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王子青蛙
苏联在以色列建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苏联对巴勒斯坦政策的变化决定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这一特定历史进程的速度和程度。
1947年4月底,苏联政府决定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葛罗米科当时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作了关于支持犹太人建国的著名演说。他首先提到了犹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苦难。随后详述了为什么犹太民族有建立自己国家的权利。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苏联对以色列采取了暗地支持的做法,默许东欧国家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并且施压阻止其与阿拉伯国家进行军火贸易谈判。
从1947年12月至1948年5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向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出售了价值1300万
美元的轻重武器。1948年下半年,以色列又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购买了900万美元的武器。巴勒斯坦犹太代办处和后来的以色列政府先后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价值2200万美元的武器装备。捷克斯洛伐克和以色列的军事合作一直持续到1951年。以色列首任总理大卫·本-古里安曾经说过:“毫无疑问,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武器交易是对我们的最大帮助,它拯救了我们;没有它,我怀疑我们能否活过第一个月。”首任以色列驻苏联公使果尔达·梅厄(GoldaMeir)曾经在回忆录中写道:“在独立战争的头6个星期内,我们主要依靠(虽不是完全)哈加纳在东欧买到的炮弹、机枪、大炮、弹药,甚至飞机。那时连美国也宣布对中东禁止出售和运送武器……5月18日苏联承认以色列国对我们有巨大意义。”
以色列一直希望苏联能够直接对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但是,苏联方面考虑到国际影响,一直不愿
直接和以色列进行军事合作,它更愿意站在幕后,由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出面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装备。
可以说,没有斯大林的支持,以色列国至少不会在1948年出现。
钢铁沧澜
【我是头条号作者、国际问题专家高尚涛,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您的阅读和评论】
以色列人在建国筹备过程中,通过打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旗号,成功诱使苏联改变政策,支持犹太人建国。
1947年4月2日,联合国召开巴勒斯坦问题特别会议。4月28日至5月15日,在纽约召开第一次特别会议。会上就巴勒斯坦的前景提出了四种方案:一种方案主张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使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享有平等权利的阿拉伯——犹太联邦;一种方案主张建立阿拉伯国与犹太国两个独立国家;一种方案主张建立一个阿拉伯国;一种方案则主张建立一个犹太国。
1947年5月14日,葛罗米柯代表苏联政府在会上发言。他非常同情犹太人在战时遭受的不幸和苦难;希望考虑“建立他们自己的国家的愿望”,如果“拒绝犹太人有实现这个愿望的权利,是不公正的。不以这个权利给予犹太人民是没有理由的”。因此建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独立的、二元的、民主的和同样性质的阿拉伯——犹太国”。同时表示,如该方案不能实施,则可考虑“把巴勒斯坦分成两个独立的自治国家,一个是犹太国,一个是阿拉伯国。” 最后,会议授权组建了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对一切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争端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
1947年5月26日至8月31日,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先后在调查基础上提出了巴以分治方案。 1947年11月25日,委员会以25票对13票通过了分治计划。阿拉伯国家强烈反对。美国代表积极支持巴勒斯坦分治决议。11月26日,苏联代表葛罗米柯发言支持了分治方案。他表示,巴勒斯坦实行分治的决定“符合阿拉伯人的利益,也符合犹太人的利益”;“符合联合国的原则和宗旨”,也“符合各国人民的民族自决的原则”。因此,它是“唯一行得通的办法”。
在以色列立国的第一次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遭遇了初期不利,在关键时刻,苏联和美国共同支持两方休战,为以色列争取了宝贵的喘息和补强时间。休战期间,苏联又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以色列出售了大量的先进武器,为以色列最终赢得第一次中东战争奠定了基础。
高尚涛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层又不是傻瓜,怎么会轻易上当受骗被以色列人“诱使”支持其建国呢?实际上,苏联之所以帮助犹太人独立建国,主要还是为了在中东获得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以此
打破西方包围圈并获取能源、航运、安全等诸多战略利益。二战后的中东虽然名义上还是英法殖民地,但这2个老牌列强由于国力严重下滑,已经很难掌控地区局势。面对苏联和美国2个超级大国的势力扩张,英国一度想通过组建所谓的“阿拉伯联盟”来维系其摇摇欲坠的殖民统治,但遭到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武装反抗。
而苏联就趁着英国疲于应对中东乱局的节骨眼趁虚而入,在1947年4月联合国召开的讨论巴勒斯坦问题会议上,做出了有利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表态。在苏联带动和协调下,包括苏联、美国和东欧各国在内的33个国家投票赞成巴以分治,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促成以色列独立建国的国际协议。
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苏
联不仅率先予以外交承认,还支持前者在1949年5月加入联合国。值得注意的是,分治决议通过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克就明确指出“我们很清楚以色列迟早会倒向西方”,但在堪称战略博弈大师的斯大林看来,就算以色列最终投靠美国,苏联也一样能够获得长久而深远的战略利益。俄罗斯学者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就在所著《情报机关与克里姆林宫》一书中披露,斯大林之所以坚定支持以色列建国,就是为了首先加剧英美之间乃至西方阵营内部的矛盾,接下来再利用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不和,迫使阿拉伯国家选边站倒向苏联。
事实证明,斯大林这招确实高瞻远瞩。别看苏联早已不复存在,但直到今天中东各国如果想寻求强有力的外援,除了投靠美国,就只能选择与俄罗斯拉近关系。特别是与以色列结下世仇的
叙利亚,更是成为冷战后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唯一坚定盟友。而伊朗、埃及、土耳其、沙特等地区强国,同样不能忽视俄罗斯作为“中东大玩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别看上述各国中不乏亲美派(埃及、沙特都是铁杆亲美),但他们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也要通过斥巨资购买俄制武器(比如S-400防空导弹)来讨好俄罗斯、平衡对美关系,而这些问题早在
70年前斯大林就已经琢磨得一清二楚。所以说,支持犹太人建国对斯大林和苏联来讲是一桩“包赚不赔”的买卖。正因为如此,苏联从军火、人力、资金等方面对新生的以色列给予了大力援助。1948年4月初,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将一批包括1万支步枪、4500挺机枪、300万发子弹在内的军火运抵以色列人手中。当年夏天,苏联又通过捷克斯洛伐克给以色列运去超过5000万发子弹、2.45万支步枪、5100挺轻重机枪,这些武器弹药数量之大,甚至到了连当时以方领导人都惊呼“部队轻武器已呈饱和状态”的地步。
除轻武器外,苏联还通过捷方向以色列运去10架二战后期德国生产的战斗机,这些战机刚交付第二天就参加了战斗,成功击退了已推进到距特拉维夫仅50公里处的埃及装甲部队。此后,又有59架英制“喷火”战机被捷方卖给了以色列,并派出空军小组帮后者看守机场、训练飞行员和伞兵。
为解决以色列建国初期的人力(兵员)短缺问题,苏联默许东欧犹太人向中东移民。据统计从1948年中期到1951年,东欧各国就向以色列输送了近30万犹太移民,其中捷克斯洛伐克甚至组建了一支上千人的“捷克旅”(主体是犹太移民)分3批开赴巴勒斯坦参战。
可以说,正式依靠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大力“输血”援助,以色列才得以渡过最危险的时刻,逆转了战局和整个中东历史轨迹。而苏联在中东的势力扩张,也基本上沿着斯大林所设想和规划的路线不断演进——1955年苏联开始向埃及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并通过在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支持埃及反抗英法和以色列的进攻,赢得了阿拉伯世界的广泛好感。很短时间内,苏联就打开了中东外交局面,与阿拉伯国家贸易额猛增3倍,对阿贷款达5亿美元,还将大量军火倾销至该地区,至今俄罗斯还在享受着斯大林时代创造的战略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