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引子

中國封建社會延續2000多年,歷史長河中,勤勞睿智的中國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通過學校這一載體,文明成果得以不斷傳承、發展和更新。

說到學校,古代除了有源遠流長的官學系統外,豐富多彩的私人辦學,在封建社會發展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作為高等學府的私家書院,亦有其獨特之處,這三種辦學形式,共同組成了中華文明傳播與發揚的載體。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1、官學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在思想、文化上的差異很大,各學說流派繁榮發展。此時,官學如同使用青銅器一樣,只是貴族內部小規模開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崇尚以法為教,百家爭鳴告一段落,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受到排斥。

中國封建官學制度的初步形成,當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算起,經過歷代王朝的不斷髮展而逐漸完善。

漢代的官學叫做太學,盛行的是大班講課與課外進修相結合的教學形式,當時在大班集體教學的老師,被稱作大都授,學生則必須在課堂外自覺養成自修習慣。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這樣的教學形式一直得到延續,到了宋代,官學在總結前人的做法後,結合當下社會發展情況,又推出新的教學形式——分科教學,即在學校中設立經義、治事二齋。

《宋元學案》記載:經義選擇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講明六經。治事則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講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曆以明數是也。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後來,胡璦任教太學,又將這一新穎的教法引入太學,使“好尚經術者,好談兵戰者,好文藝者,好尚節義者”等不同愛好者,“以類群居講習”。

這種新的教學形式,由於考慮到學生個性特點,頗受學生歡迎,為當世培養了許多“明體達用”的人才。

宋代的教學組織形式也頗具特色,如宋仁宗時,針灸專家王惟一發明瞭“針灸銅人”, 他模擬真人形象,標明人體的相應穴位,一目瞭然,這樣的教學形式深受學生喜愛,在授課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然而官學畢竟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江山永駐、民心穩固才是辦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所學所教有極強的選擇性,而且官學入學有著極強的等級性,只收納貴族、名士後代,覆蓋面狹小,不利於學術、文化的傳播與繁榮。

2、私學

官學的種種弊端,逐漸催生出一種新興的辦學形式——私學。歷代統治者雖然重心在官學建設上,但對私學的發展沒有過多幹預,只要辦學宗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能夠教化於民,就不予禁絕

私學的出現,使得古代中國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而且為統治者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在這點上,先秦諸子私學就是最為突出的例子。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諸子百家通過各自的私學,向社會傳播和弘揚自己的學術觀點。在教育對象上,他們打破了西周官學的入學等級性,實行面向社會的開放教學。

私學大師孔子,即是以博大的胸懷提出“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體現了“來者不拒”,“誨人不倦”的大教育家風範;墨子亦不甘落後,進而提出了“主動往教”的流動教育形式,一時間孔墨學說名揚全國,傳為私學佳話。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漢武帝之後,儒家學說成為歷代統治思想。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不同程度的承擔了傳播儒學教育的任務,但是私學與官學比較起來,畢竟較少政治干預和思想控制,有了相對的自由

從這個意義上說,私學在傳播儒學思想時,往往更注重學術的研究和探討,與官學中大篇幅的說教有所不同。

到了宋代,儒家學派林立,正是與私人講學興盛有關,而官學往往因為教學內容有著統一要求,缺少學術爭鳴的基本條件。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王安石當宰相時,他提出以《三經新義》來統一太學的教學內容,並以此來實行新政變法。而與王安石政見不同的二程則退居洛陽,創辦私學,講授自己所理解和體悟的儒學——洛學。

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在教學上則更注重啟發誘導和相互討論的形式,就常令弟子們“尋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 啟發學生做進一步的哲理思考。

而朱熹則常常在集體教學之後,帶領學生徜徉於山水叢林之間,一邊漫步一邊討論,使學生在自由自在的美育中,深化對理學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私學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逐漸承擔了社會啟蒙教育的任務,彌補了國家辦學的不足,這一屬性,使得私學在2000年封建社會中不斷壯大,形成了與官學不同的辦學特色,並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由朝廷出資辦學的財政壓力。

3、書院

書院是古代獨特的高等教育機構,當然,它是私學的高級形態。起初書院並不是講習之地,唐代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只是官方藏書、校書的地方。由於官學的腐朽和教條,書院漸漸的由學者讀書之所,發展成私人組織的講學之地。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經北宋的初步發展和南宋的突飛猛進,一些著名書院,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崇山書院,應天府書院等脫穎而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風格,學術氛圍濃厚,各地學子絡繹不絕,為當時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古代的學校教育是以儒家思想教育為主線,書院也離不開對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的教學。但與官學不同,書院教師不只是一般性的灌輸經典知識,往往更強調在自己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

而教學活動的廣泛開展,又使其研究成果得以傳播。因此,凡是學術研究發達的地方,基本上也是書院興盛之處。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宋代的福建武夷山,江西廬山,湖南嶽麓山,之所以成為所有學子的精神高地,主要是因為朱熹等理學大師在這些地方創建和主持過眾多書院,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等。

書院除集體講學外,教師更多的是指導學生自己讀書和自修。

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作的個引路的人,作的個證明的人,有疑問,共商量而已。”《朱子語類輯略》

學生在課後的擴展閱讀也能保障,書院大多建有藏書樓,學生在自修時有足夠的參考文獻。在廣泛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展開獨立的學術研究,並形成論文或著作,由書院出資刻印,用以擴大書院的影響力。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古代著名書院大多建立在山水優美之處,寧靜而高遠,如白鹿洞書院建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嶽麓書院建在湖南長沙嶽麓山抱龍洞下。優美的自然環境,加上和諧的人文環境,養成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係

早在先秦,孔子就為人們樹立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師楷模,並在求“道”基礎上,與弟子們結成了深厚、融洽的師生情誼。

朱熹與弟子蔡元定之間的師生關係,在中國教育史被傳為佳話。《朱子年譜》記載,他們二人每天在書院一起研學,常為某一學術問題爭論不息,直至深夜。因“黨禁”牽連,蔡元定不幸遭貶,朱熹得知後,帶領100多名學生為他餞行,送行的學生無不為蔡元定的冤屈而嘆息,甚至流淚。然而蔡元定鎮定自若,“不異往日”,朱熹深有感觸的說:“朋友相愛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謂兩得之矣。”言談之中流露出為人師者對學生的真誠愛護和關心

官學,私學,書院,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三種古代教育形態

4、木橋說

中國封建社會的學校制度由官學、私學以及書院所組成,這三種教學形態為古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知識的快速傳播,提供了途徑,也為各朝各代培養了大批經世致用的人才

只是官學受政治因素影響比較大,受眾面不穩定,私學規模反而越來越壯大,成為封建社會後期主要教學陣地。

綜合來看,官學和私學在育人方面,是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古代多樣化的學校網絡,承擔著為中華民族培養優秀人才的神聖使命。


參考文獻:

《宋史·胡璦傳》

《四書章句集註》

《宋元學案》

《朱子語類輯略》

《朱子年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