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作者 / Kevin老師 小西

“五十年後回頭看,中國現在什麼樣,我覺得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就是小賈的電影。”

《江湖兒女》首映禮之後,管虎這麼說道。

的確如此,從早期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到如今集大成者的新作《江湖兒女》,賈樟柯的電影始終都在關注時代變革,關注身處歷史洪流之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

他以故鄉山西為俎,以鏡頭為刀,撕開這個社會最隱秘的傷口。

美國報業巨頭普利策曾把新聞記者比喻成站在船頭的瞭望者。而在當代中國,在媒體缺位的時代語境之下,賈樟柯某種意義上正在承擔著這個角色。他是在祖國山河裂變過程中,站在崖邊的瞭望者。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他的電影,記錄著中國,記錄著沉默的大多數。所以,往往呈現出一種粗糲、寫實的質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意味著他的電影成本並不高。不需要多麼昂貴的設備,不需要大場面、大特效,所需要的,只是你對這個時代的真誠,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於底層人民深切的關懷。

因而,要想成為下一個賈樟柯,需要的不是資本的堆砌,而是思想的深度。誇張地說,中國需要100個“賈樟柯”!中國需要有更多像賈樟柯這樣的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塊土地懷有深切熱愛的導演。

只要心中有愛,你就能成為下一個賈樟柯!(相關閱讀:如何複製一個周星馳?如何複製一個韓寒?)



中國電影需要100個賈樟柯

相比以往,《江湖兒女》的故事線明顯更清晰流暢,可以說是其最接近普通觀眾的一部作品。影片以斌哥和巧巧跨越17年的愛情故事為脈絡,串聯起大同、奉節、新疆三個地域的變革,講述了在17年的世事變遷之中,關於人情的變遷。

尤其是對於賈樟柯的粉絲而言,《江湖兒女》就像是一部大彩蛋。斌斌和巧巧,原本是《任逍遙》中的兩條支線人物;巧巧去奉節找斌哥,對照著《三峽好人》的千里尋夫;三段式的敘述方式又和《山河故人》相映照。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至此,賈樟柯電影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貫穿始終的不變母題則是表現大時代變革之下小人物的生存境遇:

90年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都處於一個強烈的轉型期;97年,伴隨著香港迴歸,也是改革開放20週年,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於是,就有了整天遊走在汾陽亂糟糟的街頭,靠著“手藝”活的《小武》。

1979—1989,是改革開放之初鉅變的10年,前有文革遺風,後有新時代的氣象,於是就有了《站臺》裡崔明亮、尹瑞娟們這一群文工團青年的迷茫混亂和各自人生。

21世紀初,市場經濟的浪潮卷湧,工業城市大同面臨著可能拆遷的命運,於是有了小濟和斌斌這兩個失業的工人子弟,搶銀河未遂的《任逍遙》的故事。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同樣是21世紀初,三峽工程正在建設之中。2000多年曆史的城市,在兩年內就要拆遷完成,於是有了《三峽好人》,讓我們得以回望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

而到了《山河故人》和《江湖兒女》,賈樟柯則以更長的時間跨度,來表現山河變遷和人世滄桑。

可以說,看賈樟柯的電影,彷彿就是在看一部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史。

時代的宏大命題裹挾著個人渺小的命運。申奧成功也敗,改革開放也罷,底層人民在這些宏大敘事面前更多的是麻木和迷茫。生而為人的困境依然沒有改變,這就是當下的社會現實。

因而,賈樟柯式的現實題材電影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尤其是對於當下的國產電影電影市場而言。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2018年,它正迎來鉅變,流量、明星、IP退潮,優質內容成主位,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抬頭。尤其是今年暑期檔,《我不是藥神》以超30億的票房,取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給了市場極大的信心。這說明了現實題材影片的潛力。

在某種意義上,也說明了賈樟柯們的春天也將來臨。



賈樟柯電影五大獨特元素:

迪廳、錄像廳、懷舊金曲、鄉村豔俗表演、時代事件

當然,賈樟柯之所以成為賈樟柯,在於他電影所蘊含的標誌性符號元素以及所形成的獨特風格。

1、 迪廳

縱觀賈樟柯所有的劇情電影,迪廳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景,蹦迪也幾乎是男女主人公的日常。這一方面源自於賈樟柯自己對蹦迪的熱愛,畢竟他素有“北影”舞王之稱;另一方面蹦迪也是八九十年代小鎮青年們的主要娛樂活動。大概只有蹦迪,能讓這些無所適從的縣城青年們感到片刻的輕鬆和愉快。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無論是《站臺》中的《it’s up to you》,《山河故人》的《Go West》,還是《江湖兒女》中的《YMCA》,僅從選曲就可以看出賈導對每個年代迪廳文化的精通。

2、 錄像廳

除了迪廳之外,錄像廳也是賈樟柯電影裡的必備場景。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初,錄像廳開始在全國大大小小的縣城興起,那也是港片隨之而興盛的黃金年代。關於江湖,關於武林,關於道義,正是這些錄像廳的時光給予他們啟蒙。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喋血雙雄》《英雄本色》《英雄好漢》等港片,是屬於賈樟柯的青春記憶,同時也是所有成長於七八十年代人的影像記憶。所以一次次在他的電影中出現,在《任逍遙》裡,錄像廳更是成了斌斌和他女友約會的場所。

3、 懷舊流行金曲

有人說,賈樟柯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中國流行音樂史,甚至《站臺》《任逍遙》直接以歌命名,可見一斑。可以說,賈樟柯的每一部電影,幾乎都伴隨著其所展現的那個時代最流行的歌曲。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小武》中有《心雨》、《愛江山更愛美人》、《霸王別姬》、《天空》等;《站臺》更是橫跨十年,從《火車向著韶山跑》《在希望的田野上》到《站臺》《路燈下的小姑娘》《成吉思汗》《選擇》《是否》等;《三峽好人》中有《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等歌。

除此之外,一些經典的粵語老歌更是主題曲,比如《江湖兒女》中葉倩文所唱的《淺醉一生》,在《小武》和《二十四城記》中都曾出現過;而在《山河故人》中也有葉倩文的《珍重》。

在電影之外,賈樟柯也以音樂塑造了另一個影像記憶。

4、 鄉村豔俗演出

《小武》開頭,一段趙本山早期的葷段子二人轉以畫外音的形式,讓我們見識到了縣城人民的精神生活。可見即便經濟發展,但當時人們的藝術欣賞品味並沒有隨之而改變。

與此類似的場景,也幾乎貫穿賈樟柯的所有電影。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三峽好人》中韓三明和一群人聽著光頭唱著《酒幹倘賣無》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在《江湖兒女》中,也有鄉村野人歌舞團的表演。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這些俗豔的文化演出形式,或許在文明的大城市中很少見到,但在中國廣袤的鄉鎮小城卻頑強地生存著。電影中的影像並非虛構和編造,而是活生生的現實,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這些人和事。

5、 時代事件

當然,所有賈樟柯電影中的小人物生存現狀,都與大時代的變革不可分割。文工團解散、改革開放、97香港迴歸、市場經濟浪潮、申奧成功、三峽移民、西部大開發、拆遷整改等時代大事件,通過廣播、電視等不同媒介進行傳播,成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時代符號。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也正因此,賈樟柯的電影往往呈現出一種具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紀實風格。正如其電影中時代發展與鄉村豔俗歌舞並行,所展現的正是當下中國典型的二元文化社會。一方面,是一二線城市已經和世界發達國家接軌,另一方面,則是廣大三四線城市和農村依然保留著較為落後的精神文化面貌。而在這裡,才是更真實的中國。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可以說,賈樟柯的電影,是瞭解當代中國底層的“魔幻啟示錄”。

因而,作為電影創作者,若想複製一個賈樟柯,不妨回到你的家鄉,回到你最熟悉的小城鎮中去感受它的風貌。只要你善於利用好這些素材,加以提升和總結,哪怕不是創新,能夠集大成者,或許就能創造出好的作品,而不是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蝸居中,編造空想。



中國電影人,勇敢地用相機和手機來

再造“賈樟柯電影”吧!

如果說關注當下中國社會現實,尤其是敢於去廣大三四線城市和農村體驗生活、挖掘素材,解決了題材上的創作源問題,有成為下一個賈樟柯的可能;那麼,電影技術革命所帶來的便利,則會讓更多的人能夠成為“賈樟柯”。

眾所周知,電影的發展史同樣也是一部電影的技術變革史。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從2D到3D,每一場技術革命,都推動著電影的發展。

可以說,技術進步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革命!

以賈樟柯電影為例,其第一部長片作品《小武》是用16mm的膠片拍攝而成,到了《任逍遙》則是用DV拍攝而成,而正是這些早期作品奠定了賈樟柯粗礪寫實的影像風格。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也正因此,如今這部集大成者,跨越了17年歲月的《江湖兒女》用了DV、膠片等6種不同質感的攝影器材來拍攝。而即便是這一部電影,投資成本也僅8000萬,已經創下了其作品成本之最。

也就是說,要想拍賈樟柯式的電影,成本並不貴。尤其是對於現在的年輕創作者來說,其實用相機和手機就能拍一部小成本的賈樟柯式電影。

一方面,院線電影的標準是2K,而現在隨便一個相機和高清手機都是4K,完全滿足院線要求;另一方面,用相機和手機拍攝無疑更方便便捷,也降低了電影的拍攝成本。

尤其是對於現實題材電影而言,往往需要展現的是當下社會的面貌,素材大量來自於你我身邊的生活。賈樟柯就曾說過,他喜歡在車站、廣場這些公關場合拍攝。就像《江湖兒女》的開頭,公共汽車那一段正是當年拍攝時的素材。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因而,若是想要學習賈樟柯,拿起相機或手機在這些公共場合拍攝,更不容易被發覺,也更容易拍出大場面。

此外,在如今的影視行業,也已經驗證了用相機拍攝的可能性。在2010年左右,一臺2萬多的佳能5D2曾開創了微電影和網大這個行業,技術門檻的降低,讓更多創作者湧入到這個行業,在實踐中得以成長,

而隨著這幾年的技術進步,索尼A9微單、松下的視頻相機,以及佳能5D4等設備,其實都可以勝任拍攝網大和網劇,即便是電影和電視劇也可以,只不過是還需要調幀。

與此同時,在國產電影市場上,也有越來越多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小成本電影獲得關注。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畢贛40萬拍攝的《路邊野餐》讓他聲名鵲起,其中為人稱道的40分鐘長鏡頭就是用佳能5D相機拍攝而成;蔡成傑的《北方一片蒼茫》也只用了9天拍攝完成,成本不超過100萬;《心迷宮》和之前的《瘋狂的石頭》都是200萬成本拍攝,屬於荒誕寫實風格。

以上這些影片雖然在票房上比不上商業大片,但是都闖出了一條路,並獲得了口碑上的勝利。

相信之後,會有更多的現實題材影片湧現。可以說,低成本、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春天來了。

下一個賈科長就是你!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賈樟柯”


趕緊拿起手機、相機,去拍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