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他生在陝北農民家庭。《人生》《平凡的世界》這些他經久不衰的作品,你即使沒讀過,也一定聽說過。他忍受著孤獨,艱苦創作,給窘境中的人帶來希望與光亮。23年前的今天,路遙因病逝世,年僅42歲。今天,讓我們一起致敬路遙!致敬青春!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路遙(1949.12.3—1992.11.17),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作家,以小說《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譽文壇,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其作品至今仍是激勵千萬國人的不朽經典。

八歲那年 他感覺自己被拋棄

1949年12月3日, 陝西榆林地區清澗縣的偏遠山村, 一個普普通通的生命誕生了, 家人給他取名“王衛國”。家中十分貧困,十來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八歲那年,家裡又添了弟妹三人,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這個家庭的主要負擔。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路遙的父母和弟弟妹妹

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親說帶他去延川縣郭家村的伯父家走親戚。母親一早特地給他穿了新布鞋。走了整整兩天,腳磨出了血泡,終於到了伯父家。歇腳之後,父親說第二天一早要去縣上趕集,下午就回。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路遙(右一)和母親及胞弟合照

八歲的孩子已經很會裝糊塗。第二天他早早起來,躲在一棵老樹後,看著晨霧中的父親夾著包袱,像小偷一樣遛出村,過了河上了公路……他的眼淚刷刷往下流,幾乎在一夜之間,他把自己從一個八歲的孩子拉扯成了一個大人。從此他被寄養在伯父家中。

最難熬的 是初中三年

養父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 家裡赤貧如洗, 但還稍有些餘力供養路遙上學, 這對於路遙來說, 比任何事情都開心。日子一天天過著, 從春到夏, 從秋到冬。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路遙的養母

升初中時,因生活所迫,養父不願讓他參加考試。路遙心裡明白,實在沒有能力供他上學了。但生性倔強的他含著淚也要證明自己行!1000多考生中他脫引而出,在人生的第一次競爭中勝利了。

初中三年,是他人生中最困頓和難熬的一段經歷。沒有生活保障,連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費都交不起,有時連五分七的清水煮蘿蔔菜也吃不起。在甲、乙、丙三個等級的飯菜中,路遙所吃的全是丙級飯:稀飯、黑窩頭、野酸菜。而所有這些,還是他要好的同學們湊集起來的。

那些苦難的日子都成為文學的縮影

他不安於現狀,對外面的世界有一種荒漠渴盼清泉般的嚮往。為了瞭解外面的世界,他一晚一晚地熬油點燈讀課外書,幻想有一天也寫本書,把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告訴更多的人。

飢餓的經歷和苦難的生活,給路遙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筆,來反映這憂傷苦痛的一切。在《在困難的日子裡》和《平凡的世界》裡所寫的,都有自己辛酸的影子。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大學三年級的路遙(左上)

命運沒有給路遙帶來溫飽和高貴,卻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艱辛和勞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裡所寫的:“我們出身於貧困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視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一生受用不盡。”

由於他讀得多,筆桿子又利索,加之到處盛開的陝北民間藝術之花給了他“後天的補養”,所以,路遙文學創作的信心越發高漲。他以“櫻依紅”為筆名,在縣文化館的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發表了《塞上柳》、《車過南京橋》兩首詩歌。這兩炮打響,路遙便一發不可收地向文壇進軍,有時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路遙與文學愛好者在一起

每天不完成計劃的創作進度絕不休息;經常累得躺在床上,有一種生命即將終止的感覺;最後,寫作進入痴迷狀態,對寫作之外的事情失去智慧,過馬路都要遲疑許久。

六年抵死寫作

路遙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去創作《平凡的世界》,頭三年到各地考察、採訪,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構思小說框架、人物、情節。後三年開始動筆寫。用今天的眼光看,路遙用了一種很“笨”的創作方法。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為寫作《平凡的世界》,路遙深入銅川煤礦體驗生活

為了瞭解作品所涉及的,中國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中十年的社會情況,他居然用幾個月的時間,看完了這十年間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和另外兩份地區性報紙,以至於“手指頭被紙張磨得露出了毛細血管,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後掌繼續翻閱。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路遙同陝北大嫂聊家常

他從來沒有按時吃飯的念頭,每天給自己定了一個量,比如要寫三千字或者五千字,就無論如何要寫完。就算寫到晚上十二點,也不會停下來吃飯。而等到想起吃飯的時候,往往才發現沒有飯吃,經常是兩個冷饅頭就著一根大蔥就解決了一頓飯。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他堅信,只有在艱苦的條件下才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所以在寫書的三年裡,大部分時間呆在外地,有時候是偏僻的煤礦,有時候住在小縣城的土窯洞裡,陰涼得三伏天都需要生火爐烤火,冬天如何嚴寒,旁人簡直無法想象。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平凡的世界》提綱手跡

憑藉超強的意志力,他堅持完成了《平凡的世界》所有創作。全部修改完的那一天,他畫上最後一個句號,把筆往窗外一扔,之後嚎啕大哭起來。持續6年的寫作,讓40歲的路遙兩鬢霜白、滿面皺紋、血脈精氣幾近榨乾。隨著病魔趁虛而入,最終被奪走生命。

他是最窮的大作家

路遙的四弟王天樂在一篇紀念路遙的文章裡,把路遙稱為“悲劇人物”。之所以稱他是“悲劇人物”,除了憐憫他生前的艱辛和病痛,也慨嘆他出人意料的貧窮。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路遙和五弟王天笑合影

王天樂在文中回憶路遙獲得茅盾文學獎後的情形:“路遙在電話上告訴我,去領獎還是沒有錢,路費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請客,還要買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讓我再想一下辦法。”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茅盾文學頒獎大會

早在發表《人生》的時候,他已經是知名的作家,《平凡的世界》更是讓他如日中天。他的稿費千字三十塊錢,這在當時應該是全國最高的。一個如此著名的作家,居然要借錢去北京領獎,而且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王天樂認為,路遙當時之所以在經濟上拮据,是因為幾年時間都離家在外面跑,花銷大,並且愛抽好煙,愛喝咖啡。

路遙對別的很隨便,吃飯一個饃一塊餅就能打發,換衣十塊錢一件也沒所謂,但煙一定要是好煙,而且他抽菸只認準一個牌子,一連幾年,別的牌子絕對不抽。他連抽過幾年的“恭賀新禧”,一天總要兩三包。只要在寫作,他總習慣燃著一根菸,有時候整根菸都燃完了,他都忘了抽,於是就再點一根。


紀錄片《路遙》,借錢去北京領獎,連自己的作品都買不起


路遙也在文章裡寫道:“我可以用一百元錢買一條高級香菸供‘關鍵’的幾天抽,也可以用五十元錢買一件仿羊皮夾克穿幾個冬天。”對高級香菸的執著成為路遙經濟的一項主要負擔。同時他的另一個愛好喝咖啡,也同樣花錢。大罐的雀巢咖啡,路遙常常一買就是好幾罐,每天寫作中,他經常一杯接一杯地喝,所以他窮的一塌糊塗。

結語

對於80年代的人們來說,懷念路遙是一種懷舊,是重新尋找那一代人對青春的回憶。路遙的人生,和他作品裡描述的故事,都深深印在他們心裡。懷念路遙就像懷念一首老歌。

時間的放大鏡,終將為我們呈現一個真正的路遙:他沒有超越時代,他只是記錄了時代。對於依然在時代的沉浮中茫然四顧的人們而言,重新發現路遙,就是重新發現自己。路遙已遠,路遙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