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文俊|以史爲鏡·當代書法審美的困境與理論建構

以史為鏡·當代書法審美的困境與理論建構

作者叢文俊

叢文俊|以史為鏡·當代書法審美的困境與理論建構

叢文俊演講中

各位朋友好,我演講的題目是以史為鏡,為什麼要以史為鏡?

當代書法創作顯然是有很多問題,但是我沒想到咱們開幕式蘇主席的講話中講的問題要比我想的嚴重,也就是說我這個文章看起來又增值了,還是有必要的。問題要嚴重,那麼咱們去解決這些問題,但這個解決問題,我想可能不是一朝一夕的。

技法這個是人人都要經歷的,無論是我們過去的學習還是今天我們給學生講,都要經歷這個。

叢文俊|以史為鏡·當代書法審美的困境與理論建構

叢文俊演講中

技法既是一個起點又是一個伴隨一生的重要內容,所以書法藝術,最終還是需要一個過硬的技法,今天的技法究竟什麼樣的才算好,這個說不清道不明。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今天語言確實很平乏的。

大家都知道,從五四運動以後提倡白話文,我們今天寫文章全是白話,白話是很難產生美感的。特別是古人的這種訓練和我們今天還有一種本質上的差異,還不僅僅是白話文。

比如說我們以大家耳熟能詳的,古人講點如高空墜石,為什麼寫一個點要向高峰的石頭,像地震的石頭。古人就是在審美過程中運用誇張的表達的方式來傳神的說明這一種技法的要領。他不僅僅是一個分量,還要有力量。

古人就是隨著自己的感覺去寫,因為他沒有更多的一種束縛,我們今天的目的太明確了。

叢文俊|以史為鏡·當代書法審美的困境與理論建構

展覽現場

作品變大了,變大了以後還能用古人的技法寫出那樣的東西嗎?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作品缺乏這種能力。實際上今天的作品,寫小字還有一定程度上的保留,如果寫大字只能走唐宋筆。也就是筆法和審美不僅僅是一種技法的,他還可以表現出古代書法的傳承關係。

為什麼就說技法審美,它始終是伴隨著書法學習和書家藝術活動一生的。而這個東西他不僅僅是在實踐中,他還要把他納入到書面表達當中,在書面表達當中,會有很多表述,同樣都是審美的東西,會用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來說明他對說法的一種感悟和經驗、標準。

在這裡,筆法的核心是什麼?其實就是力和勢。為什麼古人對筆力是如此的關注,在我們大作品當中應當去關注筆力。看視覺形式,無論是字型章法還是顏色,或者其他各種各樣的變化,花哨的東西多。而真正強調比例的少,為什麼不講筆力,而講姿態,講味道。

古人寫完一篇字不問好壞,他的感覺就是暢神而已,歸結到作者身上,是作者達到了一種人格境界,而不是我的字是什麼樣的。今天太過於注重字的本身的時候,也有他的弊端。

而最根本的藝術活動是人的藝術。這裡我們不是在提倡古代那種書法成為一種教化的工具,而是我們的書法既可以完善我們的人格,提升我們的人格,在社會中起到一種積極健康的。離開傳統你怎麼往下延伸,如果你沒有能力去延伸後人就會拋棄我們,那這一代就可悲的。

我們一定要延伸開來,所以不要盲目的說古人的東西太陳舊了,我們寫的太陳舊就不好了,不是的。

叢文俊|以史為鏡·當代書法審美的困境與理論建構

參展作者李雙陽作品

古代書論都是文言,我們今天已不善於文言,我們今天最缺的是想象的能力,當代人寫字當然包括我,很少有想象力,缺乏這種藝術的想象。要天馬行空去想象的時候,把自己的情緒激發出來,並且寫完了以後你能把你的狀態表達出來。

書面表達最重要的是我們對文言的感悟,我們需要重新去進入文言的這樣一種思維狀態,如果大家能把文言重新撿起來,我們在每天讀書的時候,把文言還原到書寫當中,我想我們的書法就能從現在這個臺階上升到上一個臺階。

我喜歡詩詞,但是我並不認為只有會詩詞才當藝術家,而是詩詞當中有想象。

叢文俊|以史為鏡·當代書法審美的困境與理論建構

參展作者林峰作品

今天的人審美確是比較笨。我們搞藝術活動應該特別敏感,要一看到颳風下雨詩感就出來。

人沒有想象就沒有美感,要有想象,而想象是我們當代教育尤其是書法藝術活動當中最為缺乏的。

謝謝各位!

時間:2018年9月16日

地點:烏海市當代書法藝術館

說明: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及經發言者本人審閱,錯誤在所難免敬請理解,個別段落並有所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