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人册(611-620)

611、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开封(今中国河南)人,北宋宦官。出自宦官李宪门下,生性巧媚,“状魁梧,伟观视”。在杭州搜刮书画时,与蔡京勾结。蔡京通过童贯,使其书法作品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得以重返朝政。人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童贯后在西北监军,曾击破西夏,收复四川、洮州“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但仍无法阻拦徽宗对童贯的赏识,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晋升太尉,领枢密院,但因乱权贪污而被时人称为“六贼”之一。《宋史》列为“奸臣”;

北宋末权奸,“六贼”之一。童贯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

612、宋江(?-约1122)籍贯不详。1119年(徽宗宣和元年)结三十六人聚众起义,活跃于山东、河北。宣和三年初,为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知州蒋园所败。2月南下攻淮阳(今河南省淮阳县,位周口市东北)军,入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海州 (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在沭阳县为县尉王师心所败;又攻海州,中知州张叔夜伏,遂降。方腊起义后,他起兵镇压。北宋末农民起义首领。施耐庵所著《水浒传》即以其主要史迹写成。

613、张择端 字正道,宋密州(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开封,入翰林,后习绘画。工界画,尤擅城郭、街市、舟车,卓然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杰出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绢本,墨笔稍着色,无款,据卷后金代张著题跋,知为张择端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了中国农历清明时北宋都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有毛驴的驮队,轿乘的行列,长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上巨大漕船,或泊岸卸货,或往来于河中,河上横跨虹桥,桥上行人拥挤,河中漕船放桅过桥,情节紧张;市区城楼高耸,街巷纵横,店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于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廨等处各行其事,画中各种行业,各阶层人物应有尽有,堪称一幅描绘北宋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风俗画卷。作品手法写实,描绘工细,房屋、舟船、桥梁等均合比例,准确真实。

北宋画家,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作者以长卷形式,用“散点透视”将繁杂纷乱的城市景象,统摄于一卷之中,使其长而不冗,繁而不乱,反映了作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作品构图宏大繁富而不散乱,布局真实自然而多变文,笔墨精湛,一丝不苟,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大。

历史千人册(611-620)

614、赵桓、即宋钦宗(1100年―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大观五年(1111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26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北宋亡国之君,昏君。

南 宋

615、赵构(1107-1187)南宋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大观元年五月,生于东京内廷。宣和三年,封康王。靖康元年,出使金营,后以肃王更易之。建炎元年五月,即位于南京。拒绝李纲、宗泽等人抗金主张,采纳黄潜善、汪伯彦南迁之议,建行都于临安。后又俯从秦桧求和之议,贬黜主战大臣,杀害岳飞等抗金将领,向金国称臣、割地、纳贡。三十二年,传位于皇太子,称太上皇帝,退德寿宫。淳熙十四年卒,年八十一,谥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在位三十六年,所历年号为建炎、绍兴。赵构虽然在政治上无所建树,却精通文翰,妙达音律,尤长于书法。明胡应麟称其《中和堂》诗“六龙转淮海,万骑临吴津。王者本无外,驾言苏远民。瞻彼草木秀,感此疮痍新”之句,“宏壮和平,大有魏、晋遗意”;又评其诗“秋深清见底,雨过碧连空”一联为佳句(《诗薮》外编卷五)。所作《渔父词》十五章,如 “薄晚烟林澹翠微,江边秋月已明辉”(其二),“水涵微雨湛虚明,小笠轻蓑未要晴”(其十二),也闲逸旷荡,“清新简远,备骚雅之体”(《历代词话》卷七)。

南宋开国皇帝,书法家。

616、宗泽(1060-1128)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刚正豪爽,善于用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靖康元年(1126)九月,改知磁州,为固守抗金,建策与邻近四州,各备精兵2万,实行联防,受钦宗赵桓嘉许兼河北义军都总管,率众击退进攻磁州(今河北磁县)金军。闰十一月,任康王赵构大元帅府副元帅。建炎元年(1127)六月,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安抚民众,募兵积粮,整修城防,用岳飞等为将,联络招纳两河及京西各地义军百万之众,使东京成为抗金坚城。翌年上元节前,金军进逼东京近郊,宗泽镇定自若,令全城张灯,使金军疑不敢进;暗遣精兵伏其退路,前后夹攻,击退金军,乘势收复延津(今延津西北)等三城。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先后上24 书,恳请高宗回东京主持抗金,并制定北伐方略,均未被纳,忧愤成疾而卒,临终前仍三呼“过河!”。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火腿发明者,“金华火腿”得名于此,火腿业祖师爷。

617、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官。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618、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北宋著名词人。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周邦彦创出整饬字句的格律派之风,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高峰。

619、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婉约派重要词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首。

620、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属陕西)人,一说绥德人。智勇兼备,善于用兵。青年应募从军。崇宁四年(1105),随军攻西夏银州(今陕西榆林南),破关入城,杀其守将。西夏军复出间道袭击宋营,诸军惊惧,独率敢死士力战,跃马突阵,斩西夏监军兀,其军遂溃。继又屡败西夏军,以功补进武副尉。宣和三年 (1121),以偏将赴江浙镇压方腊起义。四年,在燕山府(今北京)之役中,以50骑破辽军2000余众。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浚州(今河南浚县),宋军数万皆溃,韩世忠力战突围,擢河北总管司选锋军统制。建炎元年(1127),护卫康王赵构至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南),遇数万金军来攻,单骑突阵,斩其主将。旋迁御营左军统制。三年,因参与平定御营将领苗傅、刘正彦兵变有功,授武胜、昭庆军节度使。后任浙西制置使,驻守镇江(今属江苏)。十月,闻金军渡江南下,为避其锋,退守江阴军(今江苏江阴)。次年正月,金军北撤,率军急趋镇江,先机占据有利地势,在黄天荡之战中,率军8000,阻扼号称 10万金军40日不得渡江,因功升神武左军都统制。绍兴元年(1131),率军赴福建镇压范汝为起义。四年,任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在大仪镇之战中,俘金将挞孛也等200余人,乘势追击,迫金军退出淮南。六年,改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驻守楚州(今淮安),招集散亡,联结义军,加固城池,屡挫金与伪齐军,加横海、武宁、安化军三镇节度使。十一年,被夺兵权,授枢密使。后因面责权相秦桧制造岳飞冤狱,被迫解职。晚年自号清凉居士,不言兵事。二十一年病逝。

南宋名将。所部号为“韩家军”,与“岳家军”齐名,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劲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