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小队乡村行,“石板生花”山水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振兴小队的队员们,于8月22日至8月30日在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石板台村开展了主题为“乡村振兴 青年作为”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合了“乡村调研”和“志愿服务”两种实践形式,帮助村委会进一步了解到村内老百姓的具体需求,也为村子的发展和振兴注入新活力、开拓新思路,并带去切实有效的帮助。总体上达到了活动预设目标,志愿服务效益显著,过程中也展现了社科学子优良的素质风貌和责任担当。

乡村调研>>

在振兴小队看来,开展帮扶实践的前提是:对村子的基本信息、现有资源和各类发展需求等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因此乡村调研是振兴小队此次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基本上也贯穿了实践的始终。

首先,队员们通过和村委会姜书记的反复交流,对村子的基本情况、资源特点、发展思路进行了整体把握:石板台村,位于北京霞云岭国家森公园园区内,108国道横穿整个村庄4.5公里,属大石河水系源头。全村人口376户,670人。村内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常住村民以老年人、残疾人居多。但养老金覆盖百分之九十九的老年人,村委会对村内弱势群体也有公益岗等补贴支持,因此村子的安定、稳定程度较好。关于村子的经济发展状况,村内的个人企业主要包括:建材、农家乐、种养殖业和商铺。但规模化的种养殖业目前因开展退耕还林、畜禽散养退出以促进“绿海红歌”(霞云岭乡生态、红色旅游并行发展战略)等生态保护政策而逐渐衰败,因此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和产量普遍较小。总而言之,村内资源种类众多,但没有突出部分,缺少品牌。因此村两委对于石板台村的发展思路是:根据乡党委政府“一红一绿”的整体思路,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以高端为主,以大众中端为辅。加强宣传推广、客流引入。

振兴小队乡村行,“石板生花”山水间

石板台村政策宣传标语

其次,队员们在活动期间不断深入基层,对村民进行走访调研,受访对象包括村内的1位菜农、3位养蜂人、2位农村小微经济老板、1位村医和其他村民若干。了解民情、收集民意的同时,振兴小队也逐步明确认识到村内其他两大发展需要:打开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养老医疗等民生保障。

振兴小队乡村行,“石板生花”山水间

振兴小队队员访谈村民

志愿服务>>

基于对村庄发展需求的宏观和细节把握,本次实践过程中,振兴小队的队员共开展了四个帮扶实践:一次活动的参与协助和针对三个不同群体的志愿服务。

一次活动的参与协助,是指协助村委会开展“1974年下乡知青返乡”活动,辅助拍照、摄像等。老知青们的知青故事、奋斗经历和与村民深厚的感情都深深触动了队员们,并让队员们认识到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新要求和自身在建设伟大祖国的实践中所肩负的责任。

针对三个不同群体的志愿服务,包括(1)帮助村干部注册和学习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石板台村”发挥平台的服务和宣传功能,促进乡村善治,也让石板台村秀美的风光和发展风采被更多人关注、了解。(2)针对村内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进行需求评估和规划设计,侧重农村就医政策建议、老年食堂发展构想、为解决百姓日常需求引进技术人员等方面。(3)通过学习成功案例和调研走访,帮助农户打开村内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新思路并进行农业资源整合、宣传营销的具体设计。

振兴小队乡村行,“石板生花”山水间

振兴小队队员帮助村干部学习使用微信公众平台

开展志愿服务实践的过程中,为确保服务目标的最终达成,队员们也持续同步开展了针对服务对象的调研,根据村子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断调整服务方案的具体设计。

石板生花>>

九天八夜中,振兴小队带给石板台村许多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变,达到了助力乡村振兴和建设的实践初衷。队员们也在过程中加深了对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认识,并积累了社会实践的大量具体经验。

石板生花,生出了石板台村的发展之花,也生出了振兴小队的成长之花。虽然振兴小队在石板台村的志愿服务实践已经结束,但队员们会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继续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振兴小队乡村行,“石板生花”山水间

振兴小队集体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