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粵語四川話,「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的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

投票制度,最初起源於古希臘。公元前6世紀的雅典城邦,人們就開始採取了舉旗的記名投票,以及投石子的非記名投票,來決定公共事務的處理。投票是人們表達不同觀點以及自我偏好的一個重要途徑,也因此在大大小小的事宜中,投票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元素。

吳語粵語四川話,“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的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

事實上,如今咱們日常溝通交流的普通話,也是通過投票決定的。民國元年,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並頒佈了普通話的前身,稱為“國音”或“國語”,要求全國上下統一使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在1955年的北京,聯合召開了票選普通話的會議,共有來自五湖四海共207名社會人士參加。

也就是這一次會議,確定了以北京語音和白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體系,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落選普通話的方言。

吳語粵語四川話,“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的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

你一定曾聽過你的朋友或同學無不驕傲地告訴過你,當年選普通話的時候他們的方言只差北京話一票,差點就被選為了普通話。如果不是這一票之差的話,現在全國人民就都是在說他們的方言了。這些朋友或許來自兩廣、西南、江浙、中原,言語裡滿是對自己家鄉方言的熱愛。然而,這麼些個“一票之差”,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吳語粵語四川話,“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的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

事實上,1955年的大會,的確對於普通話的選擇有著非常激烈的討論,激烈到會議足足推遲了一週才閉幕。但討論的重點,卻並不是選哪一門方言作為普通話,而是要在原本“國音”的基礎上,對於普通話做出怎麼樣的修改,例如是否區分尖團音或者該不該保留入聲,所“發明”出一種新的方言,讓全國人民都容易運用,並作為官話流通。

吳語粵語四川話,“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的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

會議的最後結果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了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因此,我們可以說,或許有些方言是差一票作為普通話的語音基礎,但是就算沒有這一票之差,中國的普通話也不會是一門純粹的方言。所以,以“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的說法,是有失偏頗的。

吳語粵語四川話,“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的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

雖然,這些所謂的“一票之差”到最後都是謠言。但是我們還是不難看出,在這些謠言背後,是人們對於獨特方言最深厚的熱愛。方文山曾說過“所謂文化,就是翻譯間所流逝的東西”,那些方言的韻味,一定有著普通話所無法表達的魅力吧。

吳語粵語四川話,“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的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

那麼,在這些以“一票之差”未能成為官方普通話的方言中,若是能重新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方言成為普通話呢?趕快來參與下面的投票,告訴歷史君吧!

若是能重新選擇普通話,你會選擇 (單選)
0
0%
廣東話
0
0%
四川話
0
0%
河南話
0
0%
江浙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