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笔杆子总结的年轻干部“八缺八不缺”

中组部笔杆子总结的年轻干部“八缺八不缺”

CFIC导读:

透视当下一些年轻干部,大致有这么“八缺八不缺”,不妨对号入座,抓紧“拾遗补缺”!

不缺学历缺阅历。

眼下的年轻干部学历早已经不是问题,学士、硕士、博士大有人在,比比皆是,高学历也可谓普遍现象,然而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依然不少,他们缺乏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缺乏急难险重事件的不断历练,阅历、经历的缺位,是“致命伤”,遇到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往往容易心中无数、没招没谱,甚至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有的甚至成了只会处理文件而不善处理事件的“稻草人”。

不缺思想缺感情。

年轻干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他们大多受过很好的教育,理论水平较高,有思想、有见地。“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有思想当然是好事,问题是,不少年轻干部长时间“宅”在高楼大厦,“躲”于深宅大院,或“浮”于文山会海,与基层干部群众渐行渐远,感情越来越淡薄,与群众隔有一堵无形的“离心墙”,以致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视群众的冷暖与己无关、袖手旁观。这种感情的缺损已经越来越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局限了年轻干部说话办事的立场、方法和态度,使得不少年轻干部即使走近群众却走不进群众,面对面却很难心贴心。

不缺干劲缺韧劲。

年轻干部大都有激情、有干劲,大凡事业心责任感强和有抱负的都想趁年轻多干事、干成事,有火一般的热情和很强的冲劲。但是,也要看到有些年轻干部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碰到困难、遭受挫折、面对矛盾时,一旦受到委屈、遭遇不公、陷入困境时,则很容易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心理承受力和抗压力显得脆弱,很难始终保持“精神不倒”,缺乏一种坚持和坚守,缺乏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

不缺知识缺文化。

年轻干部知识层次高、知识面广,有的说起新名词、新概念头头是道,但近年来因言惹祸、因行失范的却不在少数,“雷人”“雷语”频现,让人大跌眼镜,有的还时不时耍威风、摆阔气,“衙内”气、贵族气很重知识是学来的,文化是修来的、悟来的,是“骨髓里的东西”,它比知识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年轻干部如果缺少文化修养、文化涵养和文化素养,不能够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那么虽有知识,也走不远、飞不高。

中组部笔杆子总结的年轻干部“八缺八不缺”

不缺想法缺办法。

讲思路一套又一套,可谓振振有词,有的不但有想法,而且也有说法,这样的干部不可谓少。但是,这些思路和想法如何既与中央精神对标,又与基层实际对接,更能解决问题、务实管用,则有不少差距。人有两次素质上的飞跃,一次是把想法变成说法,另一次是把说法变成办法,不少年轻干部还是停留在第一次飞跃上,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还需假以时日。

不缺能力缺魅力。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轻干部很能干,也很有魄力,多谋善断,才气高、本事大,但却很难让人亲近,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心悦诚服,难以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缺少一点气场。究其原因是人格魅力不够,换句话说是个人品格、形象作风包括性格有缺损,而这恰恰是一个人最好的本钱,是有没有底气的重要资本。

不缺活力缺定力。

年轻干部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个群体。然而,他们又往往容易分心走神,内心的坚强和笃定不够,往往容易被干扰、受影响、遭裹挟。在涉及个人名利问题上少了“定海神针”,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社会里,显得心浮气躁,缺乏一种从容和淡定,特别是在个人遭受委屈、不公时,缺乏一种忍耐、忍让和忍受,吃不了亏、受不了气等。这都是内心定力不足的表现。

中组部笔杆子总结的年轻干部“八缺八不缺”

不缺情感缺情怀。

情感更多是个人化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情绪,情怀则是更高层面的一种自觉性理想抱负和追求。一些年轻干部个人情感丰富,甚至被“七情六欲”所惑所扰所困,跳不出来走不出去,很重要的原因是少了一些“家国情怀”,人生站位不高,思想立意不深,不是民为重、家为轻,事业为重、名利为轻。“家国情怀”的淡化和缺失,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淡化和缺失,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多一些情怀和情操,就会少一些个人的卑琐和私利,多一些高尚和大气。

李强:谁有本事谁来、谁有潜力谁干、谁先成才谁先上

中组部笔杆子总结的年轻干部“八缺八不缺”

上周的大部分时间,李强是在出差中度过的。

8月21日上午,他在北京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第二天一早,他又率上海市代表团远赴新疆喀什,用3天时间就深入推进对口援疆工作进行学习考察。

北京之行和新疆之行之间,李强见缝插针,在上海会见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一行。他向对方传递中国和上海扩大开放的决心,希望其为维护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还直接同多家在沪经营的知名美资企业代表交谈——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这次看似寻常的外事会见,显然并不普通。

在此之前的8月20日,李强对上海的干部们,作了一次1个半小时的讲话。

做一切事,终究是靠人。自去年10月底出任上海市委书记以来,李强在不少场合提起过对上海干部的期望。8月20日上午的这场全市组织工作会议,则提供了一次系统阐述“干部观”的机会。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一般5年才开一次,分量可见一斑。而每次会议的最大看点之一,就是阐述一个问题:上海需要怎样的干部?

这场会议的任务被确定为“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激发党员干部的奋斗精神,为新时代上海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就干部工作而言,其中既有一些普遍性的东西,亦有切合新时代、新环境的新要求。

“对于处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干部,既要有普遍性的要求,也应当具备一些个性化的特质。”李强在会上坦言,这是他“经常在想”的问题——作为上海的干部,现下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追求的发展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个性特质”?

他的答案是12个字:“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

李强对这12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其中不乏一些富有个性和激情的语言——

天高云淡、无牵无挂不行,必须用心用情、念兹在兹;

慢腾腾、笃悠悠不行,必须只争朝夕、雷厉风行;

热一阵冷一阵不行,必须坚韧不拔、永葆激情。

要有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气概,不能上推下卸、推诿扯皮;

要有动真碰硬、克难攻坚的劲头,不能圆滑世故、明哲保身;

要有任劳任怨、尽心竭力的情怀,不能偷奸耍滑、敷衍了事。

……

这些“要”和“不能”,不少也是对于党员干部的普遍要求,有些还具有底线性质。但此时在上海予以强调,仍有特别的考虑。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存在于部分干部身上的一些现象,虽为少数,却同李强眼中这座城市应有的作为和形象并不匹配。

“上海的干部文化层次高、见识广,既有专业能力、又善操作落实,同时还比较讲规矩、守纪律,这有口皆碑。上海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局面,也是广大干部带领群众一起干出来的。”但他同时表示,相对时下上海工作的“三个高”——承受的期望之高、需对标的标准之高、许多复杂工作的难度之高,“存在一些与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

首先的不适应在于学习。不久前刚刚参观过上海书展的李强直言,自己被市民群众浓厚的读书氛围深深打动,而相形之下,有的干部读书热情却不够高,一年到头,“除了中央要求必学的书外,就没再看别的书了”。

更大的问题在于观念和作风。李强在会上透露,自己曾与沪上一些干部进行一对一交流,不少人反映,部分干部有安于现状、干劲不足的问题;有的干部则自认为难以承受实职工作的压力,“宁愿干个虚职”。

会上还讲到,现在有的干部不敢动真碰硬、闯关突破,有的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遇事先作“有没有个人风险”的“技术判断”,而不是“该不该去做”的“价值判断”;还有人信奉“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日常工作“走在前面怕出头,走在后面有压力,最好走在中间”……

这些或多或少存在于官员群体中的心态,均被李强拿到会上现场剖析。“我们不是要怪这些同志,”他说,“但要想想,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反思什么?”

他提到了援疆、援藏、援青、援滇等对口支援干部,并希望沪上其他干部多向他们学习。“他们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干过,往往都是拼着命干活。那样的条件下,你不拼命不行。”

而在李强的期望中,上海广大干部都应有“那么一股子气和劲”。这是“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本意,亦符合其心中上海历来“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特质。

“创造,就是要善于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前面没有路,就是要杀出一条血路、趟出一条新路;没有资源或资源不足,就是要借势发力、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甚至无中生有。”他强调说,“什么叫资源?有的地区没有什么特别的自然资源,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最重要的就是把人自身的创造变成了最大的资源。”

这种“从不可能中创造可能”的精神意志,需要贯彻于各项重大改革、重大事项,更需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细节之中。某种程度上,一个个干部的作风如何,会决定各地区、各单位和条块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效能,进而影响全局的效果。

李强特别提起一些地区和基层干部向其表达的呼声:希望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多为基层出出主意、想想办法、解解难题,“不要总是说‘这不行’,要多说说‘怎样才行’”。

这句话,也被视为是推进各项工作的一条准绳——总是说“不”,这座城市难有前进。

说得出“怎样才行”,需要的不仅是态度,更有能力。李强曾数次提到,作为超大城市的干部需要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其中包括对新事物、新问题、新趋势的判断力、敏锐度,以及对复杂问题的梳理和驾驭能力。无疑,这建立在持续而系统的学习之上。

“我们有些干部,原来基础很好,学历很高,但要是不学习,照样跟不上形势。”李强告诉台下的干部,当社会上已经形成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时,在座各位更要自觉读书,并且不能满足于刷微信这样的碎片式阅读,必须原原本本、成系统地学,并形成习惯。

在知识更新速度远超过往的今天,这显得尤为必要。“你可能一年,甚至一个月不学习,原先掌握的就落伍了。”

而关于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等等一系列制度设计,亦被要求把“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作为一个基本标尺。

李强表示,上海需要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职位有舞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亦要本着“谁有本事谁来、谁有潜力谁干、谁先成才谁先上”的原则,“论资历而不唯资历,讲台阶而不唯台阶”。

当然,其前提是让干部在基层岗位、一线岗位、艰苦岗位上加强实践历练,真正以实绩说话。而对愿意且能够“干事”的干部,李强的讲话释放了明确的积极信号。

“要注意用当其时,不要搞论资排辈,”他说,“只要德才兼备、能力突出、业绩过硬,该提拔就提拔,不能让优秀干部熬着、耗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