过“斜杠人生”,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们来看看斜杠青年“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

的例子:

对,就是那位特斯拉汽车老总,他既是工程师/慈善家/又创立了特斯拉、支付巨头Paypal、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还有研发家用光伏发电产品的SolarCity等等4家不同类型的企业。

表明上看,他是跨界从事了多元的领域,但是实质是马斯克一直在专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一直专注于自己提倡的“第一性原理”。

所谓的“第一性原理”,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他其实一直专注于怎么样用最基础的原理,来改变一个行业。

因为埃隆·马斯克有了这种认知深度作为前提,我们才能见到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spaceX、特斯拉和Paypal。

事实上,在马斯克眼里,它们都是一回事,并专注于此。

测试一下,请问你有几个“斜杠”?

尤其是当今科技发展,你很难用一门知识来解决问题。

  • 比如:如果你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你就需要去了解数学算法、脑神经医学、计算机科学等等各学科知识。

  • 再比如:困扰了人类300多年的“费马大定理”,就是在1995年被美国的一个所谓外行人给破的。

  • 还有:在艺术领域,比如音乐,什么声音好听,什么声音不好听,是有严密的数学规律的,像天才的莫扎特,也是暗用数学的;比如达芬奇绘画时,都是先在画纸上打格子,还有时用到暗箱,其实就是利用了透视法和小孔成像的原理。

… …

所以说,斜杠和专注不但不矛盾,反而会有益!

  • 误区3一上来就同时追求“多斜杠”

还有的人,一听说“斜杠”有这么多好处,就立马冲上去了,同时追求一堆斜杠。

结果却是相互冲突,一事无成。

其实,我们多次讲了,在当今社会,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太多的资源和时间能同时开展一堆斜杠。

举个例子:

Facebook的老板

扎克伯格,他每年会制定一个工作外的目标。

大家来看看他往年挑战的目标是:

2009年:每天打领带上班;

2010年:学习汉语;

2011年:只吃自己杀死的动物的肉;

2012年:每天写代码;

2013年:每天跟除Facebook员工之外的不同的人见面;

2014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2015年:每两周读一本新书;

2016年:制造自己的人工智能;

2017年:今年是走遍美国的各个州(还差20几个)

2018年:计划制定中... ...

测试一下,请问你有几个“斜杠”?

列这么多,就想说明一件事:

一个人同时做很多事不难,但是同时做好2、3件事已经很不容易了。

大牛人扎克伯格也只是每年才挑战一个新目标。

所以-----斜杠一个足以。

  • 4th 如何开启你的斜杠?

上面说了这么多,问题来了:

如何才能开启适合自己的斜杠人生呢?

这个可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

开启你的斜杠人生。

有三个模式和步骤:

  • 一是纵向拓展

就是垂直一体化发展

立足于你的本职工作,深入研究,一门心思死磕。

至少在你现在的专业领域做到前25%。

  • 二是横向拓展

也就是多元化发展

立足于感兴趣的、又有那么一点天赋的领域,加上刻意练习、持续投入。

逐步把你的兴趣发展成显性的优势,甚至变成另外一种职业。

  • 三是你的“斜杠”

一定是要拿得出手的。

你不能买了个唱片机回来,就说自己是“古典音乐研究者”吧;

你不能明明就一“吃货”,却标榜“美食家”吧;

买个破相机,就说自己是“摄影家”吧;

... ...

你必须潜心研究,保持热情、耐住寂寞,跨过“爱好者”这道门槛,成为专业人士。

斜杠实际上一种修行,绝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简单

所以,没有优势,不要斜杠!

测试一下,请问你有几个“斜杠”?

  • 5th 什么人不适合斜杠?

  • 首先是那些已经很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他能看到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很多东西可以探索,本身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

对于他们来说,先专注地把这件事情做好,等遇到瓶颈的时候再尝试打开可能性,是最高效率的人生策略。

  • 其次就是那些自己主业没做明白、生存堪忧的人。

你的工作绝不会因为你仅仅换一个新鲜领域而变得更简单,反而更困难。

你那不是斜杠,你只是不断转场----别用选择代替努力。

  • 6th 一个总结

“斜杠”这个话题,容我再讲深刻一点。

我的个人观察和总结:“人可以直立行走、蒸汽机发明、互联网普及,是人类三大革命。”

那么,“斜杠”是人类认知革命发展到“互联网普及”这一阶段的一个自然产物。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学会“U盘式”的人生: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来运营。

是时候问问自己有没有“斜杠”、有几道“斜杠”了?

没有?

赶紧操练起来!

记住:

不想当将军的厨师不是个好裁缝!

而且,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成为会演戏的好渔夫!

别到时候被情敌甩出几条街,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个死法!

最后,占用您1分钟时间:鉴于此,你有何灼见?请你留言分享。

---THE END---

MORE//延伸阅读:





请搜索“愚者思悟”,关注更多精彩内容,大头愚与你一起认知迭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