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最浪漫的礼物:7旬老人暮年捐献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世界

她看过党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催发的勃勃生机;她看过廉政风暴扫出的苍蝇老虎; 她看过亮剑长空与海洋的虎虎军威; 她也看过傲游星空的天宫一号……可她还是看不够,因为她爱不够。爱不够这个国,爱不够这个家。她有一双黑色的眼睛,一生用它追逐光明。离世时,她要用自己的眼角膜点亮另一条生命的双眸。

韩莹,1948年出生在沈阳,1958年在北京接受教育,后来,随着高考恢复,她进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习,同时辅修新闻学。1990年,儿子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她跟随儿子来到西安,在西安科技大学担任期刊《科技人才市场》、《技术创新与管理》主编工作,负责杂志的编辑出版,科研管理、专栏文章写作等事情。2017年,她和老伴签订眼角膜捐献协议书。

情人节最浪漫的礼物:7旬老人暮年捐献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世界

知青岁月,她是医生

1968年,韩莹开始了她下乡插队的十一年,也是她一生中最难回首又最值得回味的一段生命历程。那个年代的农村缺医少药更缺钱,她靠着一本厚厚的《农村医生手册》自学当起了赤脚医生。韩莹的家成了卫生所兼制药厂,她用鸡蛋皮和牡蛎壳焙干研碎做补钙粉,用黄连黄柏黄芩研磨做能治红白痢下的三黄散,药的粉末末四处乱飞,沾染到衣服被子和饭菜上,家里到处都苦森森的味儿。她还先后跟着老药工在医巫闾山的山沟里采远志、玉竹、百合、茵陈、马勃等各种中草药,回家把药材碾成细粉后或包成包,或加蜂蜜团成丸,或灌胶囊,治伤风感冒和小儿腹泻的,治痢疾、肺炎和跌打损伤的……一排排的药瓶子摆满了药柜。

大学时代,她是作家

1977年高考恢复。看似平静的生活被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曾经的穷困底层,曾经的没有希望,现在却看到了一丝光明,尽管那光亮还那么微弱,韩莹在经过我们无法想象的心理斗争后,一咬牙向着田垄浸泡的青春挥手作别。60年代,在育英学校和清华附中,韩莹接受了完整的初高中教育,而十几年后她才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叩响了象牙塔的大门。远处残阳铺血,她捧着迟到十三年的录取通知书,搂着儿子坐在田埂上哭,而此时她还怀着八个月的身孕。韩莹当过赤脚医生,知道引产8个月的孩子具有多大的危险。医生深知以公社医院的简陋条件,做这样的手术风险太大,坚决拒绝为她引产。万般无奈之际,她含泪写下了一份遗书:如果顺利地打掉了孩子,请原谅她这个狠心的妈妈;如果手术不顺利,她再不能够走下病床,医生不负任何责任。这是她自愿的选择!这是一份“老三届”人特有的遗书。他最真实地镌刻着那个年代的血泪!也最生动地记录下那个岁月的悲惨!

十几天后她拖着虚弱的身子带着儿子到学校报到,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学习的是机械工程,同时自己辅修着新闻学。由于在校表现优异,加上辅修新闻写作,临近毕业之时,被学校选中留校工作。从一开始的共青团干部到后来在宣传部担任校报主编,从入党、提拔到职称评审,她都延续着学生时期的勤奋上进,一鼓作气,不甘人后。

繁华落尽,她还是她

十多年前,韩莹被诊断患上了上颌窦不明囊肿和上颌窦癌,虽然最终从死神手里夺回了生命,可那场手术严重影响到了她的视力,近半个月几乎失明的生活让她深深体会到了种种不便。2017年情人节前夕,她和老伴儿一商量,做了个决定,联系了陕西省眼库工作人员,签下了眼角膜捐献协议书,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把眼角膜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她说她和老伴儿做过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他一起捐献眼角膜。这个决定,无悔于自己看过子孙的茁壮成长,看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看过的那些游历各国、各种文化的风景。

韩莹会时常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些小确幸:去超市赶上鸡蛋降价了;小区里的樱花开了;吃完晚饭窝在沙发,和老伴儿有一句没一句聊着直到瞌睡;周末呼上三两牌友,打点小牌;会为了每一年的身体检查的健康情况而心花怒放;和远方的亲人聊点生活日常;每年两口子的生日在西餐厅来点小浪漫……

客厅里,韩莹和老伴儿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句让人倍感温暖恬静,也透着一种相守相伴的幸福。

情人节最浪漫的礼物:7旬老人暮年捐献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世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看韩老师的故事让我们真切的看到:世事纷扰,总有人活成最好的模样。唯愿生命中有足够的云翳,为您造一个美丽的黄昏。

情人节最浪漫的礼物:7旬老人暮年捐献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世界

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安科技大学招生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