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爲什麼寧可哀求大臣和親戚、最後自盡了也沒有抄他們的家?

Domilo


為什麼要借錢?極度缺錢。借錢借不到為啥不直接抄他們的家?崇禎皇帝不想抄他們的家麼?

(1)天子與文武官員共治天下

皇帝的權力來源於誰。是“君權神授”嗎?那都是哄騙老百姓的政治欺騙,而對於掌握知識的士大夫階層來說,這就是一句空話。對於帶兵打仗的武將,也是廢話,武將最愛造反,更不會承認什麼“神授”!

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皇帝不過是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充其量是宗主,代表地主階級行使統治權,皇帝的統治也必須依靠地主階級的合作。

直觀地說,皇帝的權利來源於地主階級,必須為地主階級服務,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而官員集團就是地主集團的主體。皇帝與官員共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

並非崇禎不想抄大臣、親戚的家,而是不能,抄了親戚家、大臣家,他就真成孤家寡人了。

(2)各個基層官員都是利益代言人,就是皇帝本身沒有,因此,崇禎只能借錢

閹黨、東林黨、皇親國戚在當時都屬於權力階層,他們利用權力取得財富、充當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表。

例如閹黨和皇親國戚就是大地主、大商人的代表,官員徵稅根本不敢徵他們的,還得想辦法給他們避稅;

官員許多都是東林黨成員,主要代表是市民工商業者利益,官員也不想徵他們的。

結果,大地主大商人不敢徵、城市工商業者不願徵,只能巧取豪奪農民。農民沒有利益代言人,最後,晚明對農民救災的財政支出還不足千分之一。農民能不造反嗎?

(3)除了開國、昏君暴君之外,皇帝也不是一言九鼎,也必須按照規定規矩做事,或者採用各種手段這就需要時間,崇禎借錢都是用於急事,根本來不及等

作為皇帝殺人也必須要有理有據的,沒有依據就會失去官心。

你做事需要有人傳達,有人執行、有人監督吧。你把替你辦事的人都抄家了,誰替你辦事?會對你忠心耿耿麼?崇禎亡國後,北方對於清軍抵抗並不強烈,直到“剃髮易服”出現後,人們才開始抵抗。

在人們眼中,皇帝、明朝是沒有“衣服”“頭髮”重要的,從這點上說,皇帝也沒那麼神聖不可侵犯!你能夠給大家帶去好處的時候,大家都跪你,不能你啥也不是。

(4)從現在看歷史,崇禎如果能殺伐果斷,不借直接殺續命倒可能真的可以

不敢抄貪腐官員的家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向大臣親戚借錢。早在崇禎九年,他就要武清侯李家、神宗的三位駙馬及兩大宦官拿錢借給兵、工二部。

可大明後期,因為“商業思維”地浸染,傳統的儒家思想已經被金錢代替。士大夫精神早已死亡,整個士大夫階層毫無“忠”的觀念。

到了崇禎十七年二月,由於各地解送的錢糧已經斷絕(趙士錦《甲申紀事》引倪元璐語),崇禎又要求勳戚、大宦官、官員等普遍捐餉。其成果按楊士聰的說法,只籌集了二十萬兩銀子。

最終,大明還是倒了。與其那樣還不如狠狠心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抄家。

可惜,一來崇禎沒有那個魄力;二來他也辦不到,沒有時間對官場進行朱元璋式清理,朱元璋掌握軍權、有軍事才能都需要十幾年時間分階段屠戮文武大臣,崇禎既沒時間也沒有那樣的威望!

別忘了,朱棣造反時只有兩三個兄弟敢於公開支持!

崇禎時期,大臣們可以擁戴並控制的叔叔們何止幾百位?


坐古談今


崇禎有那個膽量和魄力嗎?說起來這事也挺諷刺的,明朝末期的時候,崇禎作為一個皇帝他卻低下頭苦苦的哀求大臣以及皇親國戚,他在求他們給自己捐點錢,給岌岌可危的大明做出一絲一毫的貢獻,因為崇禎要打仗,前線的將士已經很久沒有吃飽肚子,更別說是拿到軍餉了,吃不飽肚子對於一個軍隊來說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崇禎號召全天下給明朝捐錢,有趣的是當時有個年過花甲的老人捐了四百兩白銀,這是他一輩子的積蓄,崇禎非常的興奮,大呼大明有救了,百姓都能拿出自己的積蓄來救大明。因為這個崇禎還封了那個老頭一個錦衣千戶的職位,想要讓天下人看看。

那麼大臣們捐了多少呢?根據史料來看,當時的內閣首腦是捐的最多的,白銀五百兩,其他的大臣沒有一個比他多,崇禎的岳父迫於無奈捐出一萬兩,諷刺的是有個名為王之心的太監捐了一萬兩,總之到最後崇禎各種哭窮賣慘,籌集的銀兩少的可憐,這點錢對於一個朝廷來說,一丁點用都沒有。

那麼是大臣們沒錢嗎?當然不是,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後,一車一車的金銀珠寶從大臣們家中搜刮出來,根據記載最少有七千萬輛。那麼大臣們有錢崇禎真的不知道嗎?當然不可能,其實崇禎一開始也非常強硬,從一個大臣家中強制徵收,結果就是有人告訴崇禎,他在這樣做,恐怕子嗣會一個個死光。

沒多久他的第五子就死了,崇禎還敢繼續強硬嗎?文官集團一家獨大,早就能和崇禎抗爭,身為皇帝卻無法保住自己兒子的命,實在是可悲,說到底還是崇禎不適合做皇帝,當皇帝僅僅靠勤勉是不夠的,如果換一個手段的皇帝,這些大臣們誰敢這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

皇帝為什麼有權力?絕不是因為皇帝這個稱號,如果皇帝這個稱號有用,那漢獻帝和光緒為什麼都是傀儡?劉賀為什麼被霍光的廢了?皇帝這個稱號什麼都不是。

皇帝擁有權力,是因為他代表了權貴、官僚、地主、士大夫、富商、豪紳的利益,這些人擁護你,你就能坐穩皇位,但如果皇帝敢侵害他們的利益,分分鐘會讓他下臺的,楊廣就是個例子。

別看崇禎是皇帝,高高在上,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你殺官僚可以,但如果你想抄他們家,向他們收稅,那就別怪他們翻臉了。

皇帝面對的官僚,通常不是一個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個的利益集團,你傷害一個人的利益可以,但如果你想傷害利益集團的利益,想從他們身上炸出油來,估計比登天還難。

只要皇帝敢這樣想,利益集團馬上抱成一團,構建其利益聯盟,皇帝一看這架勢,也只能表示妥協了。

不要覺得這是因為崇禎弱,再強勢的皇帝,面對抱團的利益集團也是毫無辦法的。

你能想到的這個辦法,崇禎當然知道,而且,還有人向他建議,收富人稅,

“無何,武生李璡請括江南富戶,報名輸官,行首實籍沒之法。士升惡之,擬旨下刑部提問,帝不許,同官溫體仁遂改輕擬。士升曰:此亂本也,當以去就爭之。”

東林黨的清流大佬錢士升公開叫囂,反了反了,像這種妖言惑眾的人,必須關進大牢砍頭,居然公然教唆皇帝搶富人的錢,這是亂了國家的根本啊。

面對官僚集體反對,皇帝也不敢強行推行,因為你這是與所有官場人為敵啊。

於是,崇禎皇帝的小兒子,不明不白的死了,崇禎皇帝再也不敢一意孤行了。

明朝皇帝不明不白的死了的有很多,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還有明英宗朱祁鎮,打仗打著不明不白就輸了,

皇帝絕不是想幹嘛就可以幹嘛的,楊廣想推行科舉制,門閥士族們一個不滿意,馬上造反了,換另一個士族李淵做皇帝,劉賀剛當上皇帝,想收回權力,群臣一個不滿意,把他廢了,

崇禎如果敢公然抄官員們的家,那估計也是不明不白的就死了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說到底,是崇禎玩遊戲玩輸了,他剛上臺時,他第一要緊的不是做事,而是保住命,他哥臨終前特意交代魏忠賢可以重用,可他卻被東林黨這些吃人不吐骨頭的傢伙忽悠了,以為魏忠賢才是最大的禍患繼而將其除之,或者先除掉魏穩住大家,結果很尷尬,魏忠賢集團被一鍋端,整個自朱元璋起建立起來的維護朱家江山為朱家謀財維穩的間諜機關被徹底清除,從這點可以看出,南方貴族勢力有多強大,兩百多年建立起來的如此完善的機構被終結了,成為了歷史,自此,朱家江山已經名存實亡,接著,南方勢力紛紛脫離中央控制,稅收不上來,南方貴族有錢有勢繼續互相勾結架空中央皇權,自身蓬勃發展,中央財政吃緊無奈只能節省開支,怎麼節省?收不來就不往外花,西部貧窮地區財政無法自給自足,中央不給予補助,只能剝削底層百姓,結果很明瞭,整個西部底層民眾活不下去,揭竿而起,農民起義如火如荼的起來了,推翻了朱家這個名義上的政權,南方一片歌舞昇平,大有你們鬧你們的關我毛事的架勢,外患乘虛而入之後輕鬆統一本就已經崩盤的北方,一路殺到南方,南方勢力這才知道害怕,拿出書生的那套忽悠百姓抵抗,然後一個一個的城被屠戮,錢財被洗劫一空,整個南方一片哀嚎。。。。


陳語風1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權利失衡,崇禎是想做好皇帝,但是自己沒有駕馭天下的才能,無法像秦皇漢武那樣掌握全局,把底下人控制的死死的。那沒有這個能力又需要把控朝政就需要平衡各方勢力,不讓任何一方做大。他可以跟嘉靖一樣,即使常年在裡面修仙,也能把握大局,完成了不少功績。

崇禎上位的時候,朝廷分為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以讀書人為代表的東林黨,在上一任的多重打壓後,魏忠賢的勢力有點偏大了!這個時候崇禎選擇滅掉魏忠賢,結果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自己失去了對朝局的控制,以至於苦苦哀求都沒用!他自己忘記了帝王之術,忘記了左右權衡。東漢外戚與宦官的權力之爭近在咫尺,當時沒考慮權衡,以毀滅一方為目的最終導致了東漢滅亡,結果他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startrekmovie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不到危難之際,你無法知道哪些人是可以依賴的,而哪些人是依賴不上的;

可不幸的是,到了危難之際,你才發現,那些你自以為可以依賴的人,卻是無論如何都依賴不上的。

這就是亡國關頭,崇禎的切身體會。

對於大臣,崇禎從沒指望過他們。

本題說“哀求大臣”,是不對的。崇禎自十七歲即位,一直以明君自許,對臣下苛察有加,除了戰死捐軀的,幾乎沒一個活大臣令他滿意——就是死了的大臣,卻也會活轉過來,令他大為不滿,譬如那個讓他吃了啞巴虧的洪承疇(此公“死”了,公祭了,卻又“活”了)。

對大臣極其輕視且不滿的崇禎皇帝,有這樣一句名言:“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此時他大概已經預知,將不免於亡國的命運了,於是先將亡國的責任,一股腦推到臣子身上,徹底撇清了干係。這樣的皇帝,豈不是混蛋?

對他瞧不起的大臣,崇禎豈會“哀求”?他在位十八年,不知殺了多少大臣名將,自古“自毀干城”的昏君,他算一個,沒跑!

西方隱隱傳來李自成農民軍的戰鼓聲,崇禎著急忙慌,把指頭一掰,能夠依賴的,只有三種人:一是勳,二是戚;勳指“勳臣”,就是歷代所封的那些公爵、侯爵和伯爵們(如劉伯溫的後代誠意伯,王陽明的後代新建伯);戚為“戚臣”,就是老朱家的皇親國戚,比如崇禎的老丈人周奎(皇后父)、田宏遇(田貴妃父),還有他祖父(神宗朱翊鈞)、父親(明光宗朱常洛)、哥哥(熹宗朱由校)的后妃孃家親戚們(如熹宗張皇后的外家太康伯)。除了“勳戚”這兩種人,再就是三:宮裡的大太監。

以上勳臣和戚臣,合稱“勳戚大臣”,是大明王朝的貴族集團,可說是明朝的“半個主人”;而太監是宮奴,雖為奴隸,但權勢很大,也可稱“半個主人”。他們都是半個主人,卻並非明朝全由他們來當家,勳戚在明朝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基本上只是白吃糧食,沒有實權;太監名義差,實惠大,他們在朝廷內外管著事兒呢,大太監們個個富得流油——過去歷史教科書將太監也算進“貴族”裡。

以上三類人,人數並不太多,但是是與明王朝的命運聯繫最為緊密的一群人。他們是毛,明朝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位太監的帽子,竟然比皇帝還大!/皇帝不稱朕)

看看撐不下去了,崇禎帝瞅瞅空虛的府庫,實在是捉襟見肘,毫無辦法。只好去找親戚和太監們想辦法,鼓勵他們體國之艱難,多少湊點。出多少,不能強迫,只憑心意,憑身家。崇禎想,朝廷亡了,你們也完蛋了,總該自覺地,多多捐獻吧!

可是他想錯了,多數勳戚和太監都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一邊裝窮,一邊擠出幾百上千兩銀子,做個樣子。

他們也懂得,國家亡了,大臣可以降,換了主子繼續做官,他們不行;可轉念一想,這不國家還沒亡嗎?憑什麼要我們出血?他們像護犢子一樣護財,這是財主的本性。他們也明白,時局糜爛如此,他們就是傾家捐助,也是無濟於事,與其丟進無底洞,還不如自己守好,有財護身,將來總有辦法(只是他們萬沒想到李自成不按常規出牌,進京後來了個“用刑逼勒”)。

另外,亂世“財不露白”,上頭那位萬歲爺可是猜忌刻毒有名的,你一下拿出幾十上百萬,顯得豪闊,誰知道他動什麼心思?被皇帝惦記上,有好果子吃!今天十萬,明天十萬,我靠!那不等於慢慢扒皮嗎?

所以,大多數勳戚,尤其是那身家尤其富厚的,個個把窮幌子升起來,絕不鬆口。

崇禎派親信太監走了一圈,沒籌到幾個錢,大失所望。可是他能怎麼辦呢?大臣可惡,可殺之!勳戚們呢?他們等於半個朝廷,難道也殺之、抄之?人家窮(在中國,窮往往代表正氣),實在拿不出錢,又不是謀反,怎麼可以因為懷疑人家小氣就去抄家呢?抄家在大明律裡是謀反、謀逆重罪才用的重刑——更何況那都是幾十上百年的兄弟和親戚呢!

皇權至上,無所不為,崇禎如果要強行抄拿,並非不可以。可是假如他那麼做,以大罪降於無罪之人,大大地傷害親戚們的心,還必引發巨大的恐慌,等於是自掘墳墓。這些自私自利的寄生蟲,到底是此時唯一可以在心理上依賴的一群廢物啊!

所以最終可憐的崇禎帝,只能付之一聲長嘆,隨他去也。


皇帝不稱朕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堂堂一國之君,居然窮到要給大臣們借錢!彼時外有清兵壓境,內有李自成兵臨城下,天災人禍,禦敵平叛沒有軍餉,吃不飽飯沒有錢拿的軍隊,哪裡來戰鬥力?


國庫空空如也,危難之際祟禎不得不低下頭來,向豪族富戚們求助。結果呢,首輔魏德藻才出500兩,其餘有好歹象徵性的出了點,差點的叫苦連天,要捐鍋碗瓢盆,跟《雍正王朝》裡,康熙追繳戶部欠款,十王爺們上街賣家當差不多。

崇禎無奈找到老丈人來撐場子,作了京城數得著的大戶,周奎也只出一萬兩,皇后都過意不去,變賣私物湊了五千兩。七拼八湊不足百萬,不過杯水車薪。可知日後李自城入了京城,光銀子就蒐羅了七千萬兩!周奎一戶現銀52萬兩,還有奇珍無數。而崇禎加稅十餘年,國庫總收入也不過兩千萬兩。



眼見軍情如火,崇禎聽從首輔薛國觀的建議,準備來硬的。先拿太后親戚李國瑞開刀,抄家吧還真不少。誰知他膽小,被皇帝嚇死了。

一見崇禎來真的,眾臣不樂意了,難道他們不懂得利害麼?因為作為權貴,官僚士族代言人崇禎皇帝,已經徹底被他們拋棄了。要他們在朝堂上表表忠心可以,真金白銀多年積累的家當,可不能給眼見就要改朝換代的皇帝當陪葬品。



於是眾人聯合成一個陣營,串通宮人,假言孝定太后顯靈,化身九蓮菩薩,怒責皇帝刻薄外家人,大不孝,欲降罪於其子嗣,若不收手全部皇孫都死光光。不久崇禎喜愛的五皇子朱慈煥病重而亡,這個詛咒也砸實了他的軟處,於是返還所抄財產,還封李國瑞七歲兒子封了候,以免天怒人怨。


害怕絕後的皇帝,缺乏政治家肚量,錢沒借著,卻恨薜國觀的建議,日後尋故殺了他。《明史》評價說:"國觀險策,然罪不致死,帝徒以私憤殺之。”此番評價恰好說明,崇禎喜歡拉人背鍋,凡與善言忠心者皆被坑死,難怪君臣離心離德了。

魏忠賢死後,錦衣衛也撤了幾回,崇禎要抄人家,也無親信之人可用。雖為天子至尊,崇禎皇帝缺乏帝王心術,高估了東林黨人的道德水平,手中又無權無人可用,難與沆瀣一氣的群臣相抗,借錢抄家籌銀的失敗,亦說明其難挽國之危難於狂瀾。


崇禎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他自認勤政愛民,不好色,不貪財,然用人多疑,每逢大事不果決,忙著找人擔責,才有城破國之日,十七年辛苦一場空。雖明亡有多方因素,但崇禎應負主責。

崇禎臨死歪脖樹上吊了,卻怨"都是內外諸臣誤我”,與西楚霸王項羽所嘆"時不利兮奈若何?!”何其相似!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的小鹹🐟,期待你順手點評,手有餘香。

元元的天下


只能說崇禎沒有用好方式方法,使自己在上位初期就處於了劣勢。

崇禎的問題不在於他殺了九千歲,九千歲這種垃圾該殺,看見很多說要留著魏公公的就是naive,崇禎上位沒多久就能幹掉魏忠賢,說明的問題就是那時候的皇權能力還很強大,可以把自己不聽話的狗廢掉,問題是他殺了魏公公以後把魏公公辦的閹黨裡面幾乎所有的人都一網打盡了。這就不好了,很多人也不是真的和魏公公一夥,就是迫於形式,不得不低個頭,造個生祠也是為了升官發財。

你崇禎把他們都擼了,首惡凌遲斬首,其他的也都流放罷官,一下子就動搖了帝國中央政權的穩固性。這也就算了,想當官的還會沒有嘛?最可怕的是,沒有人願意給崇禎賣命了,說句難聽的,他就死在這上面。

你看曹操,徵袁紹完畢收穫一箱朝廷官員暗通袁紹的書信,按崇禎的性子就是一個個看完然後都剮了,曹操不,人家看也不看,都燒了。一方面穩定人心,這幫官員都慶幸自己劫後餘生,一定歌功頌德;另一方面,大家心裡都有數自己幹過啥,以後肯定勤勤懇懇認真幹活生怕哪天被皇帝或者政敵一鍋端了。這就是水平。

不是說這幫人不能殺,是崇禎你不能兩線作戰,這是崇禎同志最大的死因(流寇和後金同理)。你收拾自己的狗,就有必要聯合一下官僚集團,哪怕暫時拉攏,威逼利誘,崇禎呢?收拾自己狗的同時把官僚集團全給得罪了,這還怎麼玩?大萌的基本盤就給玩崩了,以前皇帝要麼聯合官僚要麼聯合宦官,都還過得不錯,現在好,活生生把這兩股勢力逼到了一起。

崇禎的攤子固然爛,也還爛不過被蹂躪了一百年的近代中國,他要是水平高點,給大萌續個一百年是沒問題的。之所以要求他們而不能抄家,實在是因為崇禎那時候太被動了,這方面他和優秀的政治家還是差距太多。


周天無極


崇禎本不該就皇帝位的,只是因為年長其五歲的天啟意外病亡而膝下無子,他才成為當仁不讓的皇位繼承人的。他並沒有做太子的經歷,沒有受過帝王之術的教導和歷練,因此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他更像是一個才子和一個憤青。他是想成為堯舜那樣的聖明君主,把大廈將傾的明王朝挽狂瀾於既倒的。


他起先便受到他的東林黨老師們如吳梅村和其皇嫂張嫣的誤導,把朝政之糜爛皆歸罪於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一流。而實際上魏忠賢人如其名,比那些沽名釣譽貪汙納賄的東林黨偽君子們更懂得治國之道,更注重維護皇權,雖然這個皇權被魏忠賢利用了。魏忠賢採取的主收江南權貴地主新興商人工商稅、減免當時小冰河期旱澇交替而糧食歉收的北方農民的農業稅的稅收政策,基本支撐住了當時朝廷的運轉,緩解了階級矛盾,但遭到了代表權貴地主和新興商人利益的東林黨的一致反對,他們利用崇禎急於集權中興做聖賢的心理,借崇禎之手做掉了反對和迫害他們的魏忠賢閹黨一派,廢除了行之有效的財政政策。於是,朝廷不再收取工商稅,而改收農業稅,逼得貧苦農民紛紛揭竿造反,在崇禎二年裁撤驛站裁出了個明朝的掘墓人闖王李自成。



更要命的是,崇禎接受了東林黨閣僚的建議,限制了錦衣衛東西廠對文官集團的監管,糊塗的他自以為朝廷已經“眾正盈朝”了,自己中興大明、成為堯舜明君的路順了。豈不知大錯特錯,這幫文官們大搞黨爭、爭權奪利而置朝廷安危、社稷累卵之危於不顧,既使是最終崇禎要求他們助餉湊夠50萬白銀撤回關寧鐵騎拱衛京師時,這幫要錢不要命的傢伙,也都縮手縮腳裝孫子,像打發乞丐一樣糊弄崇禎這個可憐可恨而悲情的皇帝。這些人中尤以崇禎的老丈人嘉定侯周奎做的最絕,他向她的女兒周後要了5000兩,助捐了2000兩,反而賺了3000兩。這一情節在紅樓夢一書中賈芸(家芸隱崇禎)向卜士仁(不是人:隱周奎)借香一節展示了出來。



而在這個時侯,智商超人而情商不足的崇禎痛恨之餘,也沒有采取像後李自成那樣拷餉的舉動!自己的國丈都如此見死不救,他又能責怪誰?!這充分反映了他性格中的懦弱無能的一面!就位十七年來的絕望和無奈,最後只是以死解脫,死前痛恨表達了“文臣個個該殺”的憤懣。一生聰明的崇禎反被聰明所誤,落了個亡國身死的悲慘下場。


名人馬未都說過這樣的話:“一個男人最好的年齡在35歲到55歲這個年齡段。35歲以下少不更事,55歲以上精力不濟。”考慮到崇禎死時尚不足34歲,做皇帝日夜操勞國事,幾乎沒過什麼好日子,確實是個悲情皇帝而令人痛惜!


低調與責任


看了很多答案,都扯到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先說天啟。這個木匠皇帝,他未必糊塗,但也未必精明。他重用魏忠賢可能有著政治平衡的考量,但坐看魏忠賢自封九千歲,立生寺(這個字不會),不打壓反而臨終前和崇禎說魏忠賢是國之棟樑,足見糊塗。說到底,他就是一木匠,壓根就沒想到別的,都是後人瞎意淫。

再說崇禎。他是個好皇帝,但不是有能力的皇帝。崇禎一生勤奮,但你們看歷來的成大事者哪個需要兢兢業業?如果他真有治國之道,根本不需要事必躬親。勤奮聰明如諸葛亮,最終也沒能輔助蜀漢入主中原。他智商可能不低,但情商肯定也不高。他最笨的就在於不明白帝王之道,不懂得馭臣之術。他之所以是皇帝,只是因為他有著老朱家的血統,他身邊的人跟隨他是為了權勢和地位,誰當皇帝對他們都沒有影響。無論大臣,還是武將,和崇禎沒有親密的關係,只有利益的糾葛,沒有忠誠於他的必要。這一點和一路浴血最終登基帝位的朱元璋是完全不同的。對於崇禎一朝的文武大臣來說,“皇帝萬歲”只是句口號,和“阿彌陀佛”是一樣的。 所以崇禎即位後最聰明的做法,不是殺魏忠賢,而是打壓閹黨,扶持東林,維持兩派的平衡。誰聽話就吃肉,誰不聽話連骨頭都沒得啃。維持帝王的獨尊,帶領大明渡過最黑暗的時代,成為中興之主。

至於魏忠賢,他就是個人妖,禍國殃民的狗東西,罪該萬死,卻死的不是時候。他是個壞人,卻是個好工具。想一下,歷代佞臣奸相,要搞錢會找誰下手?當然是有錢人,窮人壓根沒錢,所以貪官再貪,只能通過腐蝕朝政來禍害黎民。明,實亡於財政破產!魏忠賢大權在握時,通過各種手段打擊江南士紳,搜刮財物,既為自己撈了錢,也間接增加了國家收入。說到底,他是不會把手升進平民百姓口袋掏錢的,因為他們壓根沒錢。雖說魏忠賢可以通過貪汙朝廷的錢間接傷害百姓,但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搞到更多的錢財犒勞三軍。至於民生,不加重賦稅實在算是最大程度的愛民了。所以,魏忠賢是該死的!但對於一國之君來說,魏忠賢卻是能在特定歷史場合發揮作用的人。如果崇禎沒殺魏忠賢,而是恰到好處地對閹黨和東林集團加以利用,在西北連年大旱時,加重江南商稅,卻減免農民的賦稅,不僅可以搞到大筆錢財用於東北抗金,還可以減緩內憂,從而更能集中精力,收復遼東。

終於到東林黨了。對這群人,崇禎已經作了最公正的評價:文臣個個該殺!作為崇禎一朝最大的收益者,在北京城破之際個個哭窮,無一肯捐款振濟國防,最後被李自成一鍋端了,硬生生榨出7000萬兩白銀。對於這種情況,我只想說:該!試問這些錢是從哪來的?再問7000萬兩對於每年財政收入才幾百萬兩的明朝來說意味著什麼?如果崇禎真的可以大權在手,肆意殺戮,又怎麼會淪落到國破身死的地步?崇禎名為帝王,卻並無絕對的實權。 他可以殺幾個大臣,但不能把所有的文臣殺盡。像朱元璋說的,我早上殺完,你們晚上就貪!風氣如此,殺再多貪官汙吏,繼續即位的不還是一個樣?只是換了批人而已。崇禎雖然勤奮,然而下面個個臣廖(是不是這個字?)卻只會欺上瞞下,營私舞弊。他們目光短淺,不說與國共存亡的覺悟,就連城池失火,殃及池魚這個道理都不懂。只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最終什麼也得不到。怨誰呢?

基本也說完了。但最後,我還想評價努爾哈赤。聽說外國曆史最推崇的中國歷史人物有兩個:一個是成吉思汗,另一個就是努爾哈赤。理由:因為他們都是以少數民族的身份,統治了人數百倍於他們的漢人。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勝利者可以享受所有的榮光,而失敗者連發言權也沒有。站在努爾哈赤的立場,他為自己的民族謀利,沒什麼不對。但站在我的立場,身為漢族子孫,怎能忘記他們鞜下的馬蹄,沾滿了漢族人的鮮血!他們為了大清的基業,可以揚州十日,可以留髮不留頭。難道今天一句中華人民大團結就可以讓我忘卻?在我心目中,崇禎是為了漢民族存亡而身死的好皇帝,而努爾哈赤,只不過是一個雙手染滿無辜者鮮血的屠夫!

手打了幾個小時,不知是否有人會贊同我的說法。不過我想說的都說完了。其實歷史功過,成敗是非,後人也只能評說,而一切已經成為事實,我等縱然悲嘆,也只是望古興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