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幾個農村婆婆,與兒媳婦處得比3個女兒還親

能有幾個農村婆婆,與兒媳婦處得比3個女兒還親

01 故事分享

普通的一戶農村人家,住著這樣老兩口了,七十幾歲的年紀,自己種地生活。中國式的父母大概都這樣,自己能動,就不給兒女添麻煩。

但是畢竟年紀大了,在這年年關,老太太準備著各種菜品,就盼著過年兒女回來,能一塊吃一頓年夜飯。興奮之餘,老太太總感覺頭有點發暈,感覺越來越強烈,就這樣眼前一黑,暈倒在了地上。

等老人醒來,已經在鎮上的醫院輸著點滴了,輕度腦血栓。陪伴在老人左右的是老人的一對兒媳,和陪伴了她一生的老伴。老人五個孩子,兩男三女。

老人醒來第一句話是:過年都還沒回來啊?兩個兒媳欲言又止,老爺子擠出來一絲苦笑:“孩子都忙,還沒回來呢。”話音剛落地,就聽見外面有人帶著哭腔喊了一句:“娘”。

能有幾個農村婆婆,與兒媳婦處得比3個女兒還親

老人的大女兒走進來,眼中帶淚趴在病床邊:“娘,你好點了吧,我這買菜路過,來看你了,你病怎麼樣了。有病得好好看,年紀大了,可不能省錢,兩個兒子賺錢不給你花給誰花啊。這小醫院可不行,咱們得去大醫院,大醫院看的好。”轉過身來對著兩個弟妹就是滿滿的抱怨:“娘生病了,你們就這樣對待老人啊,不知道給老人找個大醫院啊。”

突如其來的指責,兩個兒媳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倆人在家接到老人暈倒的消息,連忙把工作放下,把婆婆送到了醫院。在家賦閒的大姐,老人在醫院躺了一天,都沒有露面,一露面,兩滴眼淚,一桶場面話,就成了家裡的功臣。

老人兒女陸續都到了,女兒們出奇的一致,要求給老人轉院。兩個兒媳很委屈:“婆婆這病,好治,也應該轉院,但是不能這樣轉院,拿錢出力不落好,我跟弟妹去辦轉院手續,你們去和姐妹們要個口信,別孝順掛在嘴上。”

能有幾個農村婆婆,與兒媳婦處得比3個女兒還親

病房裡發生了爭議,三個女兒在醫藥費和親媽的權衡上,一致選擇了醫藥費。醫藥費平攤在她們眼裡成了笑話,有兒子就不應該女兒出錢。老太太在病床上氣道:“有兒子在,也輪不上你們孝順,兩天了,兩個兒媳婦在這輪流看護著,為了我吃口熱的,大冷天蹬自行車做飯,蹬自行車帶回來。醫院條件不好,把家裡的棉被帶過來一床又一床。你們來了,帶來的這個奶,那個果汁,我也不知道是孝順我還是為了回去不讓街坊鄰居戳你們脊樑骨,我血糖高,我敢喝嗎,不治了,回家……”

第二天老人轉院了,老人躺在兒媳身上,身上蓋著厚厚的棉被,雙手緊攥著兒媳的手。可能只有這樣,老人才覺得有力量。這個故事的老太太,是我姥姥,老太太要回家,病不看了,讓人心寒的是,當場走掉的是三個女兒,至此未來過。

02 情感解析

我看著這溫馨又痛心的場面,不免有些尷尬。人常說生兒生女一個樣,殊不知,有的時候還真的不一樣。甚至有些女兒就明目張膽地覺得自己是已經潑出去的水了,只有婆家,沒有孃家。

能有幾個農村婆婆,與兒媳婦處得比3個女兒還親

我不清楚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也不清楚這些女兒是怎麼想的。人家常說,孃家可是自己的支撐與退路呀。再怎麼樣,也不能丟。畢竟孃家不僅僅只是孃家,那裡有著生你養你幾十年的父母。十月懷胎的孩子,如果一句出嫁,一句兒女有別就能撇開這個親情關係的話,為何還能站在道德制高點去約束別人呢。

別把孝順掛在嘴邊,也別把兒女有別放在心裡。我在心裡時刻叮囑自己。親情沒辦法約束,更無法強制誰對誰好,老人家盼的無非是兒女有出息、相處和睦並能夠常常惦記著回家看看。畢竟,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只是為什麼這麼難做到呢?歡迎大家參與留言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