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有效的行善

最簡單有效的行善

昨夜和妻子逛街,去到一家久違的音像店。當時已經是十點多,周圍店鋪都關門了,只有他家還在熬著。老闆很殷勤地向我推薦各種音像製品,有一套東西讓我很糾結,可是妻子卻很爽快地說“買下吧!”然後就付了錢。

出來後她說:“現在音像店已經很少了,他們到現在還在營業,很不容易,就當做點好事吧。”

妻子本就是個很有愛心的人,路遇乞討的老人、流浪歌手,一定會給錢的。她昨晚的話,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消費就是最簡單有效的行善。

我們活在世間,不管將來墓碑上寫啥,首先都是一個天生的消費者。我們的身體不管我們做什麼,反正都要求吃喝拉撒睡。消費,是我們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我們很早就學會花錢,但是很晚才學會賺錢。

消費,把我們和世界連接在一起。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和小區門口的店家成為朋友,見面寒暄一下,沒事就坐下來聊聊天,這種充滿人情味的關係,比所謂單純的商業關係、契約關係,讓人心理舒服很多。

可是出於習慣,我們會在乎“精明”,會覺得被人佔便宜是很丟臉很痛心的事情,所以我們會錙銖必較,甚至會覺得佔人便宜是種本事,很沾沾自喜。

另外,我們都不是壞人,有時候會想發點善心,積點陰德,然後又刻意地去做點好事,捐個衣服、看望孤兒、放個生什麼的。

現在我想清楚了,一邊刻意地防止被人佔便宜,一邊又刻意去做好事,這是何苦?又是何必?

最簡單有效的行善

世界本就是這樣嚴絲合縫地連在一起的,只是我們沒有用心去發現。我們只要抱著行善之心去消費,就是善行。我們每天都要消費,所以日行一善,比日行萬步容易得多。

如果不能盈利不能謀生,別人憑啥伺候你呀?所以別人該賺的,就讓他賺。

如果別人也能這麼想,那麼我該賺的,也賺到了,這不是很好嗎?

別人不這樣想,我可以選擇,讓不讓他佔便宜,這是隨喜功德。有時候明知道被佔便宜,佔了便宜他還不一定領情,那好,就當是積陰德。

消費比施捨要好,因為消費行為當中,對方不是不勞而獲,不需要放棄尊嚴對你感恩戴德,心安理得、踏實舒坦。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就是說,真正的德行,並不在乎德行,才有德行,很在乎德行,反而沒有了德行。這話和金剛經一樣繞,但是很實在。例如有些人默默地做好事,從不張揚,我們都知道他才是真的在行善,有些企業,捐個10萬,卻花20萬來炒作這個事情,我們很難認可這是德行。

消費正好就是這樣,我們消費是為了自己,但是卻無意中帶給別人益處,這就是上德。只要我們變換一下態度,不要糾結於所謂的“精明”,這真的只是舉手之勞。就像昨晚,多花了幾十塊,可我確實得到了一套不錯的碟,是有價值的,如果這點錢,能夠讓店家覺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可以比較舒心地打烊收工,那這錢就花的太值了。

花錢買開心有多難?大家應該都有體會。有時候花幾萬帶老人出國去旅遊,老人還未必給個好臉色。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行善得放大招,像明星一樣,動輒百萬千萬,一下子就要改變別人的命運,那個想法不適合大多數人。行善講的是心,只要有善念,有多大力出多大力,沒錢還可以捧個人場不是?

有的人自己節衣縮食,省下錢來資助貧困山區什麼的,這種行為境界很高,我理解不了,也高攀不上。我個人不主張把愛自己和愛別人對立起來,為了別人好,一定要折磨自己。在愛自己和愛別人之前找到一個平衡點,那應該真真是極好的了,消費就是這樣一個平衡點。

消費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在消費,就說明我不虧待自己,這個時候,再給別人一些助益,何樂而不為?還需要去哪裡找平衡點,這不就是嗎?

最簡單有效的行善

消費不是浪費,從前的中國因為物質匱乏和長期貧困,造成了一個錯覺,那就是越節儉越光榮。這個觀念和千年以來形成的防範心理相結合,使我們在消費時過於關注討價還價,過於關注不吃虧,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

幾年前去尼泊爾旅遊,我一開始按照國內的套路去講價購物,結果發現根本不好使。後來一個老闆改變了我,他用風味獨特的蹩腳英文和我們溝通,笑容可掬,和我們講產品的相關知識,我們不買也絲毫沒有影響他的情緒,他覺得和客人交流是很愉快的事情,買不買都很正常。最有趣的是,我們砍價時,他看看計算器上按出的數字,就慘叫一聲,抬起頭翻個白眼,用手比劃一個抹脖子的動作,逗得我們開懷大笑。最後我們在他那裡買了不少東西,有的能砍下價來,有的不能。不過那次購物讓我體會到購物本身可以是一個愉快的過程,這種體會,說實在的,在國內很稀罕。

他的東西貴嗎?我不知道,因為我不在乎。可能那幅600美元的唐卡畫他賺了我300,但是,我出300美元,麻煩你做個抹脖子的動作把我逗笑,你行嗎?郭德綱都不一定做得到。

小小的一個消費行為,背後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對於那種只關心自己是否吃虧的人,我只能啊啊。

消費是一種商業行為,商業的最高追求,就是共贏,不是你賠我賺或者我贏你輸,而是大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當我們能夠追求共贏,而不是隻關心自己的需求的時候,善心就在其中了。

包含了善心的行為,就是善行,做了善行,不是行善是什麼?

我們的世界不是天堂,有壞人,也充滿邪惡的誘惑。有的人,一接觸就知道他看中的是你的錢包,他就是想佔你便宜,這時我們可以選擇拒絕。他要透支自己的福報,損自己的陰德,那就拉倒。行善也叫講智慧。

消費行為背後,人格是平等的,我們花錢買商品、買服務,人家賣苦力、賣技術、買本事。這背後,沒有優越和歧視,沒有施捨和欺詐。行善的最高境界,是不求回報,不添負擔,人家拿了我的錢,也付出了相應的回報,兩不相欠,這多好啊。但是有的人,卻就愛買個優越感,買個高高在上,這是病,得治。

最簡單有效的行善

中國改革開放那麼多年,取得很大成就,也有些糟糕的思想和風氣盛行。其中之一,就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口號:“顧客是上帝!”這種話,害人不淺!中國曾經一度唯利是圖到了極點,拜金拜物到了極點。這句口號的意思,就是隻要給錢你想怎麼樣都行。結果呢,確實很多人以為只要老子給錢,就應該得到滿足。這就變味了,等價交換變成了出賣尊嚴,害人害己。於是網絡上出現了“錢是你的,資源是大家的!”那個著名段子。是的,是時候把錢看清楚了,是時候學習花錢做好事了。想花錢買優越感的人,一不能看病,二不能上學。因為這兩件事情,都不是花錢能辦到的。哪個醫生敢說只要你肯花錢,我保你長生不老?哪個老師敢說,只要你肯花錢,我包你家孩子進常春藤?

有境界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都知道服務者和被服務者人格是平等的,我出錢,不代表我能不尊重對方,我尊重對方是應該的,因為對方的尊嚴本來就是對方的,不是我給的。希望國人能夠區分“服務”和“伺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按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沒有“伺候”這種事情了,傳統思想是有糟粕的,要會覺察。

我們都想精明,想會花錢,那麼不妨想想,怎樣把錢花得讓大家都開心?還有比這更加精明的嗎?

說回消費,現代社會誘惑很多,我們不懂得辨別,會真的去浪費,然後還以消費就是行善為藉口。這個鍋我是不背的。

那怎麼區分呢?

最簡單有效的行善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依壁鳩魯僅僅通過“吃飯穿衣”四個字,就把這個事情講清楚了。他說,人的合理需求分為兩種:自然的和必須的,其他都是多餘的。吃飯是自然的,不吃就死,所以吃飯是合理的。穿衣不是自然的,但是這是基本的倫理要求,是必須的。背離這兩點的,都是多餘的。他大概是斷舍離的祖宗吧,兩千多年前,就把指路明燈給我們立好了。

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消費和浪費的區別。

人的需求是複雜多樣的,也是因時因地而變化的,例如生病時吃藥就是自然的,教育和穿衣一樣,是必須的。所以推而廣之,你認為某種需求是自然的或者是必須的,那你就是在消費,反之就是在浪費。

總之呢,我們要想行善,大可不必去放生或者去扶老太太過馬路,消費就是了。舉手之勞,日積月累,懷著善意去營造小小的美好,去給自己和別人一點小確幸,就很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