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绿科会|“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遂宁共识

“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由论坛和圆桌会议两部分组成,作为2018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五个专业分论坛”之一,“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就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绿色引领城市未来和建设绿色、智能、宜居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凝聚国际智慧,探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绿色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对话,形成了一系列共识。

本文字数:4046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2018绿科会|“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遂宁共识

2018年9月26-27日,“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在中国遂宁召开。 “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由论坛和圆桌会议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分时段、分主题依次开展。

“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

论坛主题: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绿色引领城市未来

“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圆桌会议

论坛主题:凝聚国际智慧,助力一带一路,探索全球视野下的绿色发展路径

2018绿科会|“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遂宁共识

本次论坛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遂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协办。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友好城市、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大中型企业的专家学者代表约10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Part 1

专 访

王浩:保住“绿色资本”,融入“一带一路”发展

2018绿科会|“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遂宁共识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理事长

谈及遂宁,给王浩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也是一个绿色城市”。遂宁是全国较早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较早开始绿色实践探索的城市。

“遂宁拥抱涪江,与成都重庆左右毗邻,交通四通八达,这让遂宁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具有活力。”王浩对遂宁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形势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遂宁要立足自身独特优势,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借力“一带一路”平台,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遂宁竞争力和影响力。

对于遂宁下一步如何走?王浩给出了两条秘方。一是保住“绿色资本”,保护好绿水青山;二是牵手成渝,做强自己。

遂宁较早地提出并实践了绿色发展,并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绿色发展已成为遂宁最鲜明的特色,绿色发展成效已成为遂宁高质量发展的“资本”。所以,遂宁首先要“保本”,那就是要切实保护绿水青山,守护蓝天白云,特别是像遂宁这样一个濒临涪江的新兴城市,尤其要保护好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安全,这就让遂宁有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资本”和“底气”。

另一方面,遂宁地处成渝中间,正好一根扁担担两边,这根“扁担”就形成一条主轴,遂宁直达周边城市和沿海城市的高速、高铁路网发达,因此,遂宁要主动融入成渝,融入周边城市“经济圈”,同时借助“一带一路”纽带,不断扩大自身朋友圈。要让遂宁在成都重庆的辐射带动中凸显自身特色、寻求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拉蒙威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非常重要

2018绿科会|“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遂宁共识

拉蒙威斯,瑞典KTH皇家理工学院教授、瑞典亚洲网络智能符号城市学院院长

瑞典可以说是全球绿色发展的榜样。在过去差不多40年当中,瑞典人口从800万上升到现在的1000万,GDP增加了一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却降低了50%,人均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全球最低。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更高的经济发展,就是瑞典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对废弃物进行有效管理,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将水、能源和垃圾回收系统结合起来以提高“变废为宝”的利用率。所有废弃物中的75%被收集用于重复利用或用作燃料,对生活垃圾的再利用率高达95%,只有5%的垃圾被填埋。环境保护方面的性能比一般城市提升了一倍。

在瑞典有300多个相类似的项目,这些项目投资虽然比较高,但是它们的实施使包括能源、废物处理和环境等不同的方面都能够达到可持续的发展。

遂宁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有一条非常美丽的河流。在可持续发展中,遂宁可以依托观音湖水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相关产业。而在城市建设中,遂宁可以加大对社区的建设,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利用“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的召开契机,学习更多的城市建设经验,与更多的城市加强合作,推动遂宁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此外,遂宁位于重庆和成都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域优势,在“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特别是发挥好交通优势,加大进出口业务的合作,推动城市发展。

史育龙:探索建立绿色“一带一路”的长效机制

2018绿科会|“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遂宁共识

史育龙,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为此,需要凝聚各方共识,从战略、规划、评估和金融支持等层面,探索建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效机制。

而建立完善绿色“一带一路”长效机制要从战略对接、规划嵌入、项目评估、金融支持、技术推广等方面入手。

在战略对接方面,要把绿色“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重要内容,依托中国-东盟环保合作等论坛交流平台作用开展战略对接,依托现有双方多边合作机制促进战略对接。

在规划嵌入方面,需要强化“一带一路”建设相关规划中生态环境合作内容,与沿线合作项目较多国家联合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建立“一带一路”项目分级分类环评机制,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环评工具,完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环评平台和流程。

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效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建立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则需要研究制订“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管理标准和操作指南,提升金融机构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控能力,拓宽绿色金融资金来源渠道,完善金融机构绿色融资和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架构,构建和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信息公开制度。

此外,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探索建立绿色技术的推广机制,通过技术来使技术的扩散,技术的传播来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化,具体的包括我们要以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广适合项目所在地的新的技术。

Part 2

观 点

埃尔·列治文

(加拿大BC省加列布地区理事会前主席、BC省市政理事会前理事长)

要根据地区不同特征,发挥各地特长,统筹协调区域绿色发展,使多地企业、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做好绿色发展监测工作,使企业兼顾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培育绿色经济市场,促进绿色企业发展。

萨尼·斯逸霍

(泰国普吉府副府尹)

注重提高效率和减少浪费的技术创新对于提高生产力和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在没有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指数式绿色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适当的创新政策发展绿色技术是主要策略之一。确保低碳绿色技术是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源泉,只有这些技术才能降低环境风险的成本。这些绿色技术被用于环境科学的应用,以保护自然环境和各种资源,以及减少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

阿莱西奥·拉索

(意大利Polo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科学家)

自然解决法(NBS)利用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来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以及自然灾害等挑战。自然解决法明确地将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措施(解决方案)与“自然”的概念联系起来,以帮助实现我们制定的目标。通过概述建设可持续社区的主要规划和标准要求,如通过使用自然解决法增加福祉,提高复原力、社会包容力、城市准入度,以及粮食安全。此外,还有前沿科学知识普及、优秀实践和先进技术宣传推广。人们对绿色实践的兴趣激增,揭示了人类不常体验到的环境的两面性:既有喜又有悲。自然解决法通过将分析、再造重要且迫切的概念与自然世界联系起来,进行可持续实践。

约瑟夫·约翰·姆萨毕查卡

(坦桑尼亚姆贝亚科技大学校长)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与许多非洲城市一样,正在经历建筑热潮。该城市许多新建高层建筑本可以采用节能手段,有效避免高耗能,但却没有付诸实践,相应成本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人民的生活成本普遍较高。城市建设应该将节能建筑纳入建筑审批程序,通过采用节能建筑设计来调控自然影响因素,而节能建筑重点要关注温度控制和照明两项主要内容,通过减少建筑物的电力消耗和环境污染,可以将城市电力短缺转变成电力过剩。

Part 3

共 识

作为2018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五个专业分论坛”之一,会议围绕“绿色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主题,就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绿色引领城市未来和建设绿色、智能、宜居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凝聚国际智慧,探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绿色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对话,形成了一系列共识,主要如下。

一、倡导生态绿色发展理念

1、我们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生态、智能、宜居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路径和治理模式,引领城市未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完善城市绿色发展目标

2、我们呼吁建立健全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和指标体系,着力发展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绿色发展模式。

3、我们认为绿色城市发展应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自然环境,应做到干净漂亮、空气清新,生态宜居、市民喜欢,游客向往、产业兴旺,交通便捷、社会安定和谐,富有朝气和创新活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环境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绿色发展治理体系

4、我们支持以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规划为统揽,完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土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统一协调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体系。

5、我们认为绿色城市发展必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治理体系的有机统一。

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6、我们认为城市本身是创新与历史的有机统一,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思维观念更新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密不可分,必须加大城市绿色发展理论、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力度。

7、我们致力于推动城市发展创新转型,加快科技创新驱动,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共享绿色清洁技术,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使绿色经济成果惠及更广范围。加快发展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

五、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

8、我们呼吁加大城市环境治理力度,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从城市综合治理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多方面,推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生态环保。

9、我们倡导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六、推广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

10、我们呼吁制定绿色消费有关政策措施,扩大绿色消费规模和绿色产品供给,包括有机生态产品、健康环保产品、循环可再生产品,以及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

11、我们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七、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交流

12、我们认识到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呼吁积极探索求同存异、多元互鉴、包容共生的绿色城市合作路径。加强“一带一路”城市发展能力建设,提升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社会公众各层面国际合作水平,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开展定期交流活动,致力于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构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