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

一天,在上課時,教室裡放映的片子裡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到刀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

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裡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魯迅先生覺得醫術只能拯救人的身體,文學可以醫治人的思想。而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思想。魯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學的力量改變中國的國民思想。

從此,魯迅先生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吶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記的中華兒女,起來同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故事。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