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逃荒到嘉兴住破草棚,如今搬进洋楼!老人的儿子已经……

"前40年是苦,后40年是甜!"

11岁逃荒到嘉兴住破草棚,如今搬进洋楼!老人的儿子已经……

几天前,在嘉兴市嘉善罗星街道和合社区家英小区,81岁老人徐银元坐在自己宽敞舒适的新家里,回想起40年来自己家一次次的住房变迁。

故事讲述人徐银元,他讲的是我们中国人最最关切的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前从温州逃荒而来的他,40年搬了四次家,从破草棚一路搬进了大别墅。

一起来看看现在的徐银元家——

蓝天白云下,家英小区里,一幢幢精致的小洋楼整齐排列,屋顶熠熠闪光。

徐银元的家坐落在小区前排,是一幢带着院子的三层小洋楼。楼房朝南全是落地窗,太阳一出来,满屋亮堂。

宽敞的客厅里,一整套红木雕花长椅舒适气派,他和老伴平日喜欢在这里喝喝茶;墙边摆着一架钢琴,有时孙女会在这里弹弹琴;角落里还有一台跑步机,小儿子空闲时跑步健健身……“现在生活太好了!和过去比起来,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徐银元讲述:

我原来是温州乐清人,11岁那年跟着父亲逃荒来到嘉善,在“西门”找了块空地就住了下来。

温州田少人多,填不饱肚子,当时有不少人像我们这样逃荒到嘉善。大家找块空地,划块田,就算是安下家了。

如何标记田地的归属呢?就要看田边的那一间间“草棚”。

还记得我和父亲、哥哥一起搭草棚:先在四角上插上四根竹竿,然后用泥巴和水做墙,用力踩实,墙垒到大概1米的高度,上面再斜着架几根竹竿,铺上茅草,草棚就搭好了,这就算我们的“家”。

11岁逃荒到嘉兴住破草棚,如今搬进洋楼!老人的儿子已经……

上世纪50年代农民建造的草棚 盛建生 摄

这个家只有三四十平米,被隔成两间,住着父母、哥哥,还有我。睡觉时,把茅草、竹垫往地上一放,人就睡上去了。后来有了竹席,两张凳子一拼,放上竹席,就是张“像样点”的床了。

1961年,条件更加艰苦,魏塘公社和合生产队(今罗星街道和合社区)更是成为了当时条件最艰苦的生产队。田家英同志带领中央调查组来到和合生产队作农村调查,我们现在称为“和合调查”。

11岁逃荒到嘉兴住破草棚,如今搬进洋楼!老人的儿子已经……

2014年“田家英和合调查展室”启用 图片来自嘉兴在线

他来的时候,这里遍地都是这样的草棚,而如今,这样的草棚都进入了“田家英和合调查展室”,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住在这样的草棚里,你想象不到那种苦。夏天怕台风,冬天怕火烛,就算风和日丽,也还要时时检修,因为茅草风吹日晒很容易老化。一间草棚的寿命只有3年,到了实在不能用的时候,又要重新搭一个。

从一个旧草棚,搬到一个新草棚,搬过几次之后,我也就长大了。

长大成人后,我去杭钢做了工人。那时工人很吃香,工资也不错,我攒下了一笔钱。1970年,我听从组织安排回到村里,不久后成了一位年轻的村支书。

因为有了做工人时的积蓄,我建起了村里的第一批砖瓦房。房子只有80平方米左右,而且是平房,免不了冬冷夏热,不过当时我已经满意得不得了!

11岁逃荒到嘉兴住破草棚,如今搬进洋楼!老人的儿子已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平房 盛建生 摄

真正让我感觉生活有质的飞跃,是从1979年开始的。

1979年,从“分田到户”开始,生活好像不一样了:人们种起地来更有积极性了,除了小部分交公粮以外,余粮可以卖给国家了;人也自由了,钱也攒得下来了。

我二儿子原本是漆匠,1980年,才16岁的他居然自己开厂了!他开的是喷漆厂,一年收入有七八千元,我们家成了村里的“万元户”。

对于我们农民来说,房子是头等大事,有了钱就要盖房子。而且当时我们家平房也严重漏水。我们全家决定,这次,我们要建一幢3层的楼房!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虽然有了多年积蓄与二儿子“赞助”,但离梦想似乎还是有距离。于是,我们像蚂蚁搬家一般,每攒下一点钱,就添置一点东西,就这样,今年买黄沙,明年买砖瓦,又向别人借了钱,几年下来凑够了一幢房子的材料。

11岁逃荒到嘉兴住破草棚,如今搬进洋楼!老人的儿子已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楼房 钱伟国 摄

当房子完工时,看到那幢3楼的楼房,我心中的自豪和感动,现在想来就仿佛还在昨天一样!

一直以为,接下来的日子我都会在那幢3层楼的房子里养老。可是我做梦也没想到,还会迎来现在的小洋房。

2008年,由于城市扩建,我家3层楼的房子被划入拆迁范围。这一次造新房子,我再也不需要东拼西凑,施工也有了统一标准,质量也更加过硬。一年后,我和小儿子一家搬进了和合社区家英小区一幢三楼三底110平米的小洋房。

11岁逃荒到嘉兴住破草棚,如今搬进洋楼!老人的儿子已经……

位于家英小区的徐银元家

现在这幢房子,一楼是客厅和餐厅,是挑高架空的,特别敞亮;餐厅和厨房的下面是车库,可以同时停两辆车,但是家里有三辆车,车库里放不下,有一辆还要停在院子里;二楼三楼各有两个卧室,每个卧室都自带卫生间和衣帽间。我和老伴,还有23岁的孙女,住在二楼,儿子媳妇住在三楼。

我大女儿家也住这个小区,也是一套小洋房;早年下海的二儿子,早在嘉善县城买了房。

在家英小区,大家都住在一幢幢的小洋房里,因为临近城西工业园区,租房需求旺盛,不少人家都出租了自家房屋,一层大约能租到1600元,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

11岁逃荒到嘉兴住破草棚,如今搬进洋楼!老人的儿子已经……

随着人们对住房品质需求的提高,别墅消费不再是望尘莫及的事了。 钱伟国 摄

如今,我和老伴的养老金加起来,每个月有近5000元。每天早上起来,绕着小区附近的绿道走路锻炼,白天在家里看看电视,到了晚上,再去老伴和大家一起跳排舞。日子过得太美了!

一种获得感

一家人怎么住?

我今年81岁,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感受。我人生前40年,一家人大部分时间都挤在一间破草棚里,后来住进了小平房;而之后的41年,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们老百姓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草棚变成了楼房,如今还变成了小洋楼。

我前40年是苦,后40年是甜。

房子越来越好,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堡垒,还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与满足,我现在生活感觉很幸福。

写在后面的话

现如今,“住房”依然是百姓最深切的关注,但如果纵向对比,从“忧其屋”,到“有其屋”,再到今天“优其屋”,住房形态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而到2018年,全国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大大增加,农村居民的居住品质也逐年提高。

11岁逃荒到嘉兴住破草棚,如今搬进洋楼!老人的儿子已经……

嘉善县委宣传部 供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寻一个安居梦。而这个梦想,就在人们的一次次“搬家”中逐渐成型。每一次搬家,都是时代的印记,每一次搬家,都离幸福更近了一点。

本文来自2018年9月19日《嘉兴日报》,部分有改动

11岁逃荒到嘉兴住破草棚,如今搬进洋楼!老人的儿子已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