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好驰援A股市场,万亿增量资金被释放红十月可期

摘要: 中国央行今日宣布,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一、央行宣布降准一个百分点、7500亿增量资金被释放

中国央行今日宣布,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调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此次通过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将如何操作?

答:此次降准的主要内容是,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做。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

2、央行再次通过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当前,随着信贷投放的增加,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也在增长。

此时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3、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答:本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银根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降准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而余下资金则与10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因此,在优化流动性结构的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调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4、降准是否会加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

答:本次降准弥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优化了流动性结构,银根并没有放松,市场利率是稳定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基本匹配,是合理适度的,不会形成贬值压力。本次降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更加巩固。作为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出口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经济以内需为主,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较为完善,进口依存度适中,人民币汇率有充足的条件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保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二、机构如何看待本次降准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表示,央行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这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大幅提升股市信心,有利于“红十月”行情展开,进而四季度启动中级反弹行情。

中行研究员高玉伟表示,这次降准与上一次降准的规模一致,为市场释放了一部分资金规模,为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预计未来还会继续降准多次。未来既要继续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又要把握好监 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

一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引导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向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流动。适度调低地方债券风险权重,引导金融机构增配地方债,解决好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不足问题。此外,预计银行贷款利率将稳中有降。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下行推动银行资金成本趋于下降,这有利于银行下调贷款利率。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再度降准置换MLF,保持了总量不变,体现了稳健中性;但拉长了期限结构,有助于压缩期限利差;持续的降准,最终会有助于改善市场风险偏好,压缩信用利差,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条件。

三、A股十月如何走

重大利好驰援A股市场,万亿增量资金被释放红十月可期

我们将2008年至2017年(近10年)的指数月度涨跌表现的数据做个统计,发现A股市场具有一定的“红十月”效应。

三大主要股指(上证综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除了“2008 年、2013 年”2 次(年)表现录得负收益之外,其余 8 次(年)的十月A股表现以“指数上涨”或“震荡、结构性上涨”为主要特征。

因此,仅从历史统计概率角度来讲,“红十月”对于A股市场来说具备较大的概率(当然,我们亦认可今年A股面临的国内外因素相比往年更为复杂)。之所以A股具有一定的“红十月”效应,部分原因归结于十月属于“年末季初”窗口期,市场活跃性相对较高。

单就10月来看,尽管国庆期间外围权益类市场并不平静,海外风险资产以下跌为主,A股权益类资产价格长假归来后将随之承压,在看到风险的同时也应看到一些潜在偏积极的因素在出现,如:国内政策转向“稳增长”,“改革”阶段性提速,“进一步减税”有望再度成为市场的焦点等。十月A股市场“乌云与金边”同存,我们预计A股大概率收红。

行业配置上,我们相对看好“大金融、军工、原油产业链”等。另外,主题投资上,十月份我们非常重视“上海本地股”的机会(11月5日,将迎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编者按:如果您看完文章感到有不明白或者不赞同的地方,请在下方留言留下您的疑惑和宝贵意见,为您解惑答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