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地區和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關係?

石開62033800


這個接近六千字的長回答,將告訴您“克什米爾”、“勃律”和“拉達克”之間的關係,以及它與中國之間長達千年的聯繫。

歷史上的克什米爾地區與中國有著綿長的關係,只不過那時候,那時候它不叫克什米爾而已。

克什米爾全稱查謨—克什米爾(Jammu&Kashmir),是英國人對這個位於青藏高原西部與南亞北部交界的過渡地帶的稱謂。

如果我們現在提及克什米爾地區,很多腦子中反映出的第一個印象便是印巴火藥桶,或者是印控克什米爾和巴控克什米爾。

但如果說到,這個東臨我國,西通巴基斯坦,南聯印度,北接阿富汗的十字路口地帶,歷史上的名稱,可能很多熟悉唐史和清史的中國人都會脫口而出,“原來那兒就是克什米爾呀?”

因為,克什米爾地區歷史上,還有另外兩個名字“勃律”“拉達克”

如果不帶任何民族感情的討論“勃律”、“拉達克”和“克什米爾”三個地理概念,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三個地理概念所涵蓋的範圍並不重疊。

歷史上的“大小勃律”地區,位於克什米爾地區的西北部,基本上在今巴控克什米爾,也有人將其稱為“查謨—巴爾蒂斯坦”。而“拉達克”正好與之相反,位於克什米爾南部,在今印控克什米爾內部。

但無論如何,“勃律”和“拉達克”都在中國的歷史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不管其在歷史上被如何稱呼,它在地理上重要的交通要道地位都不曾改變。

以為我們現代人的地理觀念來看,可是米爾地區群山如林,溝谷縱橫,大部地區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海拔超過7500米的雪山多達12座之多,其中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裡峰海拔達到了8611米。

在這種雪峰皚皚,地形破碎的高海拔地區作戰,對任何時代的士兵都是一種折磨,而且克什米爾地區目前勘探出的自然資源,也不足以支撐其對周邊國家擴張的興趣。

但其實,克什米爾的地理環境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資源,其扼控印度次大陸、中亞和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區之間的交通要道,已足夠將周邊野心勃勃國家的目光牢牢吸引在它的身上。

因為,不管是東方的唐朝,還是西方的大食,抑或本地大戶吐蕃王朝,只要控制了這一地區,就擁有了向外擴張的孔道和機會。

當唐朝開始經營西域時,為了保證中亞諸國對自己的臣服,大小勃律國便成了不容或缺的選項。

而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勃然而起,也開始向西拓張,一度為唐朝盟友的勃律國,便成了倒在吐蕃刀下的第一隻羔羊。

在吐蕃王朝軍隊的不斷侵襲下,勃律王被迫遷往西北方的娑夷水(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河)流域,勃律王國分裂為大小勃律兩個部分。

保留在巴爾蒂斯坦的稱為“大勃律”或“布魯”,西遷的部分成為“小勃律”,在今巴控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和雅辛谷地,相距約三百公里左右。

唐蕃兩國的爭奪,並沒有因為勃律分裂而停止,處於兩個大帝國夾縫中的大小勃律,就像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浮萍,顛簸求生。

公元697年,(唐武朝,後萬歲通天二年)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大勃律三次遣使入唐,唐朝先後冊立其君主。

開元初年,小勃律王在吐蕃的壓力下,不遠萬里親自入長安求助,唐庭遂以北庭節度使張孝嵩率軍四千奔襲助之,在聯軍裡應外合的打擊下,大敗吐蕃軍隊,小勃律王也因此於公元722年(開元十年)受封。

雖然大唐傾力興兵相助,但相比於唐朝遠在天涯,吐蕃畢竟近在咫尺。不久,小勃律便不得不再次向吐蕃臣服,被迫迎娶吐蕃公主為妃,“周邊二十餘國皆歸吐蕃。”

唐朝則因小勃律控扼吐蕃進攻安西四鎮的要道,堪稱西域門戶,不甘心其為吐蕃所有,連續三任安西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詧都曾興兵征伐,但吐蕃為了控制這處戰略要地嚴防死守,唐軍三次勞而無功。

高仙芝擊小勃律行軍路線

公元747年(天寶六年)三月,高仙芝奉命領一萬唐軍再攻小勃律。高仙芝吸取之前唐駿三次敗北的經驗,決定出奇兵速戰速決。

他率唐軍從安西都護府(治今新疆庫車)出發,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撥換城(今新疆溫宿縣境內)、握瑟德(今新疆巴楚)、疏勒,而後突然轉向南方經青嶺(慕士塔格峰)、蔥嶺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幹),翻越泊米爾高原的紅其拉甫山口,強渡烏滸水(即今阿姆河的上游),到達瓦罕河。

七月中旬,三路唐軍在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部)下會合,離家萬里的唐軍面對天險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高仙芝在戰役總動員中,也下了死令,必須在中午之前拿下連雲堡。

李嗣業、田珍為首的大唐陌刀軍再次上陣,不計代價拼死仰攻連雲堡。及至午時,吐蕃守軍終於潰敗,高仙芝的迂迴千里的戰略奏效了。

當唐軍從王城背後發動突襲時,小勃律守軍毫無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唐軍不但俘獲了小勃律國王和吐蕃王后,還斬斷了吐蕃軍隊通往小勃律必經之路上的婆夷河藤橋。

等到吐蕃軍隊得到消息匆匆來援,看到藤橋被毀,只能望河興嘆。此戰之後,唐朝暫時再度控制了小勃律,並改小勃律國號為歸仁,“置歸仁軍,募千人鎮之”,以阻斷吐蕃修橋的企圖。

“怛羅斯之戰”示意圖

唐軍的強勢並沒有保持太久,公元751年(天寶十年),高仙芝率領的聯軍在怛羅斯河戰役中被大食軍隊擊敗,經此一戰唐朝喪失了安西四鎮全部的機動部隊。這便是被無數唐史愛好者,扼腕嘆息的“怛羅斯之戰”

很多人都認為,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在西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其實,這場被無數人關注的所謂大戰,不過是唐朝和大食之間,一次普通的邊境衝突。

這一點,從這場戰役在兩國史料中,輕描淡寫的記載便可見一斑,而高仙芝也沒有因此戰之敗,受到唐廷的責罰。

不過怛羅斯之敗,確實讓唐朝在蔥嶺以西的屬國離心離德,而大小勃律也再次倒向了吐蕃王朝。

但唐朝並沒有放棄對西域地區的努力,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封常清率軍跨域萬水千山再度進攻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爾蒂斯坦),戰場失利的大勃律,被迫再度歸屬唐朝。

《舊唐書》載:(天寶)十二載,封常清代仙芝,討大勃律,師次賀薩勞城,戰而勝。常清逐之,段秀實進曰:“賊兵羸,餌我也!請備左右,搜其山林”,遂殲其伏。

不過,這次軍事行動已是唐朝在西域的落日餘暉,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爆發的安史之亂,耗盡了唐朝在西域能量。之後,抵禦黑衣大食東進腳步的工作,落到了吐蕃王朝的肩頭。

應該說到此為止,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權從國家層面來說暫時和中國古代王朝無緣了。因為,這時吐蕃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其版圖也不在中國疆域之內。

但吐蕃為了更好地控制這處交通要道,開始有意識的向勃律國遷移人口和駐紮軍隊,使得該地的宗教文化和吐蕃本部趨同。

到吐蕃王朝瓦解時,勃律國已經有大量藏族人,藏傳佛教也因此盛行一時。這也是克什米爾北部,保留了大量藏傳佛教遺蹟和吐蕃碑刻的原因。

因此,從民族層面來說,以勃律國為代表的克什米爾地區,依舊和中華民族保持著緊密的聯繫。

公元842年,一支鋼箭射入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的胸膛,輝煌燦爛的吐蕃王朝瞬間崩潰。那些王室曾經的天潢貴胄,在暴動庶民的打擊下樹倒猢猻散。

落難王子吉德尼瑪袞轉折來到阿里地區,在此建立了一個綿延600多年的國家聯盟,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古格王朝

國家國家聯盟最初的首部在今天阿里的普蘭縣,當吉德尼瑪袞老去時,他將三子分封各地,各自建國。

其中,長子貝吉德•日巴袞(通常簡稱貝吉袞)獲封拉達王,以今日列城(今印控克什米爾列城)為中心,轄瑪域、拉達(今日土和克什米爾)地方;

次子扎西德袞為普蘭、亞孜王,轄古格、普蘭和亞孜(今日尼泊爾之木斯塘);

三子德祖袞為桑噶三門、比地、比角王,主要轄古格以西,拉達以南今印度境內的桑噶、果松等地。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袞佔三圍”,從此,吐蕃原來轄屬的大小羊同(象雄)地區逐改稱為“阿里速古魯孫”(意為阿里三圍或阿里三部)。這是“阿里”一詞的肇始,其意為吐蕃後裔的“屬地、領地”。

也正是從此開始,拉達克名義上已經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但通過對拉達克早期歷史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拉達克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其在古格國家聯盟當中的地位,是一個沒有多少存在感的小弟。

按照《拉達克王統記》上的記載,當時的拉達克被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其中上拉達克,也就是靠近勃律的地區,長時間被講韃靼語為主的克什米爾人控制,這部分族裔後期轉而信奉了伊斯蘭教,而下拉達克則在湖山之間形成了諸多的小王國,這些小國家信奉佛教,保持了和西藏相近的風俗。

在拉達克早期的歷史中,抵禦北方異族入侵的工作一直都是由古格王負責的,而這個地區名義上的領袖,則長期擔任了一個隱形人的角色。

古格國家聯盟建立的早期,並沒有和西藏其他地區的政權發生多少聯繫,其版圖也不隸屬於西藏其他地區的政權。

但當蒙古人勢力從北方草原崛起,並不斷向南侵襲時,包括阿里地區在內的整個西藏,臣服在蒙古人的腳下,成為了元帝國行政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元朝曾派駐軍隊維護驛路交通,並至少三次在整個西藏進行了括戶(人口普查)。

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包括拉達克在內的整個阿里地區和西藏一起,被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在之後的數百年裡,拉達克雖然多次遭到北方穆斯林勢力侵襲,但這個位於群山之間的小王國,卻始終頑強的保持著相對獨立國家體系。

當其國力強勢時,拉達克甚至有志於染指整個阿里地區,甚至進軍衛藏。這便和當時居於衛藏的格魯派甘丹頗章政權,產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公元1679(清康熙十八年),拉達克和衛藏格魯派政權在阿里爆發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戰爭。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被稱為“古格之戰”,或“衛藏——拉達克戰爭”。

雖然戰爭初期,拉達克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戰場優勢,但隨著清朝以及蒙古實力派對格魯派政權支持力度的加大,拉達克的失敗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五世達賴喇嘛欽點的統帥甘丹次旺(噶爾丹策旺),率領蒙藏聯軍在阿里大敗拉達克軍隊,也給從未見識過騎兵衝鋒的拉達克人,一個深刻認識蒙古鐵騎的機會。

不甘心失敗的拉達克王德登郎嘉轉而向印度的莫臥兒王朝求援,古格之戰隨即轉變成了兩個大帝國間的直接較量。

莫臥兒軍隊和蒙古人在阿里的山野裡連番鬥法打得不亦樂乎,而拉達克則無奈的淪為了一個配角。

這時候,決定戰場格局的另一個巨頭登場了,衛藏政權拉來了另一個大哥,新疆準格爾蒙古的大哥綽羅斯·噶爾丹

這位噶爾丹就是在號稱為康熙三大徵中,那位與康熙皇帝打的你死我活的蒙古準噶爾部“博碩克圖汗”

這就是歷史有趣之處,康熙和噶爾丹這兩個死對頭,卻在西藏阿里地區分別成了格魯派政權的幫手。

甘丹次旺在五千準噶爾鐵騎的幫助下,兵圍拉達克首都列城。公元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拉達克國王德登郎嘉親自到蒙藏聯軍的軍營中叩頭認罪,表示“願意做任何被要求的事情”。

最後,雙方在丁莫崗達成了口頭協議,再次明確了拉達克作為西藏政權的屬國地位,還規定藏傳佛教是拉達克的國教,王室不能信仰異教(伊斯蘭教)。

除此之外,拉達克還需每三年,向衛藏政權上繳黃金、香料、布匹等貢物,而格魯派的甘丹頗章政權也承諾,每年趕200頭馱畜運送茶葉,銷往拉達克。

對於古格之戰的結果,藏文史料《頗羅鼐傳》中有明確記載:“歷代神聖藏王,與拉達克王子洛桑白瑪是西藏的近親,特予撫慰,賜千餘戶,乃封為王”。

也就是說,至少在公元十七世紀晚期,拉達克依舊是西藏領土的一部分。

但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拉達克再起波瀾。

1834年至1841年(清道光年間),在英國殖民者的支持下,錫克王國的屬國查漠道格拉王室出兵侵略西藏,與清軍在阿里地區發生戰爭,因為藏語中將道格拉人稱為森巴,故此史稱“森巴之戰”。

“森巴之戰”前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834年(道光十四年)道格拉人入侵拉達克,佔領拉達克及巴爾蒂斯坦全境;

第二階段,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道格拉人繼續侵略西藏,與清軍發生軍事衝突,並最終與衛藏政權(注意是格魯派地方政權)簽訂停火協議。

森巴之戰的結局是雖然清朝保住了阿里的大部分地區,但拉達克卻被生生割去,被併入了印度的多格拉土邦。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道格拉人和格魯派簽署的這份草雞協議。

當戰局陷入僵持後,雙方都沒有再繼續打下去的意願了,西藏的代表來到拉達克的列城進行談判。

雖然最後達成了協議,雙方都為此心滿意足,但其實這個堪稱草雞的協議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給後世增添了無數麻煩。

因為,這份本來就沒什麼約束力的協議,分別由波斯文和藏文書寫,但不同文字書寫的內容存在很多出入,而且沒有規定以哪個版本為主,這導致之後對於邊境線的解讀各執一詞,誰也不能說服誰。

難怪就連英國作家在《中印邊境》一書中,提及這份協議時,都不無揶揄的寫到:“僅僅這一點,就有足夠的資料,可以使練達的外交家們辯論幾代了。”

更有意思的是,這份協議在根本沒有涉及拉達克的歸屬問題,只是描述了雙方的實際控制區域。

所以,這次簽署的協議準確的描述應該是一個停戰協定,而不是確定家國邊界的協議。所以,在藏文資料裡將其稱為“甘結”,實際只是保證書。

另外,滿清的駐藏大臣,從未在上奏朝廷的奏摺中提及此項協議。所以,幾乎可以肯定,清政府最高領導者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過這麼一個邊境協議。

這個由格魯派地方政權和道格拉人簽署的協議,顯然沒有經過國家中央政權批准。也因此,新中國政府從未認可過這個協議,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政府從未認可拉達克歸屬於印度版圖。

1842年,在道格拉人的控制下,拉達克國王貢嘎郎嘉被廢黜,綿延八百多年的拉達克王國滅亡。

1846年3月,道格拉人又被迫和英國殖民者簽署了《阿姆利則條約》,其建立的查謨王國也逐漸淪為英國的附庸,包括拉達克在內的克什米爾地區落入英國人之手,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這成了之後印度,對拉達克地區提出主權要求的基礎。

1947年,英國撤出印度次大陸,印、巴兩國分治,包含拉達克的克什米爾地區成了印巴相爭的焦點。這個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火藥桶被引爆,直接誘發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印巴戰爭。

中國歷史上的1840年(道光二十年)前後,這是一個令人悲愴的時間節點。很多人都只記得,東南沿海被英國的炮艦敲開了大門,清政府被迫簽署《南京條約》,割讓了香港。

而在中國版圖的西北部,原為我屬邦的哈薩克被俄帝侵吞,另一個屬邦布魯特也落入沙俄口中。兩處相加,中國損失了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國土。

在中國版圖的西南方,道格拉人已在拉達克和巴爾蒂斯坦站穩了腳跟,並開始積極準備染指後藏。

十九世紀是中國人失去的世紀,但今天這樣的日子再也不會回來了,目前中印在西段邊界問題上依舊處於對峙之中。印度所聲稱的,此段邊境早於1841年劃定的言論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嚴正駁斥。

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不斷崛起,印度國內針對中印邊境爭端區(東、中、西三處)表現的越來越緊張,這也充分說明其對中國國力的忌憚。

期待終有一天,這處被稱為“小西藏”與中國在人種、宗教、文化上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故土,能夠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勃律和拉達克的歷史講完了,看的過癮嗎?要是覺得寫的還成,您賞個關注唄!


藏地讀行


克什米爾地區在歷史上和中國是一直都有關係的,在地理上,克什米爾處於中國西藏和印度,巴基斯坦之間,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受到西藏文化的影響,並且也曾經被西藏統治過,之後又在蒙古帝國崛起後,被蒙古帝國的分支,莫臥兒帝國統治,後來又被英國統治。

克什米爾地區在清朝時候,就像中國的番邦,要想滿清朝貢,但是之後清朝衰敗,英國的勢力逐漸佔領這一地區,雖然歷屆的中國政府都不承認,後來到了20世紀60年代,英國搞了個印巴分治,也就導致巴基斯坦獨立,這段時間,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東南的拉達克地區,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爾的西北地區吉爾吉特特區,中國控制著喀喇崑崙走廊地區,但是那段時間,中國國力較弱,雖然佔有這有這一地區,但是卻不具有較強控制力。

在1963年,中巴簽署了臨時協議,巴基斯坦承認了喀喇崑崙走廊為中國的領土,但是也劃分了一些區域歸巴基斯坦控制,當然中國在這地區相關協議簽署時也是保留一定餘地的。日後如果要重新談判這一區域領土歸屬問題,中國將收回相應的已讓出的領土。另外阿克賽欽也是克什米爾的區域,但是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並且不存在任何領土爭端。


玄坤


當然有關係,而且是很深的關係。 簡單地講,就是:“

此地原為赤縣天”。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倒著來說:

從清朝來說,克什米爾有一部分原屬於中國,是西藏的一部分,叫做達拉克。達拉克在歷史上是西藏的一部分,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不得已從中國分離了出去;

再遠些到唐朝,克什米爾地區是中國唐朝的屬國,受安西都護府管轄。唐玄宗年間,此地的屬國大勃律,小勃律先後叛唐而投靠吐蕃,大將高仙芝率軍翻越帕米爾高原,攻打大勃律,小勃律,從此以後,二者皆對中華俯首稱臣,接受唐朝的冊封與管轄。
遠去的克什米爾,我們從未忘懷。我們深信:終有一天它會重新回到懷抱。

以上。


星城搞機娃


兩者之間自然是有聯繫的,尤其是拉達克地區,中國從來沒有放棄對其主權歸屬的要求。


拉達克地區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在地理,文化,宗教,民族上都和西藏十分接近。在公元1世紀的時候,拉達克是貴霜帝國的一部分。到了唐王朝時期,拉達克以及大小勃律的宗主權在唐和吐蕃之間幾經易手。公元9世紀吐蕃王室成員建立了獨立的拉達克王朝,並且重新從印度東北地區引入佛教思想。1834年和1840年,由於清政府自身的腐敗無能,清王朝的駐藏大臣據不發兵,使得拉達克王國被錫克帝國吞併。



在7世紀初,勃律被吐蕃擊破,分裂成大勃律和小勃律。留在巴爾蒂斯坦的被稱作大勃律,而西遷至今天吉爾吉特地方的被稱作小勃律。最著名的就是高仙芝公元747年翻越蔥嶺遠征小勃律,將其重新置於唐王朝歸附的戰役了。在唐朝和吐蕃均沒落後,吐蕃王室的後裔在西藏西部建立的統治包含了拉達克,但並沒囊括勃律。長期和藏文化處於封閉狀態的勃律自此漸漸和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的民族交融起來。

所以說,像巴爾蒂斯坦,吉爾吉特,拉達克這些地區都是和古代以及近代中國有交集的。只不過由於吐蕃之後藏族政權的逐漸衰落,從而使其漸漸和藏文化的交流變少了,吸納了更多的梵語,烏爾都語,波斯語的影響。



對於巴爾蒂斯坦和吉爾吉特,中國沒有多餘的想法,不過對於拉達克,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擁有其歸屬權的。



大唐安西節度使


確實存在關係。

位於今天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國的西藏、新疆交界一帶,並且處於印巴主權爭議狀態中的克什米爾地區,在歷史上是屬於拉達克王國(Ladākh)的領地。拉達克王室曾經朝貢於清朝皇帝和西藏活佛,甚至一度處於被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狀況。

清朝與拉達克王國的交往的初始時間,是在與準噶爾汗國奪取西藏控制權的期間。在此事件前後,篤信藏傳佛教的拉達克國王密切注意當時拉薩的政治形勢變動,試圖評估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實力,選擇其中一方建交,以保障自身安全。

1723年,拉達克國王尼瑪南傑(Nyima-mam-rgyal)派遣了一名使者訪問拉薩拜謁七世達賴,隨同七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的使團前往北京,於1724年8月抵達,並且受到雍正的接待。

自此以後,拉達克王室與西藏、北京都保持了密切的聯繫,並且由於地處西藏、新疆交界的戰略位置的原因,拉達克國王向清朝提供了大量有關於內陸亞洲的情報。

特別是在1755-1759年的準噶爾、回部之役期間,當時恰逢七世達賴圓寂,清朝派章嘉活佛若必多吉去衛藏辦理轉世事宜,章嘉活佛由此與拉達克王室保持通信往來,北京藉助這一渠道獲悉中亞的政治情報。

最後,大概在清中期以後,西藏方面對拉達克的控制加深。根據1792年《西藏志》的記載,“阿里地方甚大……其納達克、谷古結塞二姓,乃新撫之地”,據此可知拉達克當時是隸屬西藏的土地。

隨後拉達克在近代遭受到的侵略,以及相關劃界事宜,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HuiNanHistory


大家都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存在領土紛爭,併為此發生多次戰爭,目前兩國各佔領了一部分地區。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克什米爾在歷史上還與中國存在密切關係,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歷史上,克什米爾指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的一處峽谷。而現在克什米爾泛指包括克什米爾谷地、查謨、蓬奇、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和拉達克的廣大地區。其中最主要的克什米爾谷地,海拔較低,土壤肥沃,群山環抱,河流縱橫,是該地區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大多數為居民為穆斯林。而查謨的居民多為印度教徒,拉達克的居民從文化習俗上來看則與西藏較為相近。


拉達克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面積45110平方公里,是藏區同中亞和南亞交通、貿易的中心和門戶。拉達克在歷史上屬中國西藏的一部分,清朝時為受駐藏大臣節制的西藏藩屬。1834年,英國支持錫克帝國入侵拉達克王國,拉達克從此落入外國之手。

拉達克地區是中國藏族的傳統居住區,居民信仰噶舉派佛教,有“小西藏”之稱,無論地理、民族,宗教與文化皆接近西藏。現在這一地區絕大部分處於印度的實控之下。

清朝以來,中國從來沒有承認被侵佔的拉達克屬於外國,目前該地區仍是中印爭議地區。


銘蘇先生


克什米爾地區,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三國矚目的焦點,古代歷史上和中國有著怎樣淵源呢?


克什米爾最近因為印巴交火又一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塊神奇的土地都有著怎樣的古老歷史,和古代中國的關係又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西漢的罽[jì]賓國

罽賓國是一個古老的中亞國家,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還處在戰國時代的時候,來自古希臘的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就征服了這裡,亞歷山大在這裡修建了古迦畢試(Kapisa)城,稱為高加索之亞歷山大城。公元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時期,北方的塞種人,也就是被匈奴擊敗的大月氏人的一支來到這裡,取代了希臘人成為了統治者,在亞歷山大城建都稱修鮮城(或循鮮,在今斯利那加附近)。斯利那加就是今天克什米爾的傳統首府斯利那加。

罽賓國和漢朝的往來大約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張騫出使西域時曾派副使拜訪過罽賓國,由於罽賓國處於古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位置上,是西亞和中亞進入南亞的唯一通道,所以罽賓國和漢朝的商貿往來非常活躍。

《漢書.西域列傳》記載:罽賓國人認為漢朝距離遙遠,很難發兵過來。罽賓國王烏頭勞曾幾次劫殺漢朝使者。烏頭勞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王位,遣使者送禮物給漢朝皇帝。漢朝派關都尉文忠送罽賓使者回國。罽賓國王又想殺害文忠,文忠察覺了,就與容屈王子陰末赴合謀,殺死罽賓國王,立陰末赴為罽賓國王,並授給印綬。後來軍候趙德出使罽賓,與陰末赴的關係不好,陰末赴逮捕了趙德,殺死副使以下七十餘人,又遣使者上書給漢朝皇帝認罪。漢元帝認為罽賓太遠,不接受來使,不讓他到長安。

漢成帝時,罽賓國又遣使者到長安向漢朝皇帝獻禮並認罪,漢朝想遣使者回報,並送回罽賓使者,杜欽向大將軍王鳳建議,原話很長就不引用了,大體意思是說罽賓國不懂得知恩圖報,反而需要時就來跪舔,不需要時就傲慢無禮,加上罽賓國路途遙遠而且十分艱險,我們沒有必要派使者護送回去。王鳳稟告了王太后,接受了杜欽的建議。罽賓國其實就是貪於漢朝皇帝的賞賜和做買賣獲利,所以他們的使者幾年就派來一批。

西漢時期的罽賓國


佛教中心迦溼彌羅(箇失密)

東漢時期,罽賓國曾被貴霜王朝統治併成為佛教中心之一,後來這裡一般被叫做迦溼彌羅或者是箇失密。數不清的高僧曾經來這裡學習佛法:南北朝高僧鳩摩羅什祖籍應該就是迦溼彌羅,他曾在這裡學習佛法三年多;另一位南北朝高僧佛圖澄也曾兩次來迦溼彌羅學習佛法;唐代高僧玄奘更是在迦溼彌羅學習了四年的佛法。佛教文化一度極度鼎盛,直到後來十二世紀後的伊斯蘭化。

大唐修鮮都督府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罽賓王曷擷支稱臣於唐。龍朔元年(661),唐以其地置修鮮都督府,屬安西大都護府,仍然由原來罽賓管理,府治遏紇城,領羈縻州十。劃歸唐朝疆域不到一百年後,天寶十年(751),罽賓被阿拉伯帝國攻佔,修鮮都督府廢除。至乾元元年(758),罽賓仍遣使朝貢於唐,此後遂絕。罽賓一詞亦不再出現於中國史籍。


集賢院居士


克什米爾地區當然能和中國歷史扯上關係了,而且和中國歷史有很大淵源,不過可以確定是克什米爾歷史上也比較複雜,雖然我們一度控制過克什米爾,當然不是全部,這個地方到處都是天險。



克什米爾地區歷史上也多次易主,畢竟地處南亞和青藏高原、中亞交匯之處,是周邊崛起的大帝國的必爭之地,克什米爾的地位在歷史上一直沒有定位歸屬。從更遙遠歷史來看,在我國西漢時期,在西域設置的西域都護府管轄範圍中,其中一部分就包括克什米爾地區。



唐朝時期崛起的吐蕃政權(我國西藏地區少數民族政權)就曾統治過克什米爾大部分地區,而當時的史書記載稱克什米爾地區為“大勃律”和“小勃律”,這個地方部族向吐蕃效忠;元朝時期,也是我國正式把青藏高原地區正式納為中原王朝統治,設立宣政院轄地,克什米爾地區大部分歸屬元朝宣政院管轄;明朝時,在青藏高原地區設立烏斯藏都司,克什米爾一部分歸屬烏斯藏管轄,不過羈縻統治,相對統治力較弱。




清朝時早期到中期,再次平定西藏和準格爾等叛亂,徹底控制西藏新疆等地,克什米爾大部分主權還是在清朝手裡,這個地區稱之為達拉克,有一個達拉克王國,經常向清朝中央政權朝貢。而此時的英國已經開始了印度殖民道路,控制印度大部分地區。1846年,英國殖民者支持傀儡錫克帝國入侵克什米爾地區,後來成功吞併達拉克地區,並和英屬克什米爾地區合併,之後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克什米爾地區。而從之後我們也不再擁有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權。

不過我們也有一小部分克什米爾的控制權,克什米爾地區範圍不小,在我們這裡的不叫克什米爾,叫阿克塞欽地區,國際上稱之為“中控克什米爾”。也不知道是哪個老幾定義的,我們從來不承認這個地方叫什麼“克什米爾地區”,這個地方在我們的新疆自治區,大約4萬平方公里。



不過印度多次無賴指責我們搶奪克什米爾地區領土,背後支持巴鐵搞事情,不過我們外交手段很巧妙,從來不參加克什米爾相關談判,也不承認什麼“中控區”,這個地方根本沒有爭議,讓南亞村霸印度暴跳如雷,十分惱火。


大正看世界


克什米爾地區和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關係?當然是有關係了,而且有關係的時間很長很深,不過其實現代的克什米爾只是英國殖民當局生造出來的一個概念,它在歷史上其實並不是同一個區域,而與中國關係深厚的區域,其實主要是克什米爾東部,也就是歷史上的拉達克王朝地區。


佛教入華與拉達克王朝

其實早在公元4世紀,克什米爾就和中國發生了非常深入的聯繫。因為克什米爾在當時就成為了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重要中轉站。比如幾乎所有漢傳佛教信徒現在都會讀《金剛經》和《法華經》等佛教經典,這些經書最早都是十六國時期來到中原的佛教高僧鳩摩羅什翻譯成漢語的,而鳩摩羅什則和克什米爾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前的鳩摩羅什像

首先鳩摩羅什的父親就是來自克什米爾地區的罽(jì)賓國,而鳩摩羅什九歲時,就和身為龜茲國公主的母親耆(qí)婆一起前往克什米爾地區學習佛法,三年大成。所以後來鳩摩羅什來到中原翻譯佛經,其實根底都是在克什米爾地區打下的。而耆婆的晚年也是在克什米爾地區度過的。後來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也是先到克什米爾學習佛法和語言,打好了基礎之後才前往印度的。

而後來克什米爾的東部地區就一直是一個主要的佛教地區。到公元8世紀時,唐朝和吐蕃王朝的勢力先後來到此地,雙方彼此曾在此地爆發過多次爭奪,這一地區也曾經幾次易手。而後來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因為滅佛導致內亂,自己也被刺殺。而之後他的兩個兒子以及其他一些軍閥彼此攻伐,吐蕃王朝分裂。後來他的一個孫子尼瑪袞逃到克什米爾東部以及中國西部邊境交界地區,而他的後人則又先後建立起了拉達克王朝和古格王朝等幾個小王國,在當地先後存在了幾百年。

鼎盛時期的拉達克王國

這些王朝裡,拉達克王朝最為強大,而雖然其建立者的祖先朗達瑪以滅佛而著稱,但這些王朝在到了佛教重地克什米爾地區之後,反而又都皈依了佛教,並且對後來佛教再次傳入西藏起到了重要作用。拉達克王國還成為了阻止伊斯蘭教東傳的重要壁壘。而在清朝雍正皇帝即位之後,拉達克王國正式成為清朝的藩屬,拉達克汗必需在得到清朝皇帝冊封之後才會被認可,而且要受清朝駐藏大臣的節制。公元1826年南疆地區的張格爾在英國人協助下發動叛亂之後,拉達克汗還奉駐藏大臣的命令幫忙緝拿了100多名逃到拉達克的張格爾餘黨,為此當時的道光皇帝還特地給拉達克汗賞賜了五品頂戴花翎。

拉達克的滄桑

但在公元1834年,當時印度境內的錫克帝國入侵拉達克王國,在佔領拉達克王國之後甚至還曾經入侵中國西藏阿里地區,但被藏軍擊退,不過藏軍在反攻進入拉達克之後,又被錫克人擊退,最終拉達克淪為了錫克帝國的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一部分,成為了當時統治印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屬地。

西方人定義的克什米爾地區,圖中紫色區域就是今天被印度吞併的拉達克地區,而右邊黃色區域則是中國新疆和田和西藏阿里部分地區,西方人稱之為阿克塞欽,意思是“中國的白石灘”

而英國人吞併拉達克之後,竟然還不滿足,又派測量局官員威廉·詹森到與之接界的中國新疆和田地區進行勘察,將中國新疆和田地區和西藏阿里地區大約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地區非法劃給了英屬印度,把這些地區也變成了克什米爾的一部分。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印度軍隊竟然還曾於1956年進入這個區域“巡邏”,結果被解放軍發現,立即遭到驅逐。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期間,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更是在此地大敗滲透的印軍,將印軍永久性地逐出了和田和阿里地區。

克什米爾地區的峽谷


所以總體來說,克什米爾地區其實是一個由英屬印度當局把不同地區拼接在一起的一個概念,它東部的拉達克地區曾經長期是中國西藏地區的一部分,或者說在西藏的文化圈內,也是中國清朝的傳統藩屬國之一。因此既然拉達克地區已經在客觀上成為了克什米爾的一部分,那麼克什米爾在歷史上也當然是和中國有過非常密切的聯繫了。


桃花石雜談


歷史上的克什米爾地區有一部分屬於古代的“蔥嶺”,蔥嶺及一西區域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屬於中國的,不過怛羅斯一戰,高仙芝戰敗,大唐盡失蔥嶺一西,沒有了往日的輝煌,大唐開始走下坡路,不過蔥嶺一東還是唐朝的管轄範圍,到了元朝,克什米爾地區大部分屬於伊爾汗國管轄,伊爾汗國實際是和大元朝一個級別,有一部分屬於現在現如今的西藏管轄,明清時期,西藏一直歸屬中央政府。就現在印度聲索的新疆阿克塞欽地區以及印控克什米爾一部分在歷史上都一直屬於中國,是我國的固有領土。所以,克什米爾地區和中國從歷史到現在都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