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黄龙玉的“棉”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玉”,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投资理念也慢慢的发生着变化。很多人把投资的眼光放在了文玩玉石上面,黄龙玉自然也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黄龙玉的“起棉”现象在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外行人士眼里,是很难以接受的,感觉是受到了欺骗。

黄龙玉“起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小编给大家分析一下!

辨析黄龙玉的“棉”


一、什么是“棉”

“起棉”:“棉”是由玉石中的孔隙或隐裂聚集,加上空气和少量液体的填充,在光照下呈现的微透絮状。

业内人士将黄龙玉中由内至外泛起的浅色絮状物称之为“起棉”,色泽为半透明至微透明,呈白色、黄白色雾状、不规则网状、脉络状多种状态。

辨析黄龙玉的“棉”


二、“棉”如何形成?

棉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即原生和后生。

“原生棉”:是指黄龙玉在形成时的脉动式冷凝成玉过程中,地下含矿热液随着温度、压力的下降,形成的不规则“气液包裹体”。原矿形成环境的改变和矿液的纯度、结晶析出的速度、残留气体和液体的清除程度或者杂质的混入等因素,都会导致玉料中出现与玉质温润纯净特征所不相协调的“原生棉”。

辨析黄龙玉的“棉”


“后生棉”:黄龙玉是天然的产物,原料在自然剥蚀、搬运中,受到的撞击或开采时的冲击会形成“隐裂隙棉”或“撞击棉”;还有一种情况是玉石在风霜的风化和烈日的曝晒下表皮变厚,表层的玉质发枯而“生棉”

辨析黄龙玉的“棉”


三、“棉”在玉料及玉雕件中的影响?

“棉”作为玉料中的一种瑕疵,对玉质有一定的影响。少量微弱不明显的棉对质地的影响不大,可作为鉴定真假玉石的根据。但“棉”出现太多,可以看出玉质明显失水,温润度差,玉料和雕件的美观度和价格都会大打折扣!

黄龙玉色泽以黄色为主,象征富贵和吉祥,而“棉”会影响黄龙玉的渗透和扩散,掩盖黄龙玉的颜色。

棉的含量越多,黄龙玉的透光性就越差。棉还会阻碍黄龙玉颜色在玉料内部的映射,影响黄龙玉颜色或色根在内部的扩散。优质的黄龙玉水好棉也少,颜色扩散会使整块玉料都呈金黄色泽。

辨析黄龙玉的“棉”


四、哪些玉料温润“无棉”,哪些玉料容易“生棉”?

黄龙玉种类多样,主要有山料、山流水、籽料、水草花料、浅表坑料等……

优质的籽料、草皮料和山流水料基本不起棉,收藏价值较高。

优质水坑籽料、田坑籽料、山坑肉料、瓦沟肉料及原封石、优质包浆石的棉较少,很有可能出“无棉”的玉料。

而山料、水草皮料、浅表坑或深坑料的玉质较薄,形态不稳定,起棉的现象较多。

所以在收藏、选购时要注意玉种和玉质优劣的区分,识别黄龙玉的品类和品级。

辨析黄龙玉的“棉”


五、玉料、雕件如何“除棉”?

一般而言,较多的、明显的“棉”是没办法去除的,存在于表层的微小的“棉”则可以通过“油养”的方法去除。

油的渗透可将黄龙玉内部的玉质与“棉”之间的密度和折光率趋近,这样能使“棉”暂时隐去。所以用不易挥发的透明无色且稳定性高的非干性油,由其是与黄龙玉折光率相似的非干性油,能更加长久的去除棉。

辨析黄龙玉的“棉”


六、怎样挑选不会起“棉”的黄龙玉?

不会起“棉”的黄龙玉料是每个玩家和藏家的追求,而“油养”会使较细微的棉暂时消失隐退,所以在选购时,千万不能被层层包裹下的“油淋欲滴”的“油炸果料”或“油淋雕件”所迷惑。

鉴别方法可用吸油纸将玉料擦净,再用水冲洗干净,将水汽吸干晾干,最后用放大镜观察。如果有“隐棉”可以观察到。最好的办法是尽量选购不经加工或油养的玉料,保持天然的温润净透。

从玉料的品类来看,黄龙玉中密度高的料子都不存在漆面现象,如籽料、山流水料、小黑山料和草皮料等,山筋料和老坑杨烟河料、草花料也不会起棉褪色,可以适当的收藏。起棉的大多为普通山料,由此也能很好的挑选不起棉的黄龙玉料和雕件。

辨析黄龙玉的“棉”


七、起棉并不是黄龙玉独有的现象

“棉”除了存在于黄龙玉,在翡翠、和田玉等玉料中也有存在,其原因是密度高的、玉化程度真正能够达到级别高的料子非常少,且价格不菲。

虽然“棉”被业界人士认为是“瑕疵”,但同时也可以作为玉石真伪鉴别的依据,例如田黄石的“萝卜丝纹”。所以选购的过程中要理性看待“棉”。虽然有的“棉”可能会影响黄龙玉的价值,但有的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辨析黄龙玉的“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