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也瘋狂|三個巨頭各自找了一個新寵物

数字也疯狂|三个巨头各自找了一个新宠物

昨天,財經信息大塞車。中國前三大地產商中,碧桂園與萬科同日公佈半年成績單,恆大公佈歷史年度派息。

從利潤率到銷售額,從槓桿率到銷售均價,這三家公司基本代表了中國開發市場的基本面。2018年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產年份,大致看三家足矣。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大家都各自找了一個新的吉祥物來興奮媒體萬科長租公寓,碧桂園機器人,恆大則是那款神秘的汽車。

總體而言,最突出的印象是,萬科的故事點最多,在「去地產化」道路上跑的最遠,其他兩家的「地產出軌」動作,要麼還不夠資格出現在財報上,要麼就是話題過熱,動作過炫,動機已經超出常規商業想象。

一勺言這個「數字也瘋狂」欄目,從來都是小中見大,挑選個人印象最獨特的那個數字,談談裡面的門道與熱鬧。

我從三家地產商中分別挑出兩個數據,看看它們誰軟誰硬。

萬科

萬科有兩個數據很有意思。第一個是一線城市的銷售額佔比,從2016年上半年的26%,下降到2017年的23%,再到2018年下半年的18%。

從這個數據似乎很容易得出,萬科已經成為一個二三線城市為主戰場的開發商結論。其實它有兩個解釋:

1,一線城市的銷售許可執行的更加嚴格,導致取證難,很多貨值難以以理想的價格推向市場,影響了一線城市銷售額的貢獻。在這個客觀原因下面,開發商為了實現財務高週轉,也必須把資源投向更能跑起來的城市戰場。

2,一線城市在萬科心中的存在感發生了變化,從以前寸土必爭的銷售重鎮變成了新業務試驗田。在新的玩法與邏輯下,銷售額貢獻角色變淡了,城市角色扮演朝向新業務。沒有比一線城市更好的地產創新業務試驗場景了,長租、養老、裝修、戶外營地等等,一線城市的客戶,無需額外教育,自帶需求。其他城市的市場需求與消費習慣還需要培養。

第二個數據是萬科2018上半年的淨負債率只有32.7%。到6月底,手中持有的現金數多達1600億元,是一年內需要償還的貸款的2倍有餘。

在半年3000億+俱樂部裡,萬科的淨負債率最低,碧桂園次之,恆大最高。

過去半年多也是中國經濟去槓桿最嚴重的階段,一個地產商自身也要去槓桿。也正是在此時,評價地產商底蘊的最直觀指標就出現了:誰能夠在下降時,保持好姿勢,平穩落地,併為反攻做好準備?淨負債率就是那個最直觀的指標。

中國地產行業的傳統特徵就是高負債,沒有它就沒有勢力榜上的風起雲湧。但是,只有低負債率才能夠讓你建立起反週期操作的能力,它的效果往往需要兩年後才能顯現。

碧桂園

它有兩個數據很有意思。

第一個是,連續三年,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為正;第二個是,截止6月底,碧桂園進入到中國1051個縣鎮區。

第一,經營性現金流為正,對地產商特別不容易。但是正因為不容易,在檢查地產商身體指標時,這一指標為正,意味著身體生理狀況格外不錯。它之所以為正,是因為上半年相當不錯的回款率。

碧桂園前六個月賣了4125億元,但是回款了3360億元,佔比約81%。這個指標推動碧桂園目前的現金餘額超過了2000億元,加上淨負債率僅有59%,它意味著,儘管上半年碧桂園遭遇安全生產事故,並且從6月底至今,股票跌幅高達22%以上,但是,純粹從財務上繼續看空碧桂園相當有難度。

在我看來,這個結果還是對碧桂園跟投效率的一次測試投票。跟投能夠掙錢,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就是儘快現金流回正。現在,全集團的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回正,說明這個測試的財務結果整體是過關的。

第二,進入中國1051個縣城或區,基本上做到了中國有相當購買力的城市的大面積覆蓋。同時,碧桂園公佈,按照目標城市來分,公司一二線與三四線城市銷售金額的比重為48:52。

碧桂園上半年的銷售均價達到了9399元,說實話,這個數字讓我十分驚訝。以它的分佈與體量,這基本也意味著,中國樓市的平均水位確實不低了。

如果考慮到一線城市房價較高,容易抬升它在一線城市的銷售金額,那麼,碧桂園主戰場的真實分佈比重中,三四線城市應該更大。三四線城市,是碧桂園的舒適區,是高週轉跑的起來的地方,戰場在這裡開打,它贏下2018年中國地產銷售額榜單,幾乎沒有懸念。

佈局多達1051個縣城,實在是刷新認知。很多新進入的小縣城裡,幾乎沒有品牌開發商,那裡碧桂園的很多戰鬥,可能都是獨孤求敗,一片藍海。這樣的戰場態勢下,很難想象碧桂園會輕易改弦易轍,對戰場做重新佈置。

事實上,按照董小姐的文章披露,萬科已經打算學習碧桂園的下沉玩法。跟不跟,這已經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但是,最最關鍵的是,碧桂園仍然要誠心反思,不能迷信快之妖魅。財務唯快,人心求快,通常也會帶來嚴重副產品,過去100天,碧桂園遇到不可承受之快,與此高度相關。

昨天下午,看到碧桂園主席楊國強發佈公開信,道歉,降速是關鍵詞。這樣做是十分及時的。

我有一個朋友是為境外投資人做背景調查與做空分析的,前天來問我碧桂園此劫是否有更深入背景。不管我的真實答案怎樣,這些都代表了資本的顧慮。而只有誠心的全面革新,才能掃除疑慮。

恆大

恆大也有兩個數據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分紅168億元;第二,半年淨利潤可能達到520億元。

恆大的半年財報要到8月28日才能全部披露,但是它公佈了一份創記錄的分紅紅包:168億元。

這麼高是有原因的。恆大過去幾年做的最正確的動作就是,引入戰投資金,償還永續債,換槓桿。

但是,因為引入三輪戰投,一直沒有分紅。此次高達168億元的分紅,是補舊賬,針對2016年與2017年的分紅。

2018年恆大的分紅,可能在明年年報後進行。

這次遲到的大紅包,其實還有機會趕得上。如果你在9月27日前買入中國恆大,就能趕上10月19日的派息。恆大官方到處散發的新聞稿裡說,按照當前28港元的股價,股息率超過了4.6%。

另一個數據則更令人驚訝,它甚至製造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恆大這幾年的高利潤是如何橫空出世的?之前它藏在了哪裡?

之前,恆大公告盈利提示,上半年稅後淨利潤同比增速為125%以上,據媒體換算,應該是520億元,核心盈利同比增長100%以上,換算下可能為546億元。這樣一來,根據行業交付的前低後高特徵,恆大2018年的淨利潤可能衝刺700億甚至1000億元。

這簡直是行業無法突破的歷史記錄。恆大的銷售體量,只有2016年那一年排到行業首位,過去每年交付的面積,也與碧桂園大致持平,比萬科高了300到400萬方,那麼,憑什麼是它登頂淨利潤之冠?

2018年的淨利潤,反應的是2016年甚至更早的銷售狀況。過去一兩年,恆大對永續債做了全部的贖回,這釋放了大量的利潤空間。之前的永續債利息由於無法資本化,而被提前扣除了,現在隨著永續債被全部贖回,這些被提前兩年扣掉的利息成本,反應在現在的報表上,讓恆大今天的核心淨利潤顯得格外龐大。

而另外一個讓恆大在利潤表上趕超萬科與碧桂園的原因是,它仍在吃過去併購香港好朋友的紅利。

從新世界、周大福到中渝置地,從鄭裕彤到張松橋,那些賣給許家印的資產,相對於公開買地,不僅價格更為便宜,而且已在開發途中,容易迅速進行開發,結算與交付速度很快,容易實現淨利潤。

事實上,恆大對香港朋友的併購款,就有相當部分來自於之前發行的永續債,而鄭裕彤是這些永續債的豪華買家之一。恆大自2016年以來的騰飛,看上去就是一次小圈子的決策,分工明確,而對香港朋友而言,有人幫你辛苦幹活掙錢,還是打牌舒服。

另一個香港朋友華人置地劉鑾雄也多次買入恆大股票,成為許家印背後的重要投資人。2016年以來,三輪引入戰投在本質上相當於三次加槓桿與債務重組,這個時間點又恰好與這一輪地產齊飛相疊加,恆大結結實實玩了一把心跳。

根據中國恆大去年11月公佈的利潤承諾,2018年至2020年淨利潤分別為500億、550億和600億,三年合計1650億,遠超早前公佈的2017年至2019年三年888億的承諾利潤,利潤承諾提升翻倍。

拿了三輪投資人1300億元的錢,給這麼多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對於資本市場而言,最重要的永遠是下一個數字。在上市對賭期限來臨前,恆大的利潤與股價考驗在後面。

8月28日,即將披露的詳細年中報,至少有幾個觀察角度值得留意:

1,到期債務結構(長短與幣種);2,回款質量;3,多元化投資進展。

還有一個不在上市公司體系裡的風險點:海花島項目。它的進度與現狀,可能深刻影響資本對恆大的觀感。

瞭解的朋友歡迎後臺交流。

歡迎添加作者微信 ice010913,請務必註明姓名,公司與職務。感謝支持一勺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