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湖州鄉村|20120309,安城:從明清的縣城到現在的村


安城城牆的西門又名寶城門,城臺建在臺階之上。苕溪西岸安城村是湖州最特殊的一個村,安城曾是唐晚期至民國時期安吉州、縣治地。現在它是遞鋪鎮規模最大的行政村。安城城牆是浙江及江南地區現存較完整的縣級城防體系,現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城城牆由城牆、城臺、城門及環城馬道和護城河、跨河石橋等組成。西門外的護城河上有座單孔石拱橋, 名曰汪婆橋,站在汪婆橋上看西門,莊重大器。

現在的汪婆橋只剩下石拱券。看起來十分別致。

城牆周長3000米,橫斷面呈梯形。牆體內黃土雜石子夯築,外牆用青磚、條石包砌,內牆用塊石包砌。因多次遭受洪水沖塌,幾經修復,故城牆用磚不統一,砌築方法也不一致。

西門至北門是完整的城牆,靠牆基外側修了條遊步道,步道外側就是護城河,護城河對面零散的村莊,遠山近村風光宜人。

因地處苕溪西岸,故城牆兼具防禦、防洪雙重功能,採用城牆—護城河—鬥埂三重防護體系,城、閘合一,增強了防禦與防洪功能。

北門,又名拱宸門。所有城臺均設內外兩道城門,內城門開閉式具防禦功能,外城門槽閘式為防洪所置。

北門中鑲嵌的清咸豐重修的記載。

北門城門右邊內壁上有四個字:“澎石山蕩”。同治《安吉縣誌》載:澎石山,在州東南十里。當時修城的石頭應該採自澎石山。

北門外有北川橋。橋面上的字,從右到左依次為“咸豐癸丑,北川橋,里人重建。”

北川橋連通對岸的村莊,橋邊還保存著燒香祈福的傳統習慣。

南門,又名朝陽門。據清同治版《安吉縣誌》載:“元至正十六年丙申,明兵克安吉,總管張俊德始築土為城。越一年,元帥費愚甃以石、延環六里,高二丈有奇,廣半之。門四:東曰迎春、南曰朝陽、西曰寶成、北曰拱宸。城瀕大溪,引水為濠,鑿濠為池,僅通舟筏。”

穿過城門洞,就是安城熱鬧的主街。

鑲嵌在關門卷拱石上的乾隆年間的重修碑記

從裡往外看朝陽門。

朝陽門內大街上曾經繁華的生活商店。

東門, 因為安良公路東西穿古城而過,城牆開了個豁口。

安城寶城門出去,走過橫跨在護城河上的汪婆橋,原來是一條用鵝卵石鋪築的千年古道。明嘉靖《安吉州志》記載:此係通衢也。由此再西行三里許,便是李王橋所在。

李王橋橋面上於斯萬年的題刻。李王橋位於安城西山邊李王山麓,最早的時候叫秦公橋,原為秦檜父秦敏於宋元豐七年任安吉主簿時建,故名秦公橋。明代嘉靖伍餘福《安吉州志》記載:“一名秦公橋,秦公名敏、檜之父,曾為主簿,於此建之,後更今名。惡檜及其父也。”逐改為白雲橋。

李王橋周邊的綠水青山,現在很有野趣。橋面南側中心條石上刻楷書“大清康熙壬申年造”。 從1084年秦公建橋至今,李王橋橋史已歷900多年。現如今的李王橋建造於“大清康熙壬申年”,也有300多年曆史了。

李王橋拱券為縱聯分節錯縫砌築古老做法。寬達4.57米這在古橋非常少見。

西苕溪行至安城段水勢頗為浩蕩。這是站在靈芝塔下眺望西北岸的安城。

站在安吉縣安城東門遠眺東面偏南方向,可見一座挺拔、雄偉的古塔,它叫靈芝塔。緊鄰的西苕溪秀長挺拔風姿綽約的靈芝塔建於五代吳越國時期,雖經千餘年風雨滄桑,至今仍散發著端莊凝重而又飛揚靈動的浪漫氣質。

近觀靈芝塔,高聳秀麗,造型優美。整個塔身的形狀是一層小於一層,自底層起每往上一層,塔身邊長漸次減小,外部輪廓線條逐層收分,面積依次縮小,因此該塔外形形似錐體,外觀有腰簷密集之感。

西苕溪上游的安吉,隨處可遇清泉穿越翠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