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座鮮爲人知的南長城,阻斷了兩個民族,堪稱明朝版柏林圍牆!

“不到長城非好漢”出自毛主席的詩詞《清平樂·六盤山》,這句豪氣凌雲的詞激勵了無數人勇登長城關口,誓不罷休。然而歷史君卻認為,這句詞其實是有歧義的,因為他並沒有指出詞中的這座“長城”,到底是北長城,還是南長城呢?


中國這座鮮為人知的南長城,阻斷了兩個民族,堪稱明朝版柏林牆!

是的,你或許不相信,中國古代其實並不止修築了一座長城:除了綿延萬里、橫亙半壁江山的北長城,還有一座與之相對應的南長城,又稱“苗疆長城”。

中國這座鮮為人知的南長城,阻斷了兩個民族,堪稱明朝版柏林牆!

南長城位於苗疆湘西一帶,南起亭子關,北至喜鵲營。南方長城始建於嘉靖三十三年,竣工於天啟三年,只用了不到七十年的時間就建成,因而不及自西周就開始修繕,橫跨了整個中國的北長城,南長城全長只有短短的190多公里。如今可供遊客參觀的長度,一個小時之內就可遊覽遍。

中國這座鮮為人知的南長城,阻斷了兩個民族,堪稱明朝版柏林牆!

古時苗疆一帶少數民族聚集,常屬蠻夷之地:“歷代以來皆蠻患,而明始有苗患也”。明朝時期,漢人當政,為了加強統治,明政府對於湘西苗疆一帶的少數民族實行了土司政策,進行了一系列極其苛刻的統治壓迫:改土歸流、苛捐雜稅、濫殺苗人;再加上當時湘黔邊區連發旱災,饑荒嚴重。被壓迫了半個世紀的苗人們終於無法忍耐,紛紛揭竿起義反抗明政府。

中國這座鮮為人知的南長城,阻斷了兩個民族,堪稱明朝版柏林牆!

自此,苗族被大致上分為了已被漢人漢化馴服的“熟苗”,以及彪悍兇殘未開化的“生苗”。據史料記載:在明朝統治的 276年時間裡,湘西一帶少數民族反抗朝廷的起義和暴動多達30多起,其中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明宣德時期的臘爾山臺吳不爾起義,此次起義武裝達20萬人之多,前後維持了15年,共抗擊了12萬明朝士兵,使明政府苦不堪言。

中國這座鮮為人知的南長城,阻斷了兩個民族,堪稱明朝版柏林牆!

就這樣,明政府不僅要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更要提防南方苗疆悍匪的動亂。於是乎,在延續前朝修繕北長城的同時,為了防止生苗們煽動熟苗反抗朝廷以及破壞漢人的墾殖區,修建南長城的計劃也應運而生,勢將生苗族群阻隔在崎嶇荒蕪之地。

中國這座鮮為人知的南長城,阻斷了兩個民族,堪稱明朝版柏林牆!

不僅如此,朝廷還在南長城上大肆修建炮臺、營盤、哨卡等軍事設施,並籠絡了大批熟苗充當邊牆各營寨官兵,禁止生苗翻閱城牆,以達到“以苗治苗”的效果。因此,雖然南長城歷史背景、規模、長度皆不如北長城,其軍事戰略意圖和部署,卻絲毫不遜色於北長城。

中國這座鮮為人知的南長城,阻斷了兩個民族,堪稱明朝版柏林牆!

封鎖生苗、對於南長城的修繕從明朝中期一直延續到清朝中期,這條軍事封鎖線切斷了漢苗兩族的交流溝通,直接導致了湘西大山裡,少數民族社會百年來的停滯不前:與外部世界缺乏溝通、與先進的經濟文化技術脫節,都使得苗疆人民沒有了正常的生活空間,民不聊生,逾牆侵略越演愈烈,反而加劇了明清政府與苗疆人民的深刻矛盾。

中國這座鮮為人知的南長城,阻斷了兩個民族,堪稱明朝版柏林牆!

就像北長城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的南長城大部分牆體也已被摧毀:自清朝滅亡後,民國軍閥混戰,無人再去系統地修繕維護南長城,南長城的城牆石塊開始被當地人就地取材,不斷拆去建房壘坎。今天的我們,僅能目睹一小部分完好的城牆,藉以想象當年雄偉浩瀚的景象。

中國這座鮮為人知的南長城,阻斷了兩個民族,堪稱明朝版柏林牆!

看完歷史君介紹的“南長城”,你有希望去一覽為快的想法嗎?又或許你還知道中國歷史上什麼歷史名跡值得大家去了解的?統統來留言告訴歷史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