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代年轻人,做错了什么?


这代年轻人,做错了什么?



上周末,北京公积金中心发布了两则新政,零零总总加起来有十几条,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你不能再随便使用你的公积金了。

最核心的一条是,公积金贷款额度与缴存年限相关,缴一年能贷10万,按照过去最高120万的额度计算,想要贷满,需要连续缴存12年。如果把这120万的公积金贷款换成商业贷款,30年要多付30万利息。

中国房地产报今天发表了一篇社评,说政策的推出大有深意,称公积金“很大一部分沦为中高收入者炒房的‘帮凶’。”最多只能贷出120万的公积金肯定不理解,在一个每年5000亿交易规模的市场,公积金贷款只占10%,自己怎么就成帮凶了。

因为使用公积金的是对房子价格最敏感的刚需房买家,所以有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告别自己的买房梦。

公积金使用权限的收紧,其实是打击买房信心最有效的一招。

这一招稳,准,狠。我们内地把这类政策统称调控,但其实香港人的表述更加生动妥帖——辣手加辣。

难怪说中文的精神在港澳。

有分析认为,政策发布的初衷,是引导年轻人理性消费,不要一冲动就用公积金买房。

本以我对本届年轻人的了解,他们一冲动,最多是割个肾换个iphone,哪有钱买房啊。

有更多评论认为,北京的公积金不够用了。这并不是事实,截至2017年底,北京公积金总额超过1万亿,余额也有3700多亿,而且因为过去两年发放越来越严格,余额处在上涨趋势。

2017年北京公积金的发放比2016年少了50%,2018年至少会比2017年少10%。

更何况,公积金不给年轻人用,收益越多。

仅北京去年沉淀的公积金,带来的增值收益,就高达59亿之多。这59亿既有公积金中心在存取之间的利差,也有购买国债得到的收益。

何谓公积——天下为公,月累日积。但更重要的是,缴纳者的支取自由需要得到保障。

从诞生之初,公积金定义其实就是“民间互助基金”,所有公司老板和员工全部出血,在商业贷款以外打造一个低利息的资金池。

但是这笔公益资金,天然就有很多bug。

从管理上来看,公积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这笔钱却一直挂靠在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里,而且是多头管理。虽然不属于财政预算资金,但普通人却绝难插手。

公积金到底是“公”还是“私”,这个问题从当年上海发起试点之后就一直争论,学界曾呼吁“修法”,要求取缔公积金,以防成为某些利益团体的后还原,不过十多年来而毫无进展。

2009年,9000亿的保障性住房投资中,住建部允许各地闲置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房建设,全国各地非常踊跃,大概400亿公积金直接以贷款形式投入到“试点”中。

那时,大家才看懂谁是这笔钱的主人翁。

另一方面,从实际使用上来看,公积金的本质其实已经变成“买不起房子的那部分人帮助能买得起房的那部分人。

极端点说,如果大多数人像李健和高晓松一样一辈子不买房,缴公积金就是纯粹为人民服务了。一些有头脑的人,想尽各种方式把公积金提出来。

已经置业的群体,不要以为新政和自己没有关系。

一旦刚需客丧失信心,整个房地产交易链条上的第一环就被破坏了。如果没有人买300万的房子,300万房子的房主就没法置换,就没法去买400万的房子,500万,600万,1000万……

上船时分前后次序,上船后面临的是同样的惊涛骇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