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我心中的關公

縱觀上下五千年歷史,智者如星,名將如雲,但是唯有關羽的威望最高,是古往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讓世人敬仰,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關帝廟。關公信仰,是超越時空、超越國籍、超越民族的,由此形成了“關公廟貌遍天下,九州無處不焚香”的社會現象。作為關公家鄉的人,作為土生土長的解州人,我就是從小在關帝廟大門口長大的。我的奶奶和母親都是非常虔誠的關公信徒,不僅經常去廟內拜關老爺,還在家裡也供奉著關公的神像。關公就是這樣一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文化名人。學校畢業後,我非常幸運地成為解州關帝廟一名講解員。我為自己是關公家鄉人感到自豪,我為自己是一名關公文化的傳播者感到榮幸。同時,我也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時工作中就格外注重學習,不斷擴大自己的文化儲備,儘可能地把握關公文化的精髓,以最大努力為遊客提供優質的講解服務。

以前,我總認為歷史上沒有“桃園三結義”,這是羅貫中杜撰的。《三國演義》開篇就說劉、關、張三人在張飛家的桃園結拜為異性兄弟。他們在桃花盛開的桃園裡,白馬祭天,烏牛祭地,虔誠禱告,焚香盟誓:“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性,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三國志》則記“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根據這些記載,說明劉、關、張三人終生相守的兄弟情誼有著某種形式上的盟誓。應當說,這不是空穴來風,應該是可能有過的。他們的結拜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為了匡扶漢室,為了黎明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在中國歷史上劉、關、張三兄弟成了人際關係最好的標榜。

在為遊客講解過程中,經常要給遊客講到廟中的牌匾。以我的認知,總覺得它們和真正的歷史是有一些出入的。比如“絶倫逸群”牌匾,《三國志·關羽傳》: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絶倫逸群也。”我一直認為,關羽知道馬超來投降劉備,想去跟馬超比試,就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問馬超這個人怎麼樣?諸葛亮知道關羽鎮守荊州,就給關羽回信說:“馬超這個人兼資文武,一世之傑,黥布、彭越之徒,當與張飛並驅爭先,而猶未髯之絶倫逸群。關羽看了不僅非常高興,而且每有客人到他家裡,都會拿出來讓大家看。通過這些年的學習和工作積累,認識則逐漸得到提高。當時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左將軍,馬超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劉、關、張、趙為第一集團軍,系原有的老班底;黃忠為第二集團,即“荊州集團”;而馬超、法正、黃權為第三集團,是“益州集團”。亮知羽護前,是說諸葛亮知道關羽是維護前集團,是在替趙雲說話,幫劉備分憂,讓大家都知道趙雲在集團中的重要性。而“省書大悅”、“以示賓客”,是關羽心裡明白,知我者諸葛亮也,以此必須壓一壓馬超的傲氣。因而,關羽要入川與馬超比武,受封官職不與黃忠為伍,當然不是關羽不可原諒的性格弱點。我們只要稍加體會一下關羽的良苦用心,就不難理解了。關羽這樣做,完完全全是為了團體的最高利益。

關於歷史上封諡關公為帝的時間,我自己掌握得更加精確。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封“協天大帝”;萬曆十八年(1590年),封“協天護國忠義帝”;萬曆十八年(1590年)潘季馴治漕河,封高家堰關廟主神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特別是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敕解州關廟神主稱帝,賜廟曰:“英烈”;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敕封天下關廟之神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此為天下關廟俱可稱帝之始。自此,關羽成為了無上尊神。由此可見,解州關帝廟稱之關帝祖廟,當之無愧。

在一千八百多年的漫長歲月裡,有一個人的名字,我們不曾忘記,不會忘記。在中國乃至世界,只有他得到了無論貧富貴賤者的一致認同和永遠的崇拜。

關羽—個不朽的名字。

關羽—個人的神話和一個被神話了的人。

我作為關帝廟一名普通的工作者,在別人眼中我雖是個小人物,但我內心認為自己從事的是大事業。我為我能夠在關帝廟工作而感到自豪,為我在弘揚關公文化的道路上,儘自己的一份力而感到驕傲。我會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好每一次的講解,讓遊客誠心而來,滿意而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