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丘、北海、昌乐……姜子牙的封国故都,到底有过多少名字?

但凡名人,大多有好些个名字。

比如题目中说到的姜子牙,就有姜尚、吕尚、吕望、太公望等名字,近代如孙中山还用过陈文、杜嘉偌、高达生、吴仲等化名,毛泽东亦曾用过杨引之、杨子任、李得胜等名字。

昌乐这方传奇之地,自然也少不了有几个化名别称。

营丘:姜子牙封国

北宋初年有部地理奇书,叫《太平寰宇记》,其地位和公信力,大概类似于今天的《国家地理》。

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各州府县的山川、湖泽、城邑、关塞、名胜古迹、祠庙、陵墓等,其中有这么一段:“昌乐东南五十里营丘,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当少昊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萴(li);汤时有逄伯陵,周以封太公于营丘。”

什么意思呢?

就是营丘这个地方,建城史可以追溯到黄帝大儿子少昊那个年代。少昊当老大的时候,派了爽鸠氏管这块地,到了虞朝和夏朝的时候,季萴氏接管了这块地盘,商朝又派了逄伯陵过来,到了周武王时代,营丘这块地盘才归了姜子牙。

营丘、北海、昌乐……姜子牙的封国故都,到底有过多少名字?

姜子牙刚接管营丘的时候,这地方也不太平,因为边上还有个莱国的大佬莱侯也惦记着这块地盘。姜子牙带着手下一路紧赶慢赶到营丘城的时候,正好遇上莱侯领着小弟这这边闹事,领兵打退了莱国人之后,姜子牙这才算真正占住了营丘,并在这里建起了齐国。

大佬换了几波都不消停,也说明这个地方少点王霸之气,甚至连封神的大佬都镇不住。

姜子牙的子孙在营丘传了五世,到了齐哀公时,隔壁纪国管事的纪侯,在老大周天子面前说了齐哀公坏话,老大一不高兴,就叫马仔把齐哀公扔锅里煮了。

齐哀公弟弟齐胡公觉得惹不起纪国,就把国都搬到了薄姑,后来,齐献公又把都城迁到了临淄,齐国从此迎来了GDP快递发展的阶段,走上繁荣富强之路。老首都营丘也逐渐没落,甚至还短暂成为过杞国(“杞人忧天”那个)的都城。

那么纪国下场如何呢?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其实百年也不晚。过了两百年之后,姜子牙第十一世孙齐襄公突然记起了这段仇,顺手就发兵灭了纪国。

等到齐桓公上台后,齐国一跃成为独霸天下的第一强国,桓公感念营丘周围都是丘陵,就把营丘改名叫缘陵。

仔细算来,从少昊时代到齐桓公时代,营丘这个名字,大约用了1800年。

营陵:是国都,也是省会

昌乐能从小县城翻身再次成为诸侯国都,还得感谢汉高祖刘邦。

刘邦当了老大之后,就把远房兄弟刘泽封到了这里当营陵侯,缘陵自此改名叫营陵。

从齐桓公时代到汉高祖时代,缘陵这个名字,用了接近500年。

当时,昌乐地界上有两个县,除了营陵,还有个剧县。这两个县,都做过省会,也都做过国都。

西汉时,朝廷设立了省级行政单位北海郡,省会一开始在营陵,后来搬到了剧县。

东汉时,朝廷设立了省级行政单位北海国,首都一开始在营陵,后来搬到了剧县。

昌乐作为普通盛会普通首都安稳度过了大汉三百年,终于赶在东汉末年又出了名,因为这里来了个超级大V。

在孔夫子去世631年后,老孔家终于又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的男主角——孔融,那个让梨的小男孩。

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老六。四岁时,孔融和哥哥们一起吃梨,他挑了个最小的吃,大人问他原因,他说:“我年纪小就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融四岁,能让梨”,加上孔子20世孙的家世地位,孔融从此名动天下。

孔融名气虽大,仕途却颇为坎坷,38岁的时候,终于做到了地方的实权领导——北海国相。

孔融的际遇跟姜子牙有些类似,刚到北海国,就有冀州来的反政府武装黄巾军过来抢地盘,文人出身的孔融自然打不过黑社会,被赶到了朱虚。

不久,又有反政府武装管亥带兵来闹事,孔融当然还是打不过,连忙派太史慈去找刘备求援。

当时默默无闻的刘备,听说大名人孔融都找自己救命,乐得急匆匆带着三千人就上了战场,把孔融安全护送回了北海国都剧县城,当了回大名人的“救命恩人”。

孔融虽然“保境”本事不行,“安民”却还有些手段,加上发展教育,举荐人才,在乱世中虽然没有取得太大成就,却也能使得“孔北海”的大名响彻神州。

昌乐:昌盛安乐之所

隋朝老大杨坚创业成功后,觉得原来州、郡、县三级行政单位太复杂,就省掉了郡,只留下州县两级,顺手还把营陵又改回了营丘。

至此,营陵这个名字圆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汉高祖把缘陵改叫营陵,到隋文帝把营陵改回营丘,营陵这个名字共使用了700年。

兜兜转转,终于又回到了原点。

此后,营丘县和北海县这两个名字交替使用,进入了行政区划大混乱的时代,这种状态又持续了366年。

直到北宋建国,宋太祖赵匡胤创业成功后,感念曾经领兵打仗路过北海县时的一段际遇,就把北海县定名为昌乐县,寓意“昌盛安乐”。

昌乐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沿用了1056年。

据《昌乐日报》消息,2018年6月中旬举行的昌乐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昌乐的城市发展战略是“撤县设区”。昌乐未来的名字叫什么区,是沿用现在的名字,还是借鉴古代的名字,抑或有所创新使用新名,值得我们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