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賭博者不會真的去賭博

职业赌博者不会真的去赌博

精算風險管理

實際上,風險管理方法就是像保險公司一樣運作。

一家保險公司在簽下一張人壽保單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它是否要賠付投保人。

也許第二天就要賠,也許100年以後才會賠。這對它來說是無所謂的。

一家保險公司不會去預測你什麼時候死,你鄰居的房子什麼時候被燒成平地或洗劫一空,或其他任何他已經保了險的特殊事件。

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方法是簽下大量保單,因為這樣一來,它就可以以相當高的準確程度預測它的年均賠付金額。

在考慮一般情況而非特殊事件的前提下,保險公司可以根據事件的平均預期值來設定保費水平。

因此,你的人壽險保費是根據同一性別的人的平均期望壽命和你申請保險時的醫療條件算出來的。

保險公司不會去判斷你的期望壽命。

計算保費和風險水平的人被稱做精算師,這就是我把這種風險控制策略稱為“精算風險管理”的原因。

這種方法以一種叫做“風險期望值”的平均值為基礎。

儘管投資大師們可能會使用人們普遍接受的相同術語,但他們真正關心的是平均利潤期望值。

例如,如果你拿1美元賭一枚硬幣拋落後正面朝上,那麼你的輸贏幾率都是50%。

你的平均利潤期望值是0。如果你將硬幣拋上1 000次,每次都下注1美元,那麼你在賭博結束時的資金應該和開始時差不多(如果不尋常的一連串背面朝上沒讓你中途破產的話)。

50%的幾率根本沒意思,特別是在你交納了交易費之後。

但如果你的輸贏幾率各是55%和45%,情況就不一樣了。

你在連續事件中的總盈利會超過你的總損失,因為你的平均利潤期望值已經上升到了—你投入的每1美元都有望變為美元。

賭博、投資和風險

賭博:名詞—有風險的舉動;任何含有風險的事件或事物。

及物動詞—冒巨大的風險,希望獲得巨大的利益。不及物動詞—投注或把寶押在有特定發生幾率的某件事上。

人們經常將投資和賭博等同起來,理由也很充分:本質上說,精算就是“玩幾率”。

另一個理由(但是個壞理由)是,有太多的投資者是帶著賭博心態進入市場的—“希望獲得巨大的利益”。在初次進入商品市場的交易者中,這種心態更是常見。

為了說明兩者的相似性,讓我們考慮一下一個賭徒和一個職業賭博者之間的區別。

賭徒為錢而玩運氣遊戲—希望獲得巨大的利益。由於他很少能贏錢,他的主要回報只是玩遊戲的刺激。這樣的賭徒養活了拉斯韋加斯、蒙特卡羅、澳門和世界各地的賭博業彩票機構。

賭徒將自己置於“運氣之神”的擺佈下,不管這些“運氣之神”有多麼仁慈,他們的塵世代表們卻是靠“永不跟笨蛋客氣”的座右銘生活的。

結果,用巴菲特的話說:

當人們參與那些看起來吃虧不大的資金交易時,財富轉移就發生了,拉斯韋加斯就是靠這種財富轉移發家的。

相比之下,一名職業賭博者知道他所玩的那個遊戲的勝負幾率,只會在自己贏面大時下注。與那些週末賭徒不一樣,他並不依靠骰子的滾動。他已經計算了遊戲的輸贏幾率,因此從長期看,他的收益必然大於損失。

他是帶著保險公司籤保單的心態參與遊戲的。他重視的是平均利潤期望值。

他有自己的系統—就像投資大師一樣。而這個系統的一部分就足以讓他立於不敗之地,那就是選擇那些從統計學上看可以在長期內盈利的遊戲。

你無法改變撲克牌、二十一點或輪盤賭遊戲的輸贏幾率,但你可以計算幾率,算出你是否有可能在對你有利的平均利潤期望值(幾率)下玩遊戲。

如果沒可能,那就不要玩。傻瓜!

職業賭博者的訣竅不僅僅是計算幾率:他們會尋找勝負天平必然傾向於他們的賭博機會。

我有個朋友是戒酒無名會的會員。有一次,他坐了60分鐘的渡船離家辦事,在晚間返航時,他發現一群酒鬼坐在船尾的一張桌子旁,還喝著從酒吧裡買的啤酒尋歡作樂。

於是他拉過一張椅子,從包裡拿出一副牌說:“有人想玩兩圈嗎?”

職業賭博者很少會買彩票。

職業賭博者不會真的去賭博。他們不會“懷著獲得巨大利益的希望冒大險”。他們會不斷重複小額投入,從數學上看,他們的投入必將有所回報。投資不是賭博。

但職業賭博者在撲克桌上的行動與投資大師在投資市場中的行動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懂風險數學,只會在輸贏幾率對他們有利的情況下把錢擺到桌面上。

精算投資

在沃倫·巴菲特剛開始投資時,他的方法與現在大不相同。他採納了他的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方法,而格雷厄姆的系統是以精算為基礎的。

格雷厄姆的目標是購買被低估的中等企業普通股,“如果它們的價格是真實價值的2/3或更低”。

他只靠分析公開信息評估企業價值,他的主要信息來源是企業的財務報表。

一個企業的賬面價值是衡量其內在價值的基本依據。格雷厄姆的理想投資對象是那種市場價格遠比資產變現額或清算價值要低的企業。

但一隻股票價格偏低可能有多種原因。也許相關行業正在衰退,也許管理隊伍不勝任,也許某個競爭對手用一種更好的產品把這個企業的所有顧客都搶走了,等等。你在企業的年報中找不到這類信息。

光靠分析數據,格雷厄姆不會知道股票為什麼便宜。所以他購買的某些股票因企業破產而變得一錢不值;某些股票難得偏離他的購買價;還有一些則恢復到或超過了它們的內在價值。格雷厄姆很少能預見到哪隻股票會發生以上的哪種情況。

那麼他怎麼賺錢呢?事實上,他會購買數十隻這類股票,因此上漲股的利潤遠遠超過了其他股票的損失。

這就是精算風險管理法。就像一家保險公司願意為某個特定風險等級的所有成員保火險一樣,格雷厄姆也願意購買某種特定類型的所有股票。

舉個例子,保險公司不知道誰的房子會著火,但它很清楚它賠償火災損失的幾率。同樣,格雷厄姆不知道他的哪一隻股票會上漲,但他知道一般情況下他購買的股票中有百分之多少會上漲。

一家保險公司必須以恰當的價格出售保險才能賺錢。類似的,格雷厄姆必須以恰當的價格購買股票,如果他的買價太高,他會賠錢而不是賺錢。精算法當然缺乏投資大師的那種浪漫色彩—這些神奇的人物只買那些肯定會上漲的股票。但使用它的成功投資者比使用其他任何方法的成功投資者都要多。它的成功依賴於選出某些特定類型的股票,將它們組合在一起,讓平均利潤期望值成為正數。

巴菲特是以這種方式起步的,一直到今天,他在做套利套匯交易時還會使用這種方法。它也對索羅斯的成功有所貢獻,而且是大多數商品交易系統的基礎。

投資者的平均利潤期望值相當於保險公司的精算表。找出一組在長期重複購買的情況下平均利潤期望值為正的特定投資對象,是數百個成功的投資和交易系統的設計基礎。

風險與回報

大多數投資者都相信,你承擔的風險越大,你的預期利潤就越高。

但投資大師不相信風險和回報是對等的。

他只在平均利潤期望值為正的前提下投資,因此他的投資風險很小,或根本沒有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