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她少年時父親蒙冤入獄,16歲輟學,20歲學英語,如今她身居要職,被稱為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她是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是中國第一位駐大國女大使,是全國人大首位女性新聞發言人。她,就是傅瑩。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熱愛閱讀,知識的不斷累積,讓她具備了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傅瑩的父親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學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內蒙古軍區宣傳部副部長。在父親的教導與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傅瑩從小就熱愛閱讀。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艾思奇(哲學家 雲南蒙古人)



“你剛才問到我們共同的興趣,那可能就是閱讀吧。一有時間,我們都願意坐下來讀書;一有新的書、新的訊息,她都想學習。”丈夫郝時遠說,知識的不斷累積,讓傅瑩具備了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更養成了思考總結的好習慣。

“上山下鄉”經歷讓自己能夠吃苦、更加堅強,也變得更豁達

“文革”期間,因為父親蒙冤被關押,傅瑩中斷了中學課程。1970年,在“上山下鄉”的熱潮中,年僅16歲的她,來到內蒙古西部的一個生產建設兵團,在那裡一待就是3年多。

在廣播站工作期間,她毫無文弱女孩的嬌氣,而是像男人一樣,經常攜帶沉重的放映設備奔走於兵團的各個站點,爬電線杆、架銀幕,為戰友們放映影片。“當年電話很少,消息都通過廣播,我早上和中午在廣播室廣播,播報天氣和其他消息,還是電影放映員。”

日後,每每回憶這段經歷,傅瑩總說讓自己印象最深的其實是身體的各種極限飢餓、寒冷、體力透支、精神磨鍊:“這些體會,都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讓我能夠吃苦、更加堅強,也讓我變得更豁達,做事情不那麼斤斤計較,樂於也敢於奉獻。

沒有特別的預期、規劃,只是一直努力、再努力

工作的艱苦卻並沒能磨掉傅瑩對學習的渴望與鬥志。那幾年,她硬是靠著自學,學完了高中各科目的知識。1973年,她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學習。

對傅瑩來說,能重新獲得專門的學習機會太難得,她非常珍惜。除了英語,她又選擇法語作為自己的第二外語。

傅瑩和丈夫郝時遠都是蒙古族人,自大學時代相識至今,夫妻倆已攜手走過數十年。記者想從郝時遠口中問出更多二人間的往事,他“吝嗇”地說,那麼多件,沒法挑出哪一件來仔細說,但有一點,妻子的性格的確一直沒怎麼變:“大家都說她溫婉,我看也是。還有努力,這是她最大的特點,從小就是這樣。”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郝時遠(中間身穿蒙古袍者)

在郝時遠看來,“傅瑩對未來並沒有特別的預期、規劃,只是一直努力、再努力,這才有了今天的她”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2001年4月4日,馬尼拉,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傅瑩參會前。

溫婉高雅,充滿了東方女性所特有的嫵媚

現在,人們一提起傅瑩,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溫婉高雅”這個詞。傅瑩總喜歡根據不同的場合,以簡約的素色長圍巾搭配各種彩色西服外套亮相。她的穿著總會讓人眼前一亮,更有人稱她為“時尚外交官”。她的髮型總是保持得很好,銀色而微卷,衣著也很講究,連小飾物也同樣考究。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不過,雖然穿著得體,傅瑩其實很節儉,並不買很貴的衣服,買衣服時會討價還價,還愛和家人開玩笑。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接受外媒採訪

雖然在著裝方面已經有很多心得,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第一次參加發佈會前,傅瑩還是拿著幾套比較正式的服裝,讓丈夫郝時遠幫忙看看穿哪套亮相更合適。“我們一起討論了許多細節。比如,背景板可能是什麼顏色?全國人大的新聞發佈會,背景板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大紅色塊,背景板之外的牆壁又是灰白色,這些色差都需要考慮進來。”最終,他們選定了一件寶藍色西服外套。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傅瑩的朋友說她“很有女人味”,已經年過六十的傅瑩,容貌秀麗,溫文爾雅,剛毅果斷,說話柔聲細語,不卑不亢,充滿了東方女性所特有的嫵媚。

6年前英國《金融時報》對她專訪,文章由這份全球知名媒體的總編巴貝爾撰文,當時正值傅瑩結束駐英大使任期之際。“這位朝我們餐桌緩緩走來的女士儀態優雅,沒有中國官場上常見的那種嚴肅表情。身著粉紅格子上衣和裙子,戴著一串粉白相間的珍珠項鍊,笑容燦爛。”之前,鮮有中國官員在西方媒體面前能夠如此表達中國。

傅瑩離開悉尼時,歡送宴上,澳大利亞聯邦律政部長盧鐸讚譽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見過的、逾千各國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維護中國的利益,最富有影響力和魅力”。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2003年12月28日,韓國漢城,中、韓、日三國外交部亞洲區負責人就朝鮮核能力問題在漢城舉行“三方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2009年3月29日,倫敦,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中國駐英大使傅瑩和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參加了BBC

2009年,英國《外交官》雜誌授予傅瑩“年度亞洲外交官獎”,稱讚她“以難得的坦率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充分顯示了中國希望通過合作尋求和平發展,在應對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最終建立一個和諧世界的願望”。

會講故事,運用比擬和剖析這些西方人習慣的表述方式

深諳與西方主流社會溝通之道的傅瑩,善用各種技巧傳播中國,最為引人稱道的便是“會講故事”,而不是說大道理。這被視為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傅瑩Style”——即運用個性化和人性化的話語體系,能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緊密結合,運用比擬和剖析這些西方人習慣的表述方式,不生硬,不突兀,有高潮,有轉折,引經據典,行雲流水,娓娓道來,遊刃有餘。

這種被西方輿論認為“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的表述方式,在她參加第一次記者會時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傅瑩在答問中幾乎都用大家感興趣的故事開頭,她提到她的家鄉、她的朋友、她的女兒。這些做法,超越了外界對中國政治官員原本刻板生硬的想象。

1977年北外畢業後,傅瑩在外交部開始了十餘年的翻譯生涯。她擅長英語、法語和羅馬尼亞語。先是在布加勒斯特的中國使館工作,爾後又赴英國肯特大學深造,還一度在聯合國駐柬埔寨臨時權力機構擔任翻譯。她曾為鄧小平、楊尚昆、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高級翻譯,並參與各種國際會議、外交談判等外交活動。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圖為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鄧小平出席簽字儀式並

2007年4月,傅瑩出任中國駐英大使。在英國工作期間,在國內極其低調的傅瑩開始奔走於英國政界、商界,她在牛津大學發表演講,主動接受英國主流媒體採訪並多次公開撰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英國公眾講述中國的變化,她提到母親的糧票,提到自己曾經付出過青春歲月的電廠被拆除,也常常提到她女兒所代表的這一代中國年輕人。

中國最高雅的發言人

▲2013年1月17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正在作演講。

2008年4月,西方媒體一邊倒地歪曲中國,奧運聖火傳遞頻頻受阻。傅瑩通過多次危機公關為中國挽回聲譽,這也為她贏得“危機大使”美譽。2010年出任外交部副部長。2013年3月,傅瑩開始擔當起新的使命—成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第七位新聞發言人。

有媒體評論道,傅瑩風格的新聞發佈會不僅代表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氣質和心態,也帶有典雅、精緻的國際品質以及有溫度的人文關懷。希望傅瑩風格能夠傳遞下去,更多的官員能夠成為中國軟實力和中國故事的優秀敘事者

翻譯口誤引起的插曲,成為一段佳話

1988年1月20日,84歲的鄧小平會見來訪的48歲的挪威首相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夫人,傅瑩任英語翻譯。鄧小平對布倫特蘭夫人說:“我今年84歲,該退休了……”但傅瑩一不留神,將84歲譯成了48歲。在場的外交部副外長周南聽出了這一明顯的翻譯錯誤,趕緊說:“不對!不對!”鄧小平問:“什麼不對呀?”周南說:“翻譯把84歲翻成48歲了。”鄧小平聽後開懷大笑:“好呀,我有返老還童術,竟然一下子與布倫特蘭夫人一樣年輕嘍。”布倫特蘭夫人也笑得合不攏嘴。

▲1988年1月20日,84歲高齡的鄧小平接見了48歲的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當時,給鄧小平擔任翻譯的傅瑩,把鄧小平的84歲錯譯為48歲,當副外長周南把這一情形告訴鄧小平時,鄧小平不但沒有批評傅瑩,反而幽默地開懷大笑。

翌日,《人民日報》國內版和海外版都在頭版以《翻譯誤譯引出笑聲》為題刊發幅照片,還加了一段文字說明:翻譯把鄧小平84歲誤譯成了48歲,引起賓主的歡笑。看到這張照片及其圖說,傅瑩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時任外交部翻譯室參贊兼處長的楊潔篪得知後,曾給有關部門電話瞭解有關原委……如今,這段由翻譯口誤引起的插曲,漸漸成為一段佳話,永遠定格在中挪兩國的友好交往歷史中。

自此,傅瑩的翻譯水平與日俱增。為了能在講話人講話的同時聽清講話的內容,記住講話的原話、原詞,並立即用另一種語言準確無誤、完整無漏地表達出來,她事先做足了準備工作:根據國家領導人的講話風格、會談內容等特點,擴充自己的相關知識和詞彙,務求準確表達話語轉換的原意。

愛穿民族服裝,喜歡喝奶茶,愛聽長調,能歌善舞

不管走到哪裡,傅瑩總忘不了內蒙古,她喜歡喝自己熬的奶茶,喜歡聽內蒙古的長調,喜歡選擇蒙古族歌曲CD當作外交禮物。內蒙古這片廣袤的草原賦予了她開朗、熱情的性格,也讓她變得堅韌。

“在一些隆重的場合,她總是身穿民族服裝。她喜歡喝奶茶,愛聽長調,有時候也會講蒙語,能歌善舞。”

2013年8月,傅瑩回到呼和浩特市送女兒出嫁。“吃飯的時候,她給大家挨個敬酒,唱了一曲《送親歌》,還跳了蒙古族舞蹈。”表弟周堂海說,“雖然60歲了,但她舞步嫻熟,舞姿很優美。”

丈夫郝時遠:“有時很晚才回家,不論多晚都會給她留盞燈”

有記者問:“你們在家裡會不會也因為小事而吵架?”

郝時遠頓時笑了起來,他說:“你們把我們這樣的家庭想得太神秘了,其實我們和所有普通的家庭一樣,別人家裡會發生什麼,我們家裡也會發生,只是可能比別人家日子過得更簡單。”

郝時遠說,平時傅瑩的工作很忙,有時候要很晚才會回家,但不論多晚,他都會給她留一盞燈。兩人一般一週只能在一起吃一頓晚餐,一般都是自己主廚,做些家常便飯。

“吃的很簡單,就日常的小菜,別人家吃什麼我們也吃什麼。”郝時遠說,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內蒙的家鄉菜。但即使這樣,覺得日子過得也挺不錯的,很和睦、很平淡也很溫馨。

在家裡閒的時候,郝時遠不太願意和妻子去談論工作,特別是“外交大事”,兩人只想平靜地呆一會,聊一些平常人家都會說的瑣事,或者看看電視。“有時候我自己看電視,她還會忙一些家務,比如清理衣服啊,打掃一下房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