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高铁“霸座”男,拿什么来填补“人格的漏洞”?

——马丽/文

一段“女乘客在G334次列车上遇座霸”的视频热传。在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名男子在女乘客上车前先坐在了属于女乘客的座位上,并拒绝与乘务人员的沟通,称“无法起身,不能归还座位“

该男子在高铁占座得逞后,在微信上得意洋洋地炫耀,自称“把一车厢人耍的团团转,”

后来,据微博@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 爆料,此人曾伪造房东委托书,做二手房东,将承租方转租出去,拿了钱玩消失,最后被租客和房东扭送公安局。

心理分析:高铁“霸座”男,拿什么来填补“人格的漏洞”?

该男子面对乘警和一车厢的乘客,毫无愧疚之意,辩称“无法起身,不能归还座位“,不仅逃避自己行为的责任,还发微信炫耀自己的能力。在租房事件中,更是存在欺骗行为说谎等,目的为了个人的好处或个人的快乐。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无法负起财务上的契约和责任,更是缺乏道德感的表现:不关心他人感受,或者对于伤害、虐待、偷

取别人的财物表现出合理化。

审视孙某的所做作为,其行为明显不符合社会基本规范,忽视和侵犯了他人权益,按照弗洛伊德的对人格的定义,实际上是人格的漏洞——即超我缺陷。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那个本能的我。 抛开了所有的外界道德伦理以及规则的束缚,有着各种原始和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在无意识的领域,本我遵守着“快乐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最上面的层次,就是外界的一种生活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通过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学校,我们社会的要求来形成,也就是一个道德强制。社会对个体人的约束和限定是通过超我表现出来。

“超我“就是要指引我们每个人真正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自我:自我在超我的道德强制和本我相互冲突的过程中,发展出来。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到一个调节作用。

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之间不断在矛盾中寻求平衡突。这三者如果能够保持平衡,人格就能健康发展。一旦失衡,人格就会出现异常。

当超我缺失时,容易出现反社会人格,(注意: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人格倾向,可以通过治疗来矫正,区别于反社会人格障碍—属于病理范畴)

反社会型人格,又称“无情型人格”或社会性病态特点是行为往往不符合社会规范,常常表现出忽视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普遍行为模式。

南希.麦克威廉斯在【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一书中指出,反社会者的诊断标准是:具有“战胜他人”或有意操纵他人的固有观念。欺诈和操纵是反社会者的核心特征。

“他就不怕遭报应吗?”被反社会者伤害过的人常常产生一个巨大的困惑:一个人怎么可以这样随意地伤害别人而毫无愧疚感?

那是因为反社会者普遍缺乏良知,而“良知”体现了超我的缺陷。同时他们也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依恋,对于他们来说,(被人)憎恨似乎是一种依恋关系。

反社会者的主要心理防御机制是全能控制,他们常常狂妄自大到认为自己能搞定一切。他们的超我非常薄弱,对所犯错误感觉良好(全能感)而非深感歉意(不愿意呈现虚弱的一面)。

心理分析:高铁“霸座”男,拿什么来填补“人格的漏洞”?

反社会者往往缺乏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能力,有违反基本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倾向。常常利用他人来获得自己的需要,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以自我为中心、有支配他人的欲望等。

除了先天气质的差异,成长环境:经常的搬家、家庭破裂、家庭和学校生活缺乏管理和纪律、对于孩子忽略或过于严格、脾气火爆情绪不定的父母亲,对个体将来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疾患有相当大的影响。

童年遭受忽视和虐待会对个体前额皮质的发育产生影响,而这一区域是大脑的伦理中心。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高度攻击性,他们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很难被安抚,也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和爱。这些行为比较极端的小孩,需要一位主动的、情绪十分稳定的父母亲来照顾他们,对部分孩子来说,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介入治疗。

同时,这些孩子需要一个对他们有善意的权威角色,来对于攻击破坏性行为给予处罚,并加以制衡。因此,一个强大的权威的父亲的角色在孩子的生活中非常必要,他会对孩子行为问题进行处罚,是一种强力的管制力量。儿童一旦学会在某些环境中并没有持续的纪律来管理他的时候,就可能造成他不断以骚扰他人的方式,来逃避自己的责罚,并且得到自己的东西。

心理分析:高铁“霸座”男,拿什么来填补“人格的漏洞”?

反社会来访者虽然名声不佳,仍然能从心理治疗中获益匪浅。在长期不懈的治疗中,治疗师帮助他们逐渐认识到:他人有别于自己,并值得自己去关心因此。让他们学会放下防御,诚实的表达自己,逐步学会自我控制。最终,使得道德的自我能够战胜原始的冲动。

同样,对于高铁“霸座”男,社会大众强烈的舆论作用,也有助于填补人格的漏洞,实际上他的道歉行为,也对超我缺陷补偿的努力。

这不仅是对被伤害者真正的道歉,更难得的是与自己达到一种人格上和解;这样的和解不仅使周围人受益良多,也是反社会者自己抵达幸福彼岸的必经之路。(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郑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南省行为医学委员会委员,西部精神医学消化组委员,擅长青少年厌学叛逆、儿童注意力问题的处理,擅长抑郁焦虑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