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駿復興崇賢書院

1900年十月初四日,擔任山東布政使的張人駿升任漕運總督兼兵部侍郎,來到安徽省清江縣的清江浦。

張人駿復興崇賢書院

兩江總督其間的張人駿

漕運總督總管天下漕糧北運,擔任漕運總督的都是二品以上的大員。各省的漕運事務都要接受淮安漕督署的管理。管轄各省糧道、漕標及各衛所。明代漕督還兼江北四府三州的巡撫,是明代最重要的地方大員。漕運總督公署機構宏大,文官武校及各種官兵達二百七十多人,下轄儲倉、造船廠、衛漕兵廠等,共約二萬多人。

張人駿復興崇賢書院

漕運總督署

漕運總督署位於淮安府清江縣(民國後改為淮陰縣,現改為淮安市清河區)縣城所在地清江浦。清江浦在清同治年前就築有土圩城牆,同治三年(1864年)漕運總督吳棠始建磚城,歷時一年多,用白銀12萬多兩。城牆東西稍長,南北略狹,其周長1273丈6尺5寸(4 203米),高1丈8尺(5.9米)。有城門4座,東門叫安瀾,西門叫登稼,南門叫迎薰,北門叫拱宸。東北有小水門。東西城下有水關,通城內文渠。四角各築有炮臺一座。城內有幾條東西、南北向街道,東門外有花街,河北有十里長街,均為商業經營之地。這裡先後設有河道總督、漕運總督、河道庫、淮揚道、清軍同知、淮揚鎮總兵、淮安府同知、江淮巡撫、江北提督等二三十個官署,名揚全國。

據範冕(1841-1923)民國初年主編的《續纂清河縣誌》記載,清江浦舊有崇賢書院,自黎培敬(1826-1882)1880年六月十四日升任漕運總督後,雖然並無管轄書院的職責,但他以振興地方公益為己任,利用剩餘經費,“增書院餐錢,興釋奠禮器”,士風為之一振。1881年五月十五日黎培敬改任江蘇巡撫後,世風日下,書院衰落,“昔之取士舊章,亦淹然澌滅”。20年後,張人駿到達清江浦後,同樣關注起地方的文教事業,決心復興崇賢書院。他對書院

“規復前制,觀風而後,每月課試,扄戶糊名,躬自檢閱”,很快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書院一共才有生徒十人,其中田步蟾於1903年考中二甲19名進士,田毓璠也於1093年考中進士,後歷任安徽省寧國、太和、六安和泗州等地知縣、知州。徐鍾恂於1904年甲辰恩科考中二甲第一名進士。其餘生徒如王登雲、劉鴻恩、孫湛恩、汪開甲、徐鍾恂、田毓璠、周珩、王鎔之、王鴻翔等,也都先後蜚聲文苑。這一切都離不開張人駿的“薰陶樂育,有以成之”。為此,《續纂清河縣誌》特意為張人駿作傳紀之。

張人駿復興崇賢書院

《續纂清河縣誌》卷九之《張人駿傳》


1901年九月二十六日(11月6日),張人駿調任山東巡撫後,漕運總督繼任者陳夔龍、陸元鼎按照張人駿的作法,“蕭規曹隨”,延請飽學之士到書院教育士子,致使生徒著作宏富,高中金榜,清河的文化,由此繁盛。

(據《續纂清河縣誌》卷九之《張人駿傳》整理)

文章內容喜不喜歡 (單選)
0
0%
喜歡
0
0%
不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