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有效的行善

最简单有效的行善

昨夜和妻子逛街,去到一家久违的音像店。当时已经是十点多,周围店铺都关门了,只有他家还在熬着。老板很殷勤地向我推荐各种音像制品,有一套东西让我很纠结,可是妻子却很爽快地说“买下吧!”然后就付了钱。

出来后她说:“现在音像店已经很少了,他们到现在还在营业,很不容易,就当做点好事吧。”

妻子本就是个很有爱心的人,路遇乞讨的老人、流浪歌手,一定会给钱的。她昨晚的话,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消费就是最简单有效的行善。

我们活在世间,不管将来墓碑上写啥,首先都是一个天生的消费者。我们的身体不管我们做什么,反正都要求吃喝拉撒睡。消费,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我们很早就学会花钱,但是很晚才学会赚钱。

消费,把我们和世界连接在一起。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和小区门口的店家成为朋友,见面寒暄一下,没事就坐下来聊聊天,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关系,比所谓单纯的商业关系、契约关系,让人心理舒服很多。

可是出于习惯,我们会在乎“精明”,会觉得被人占便宜是很丢脸很痛心的事情,所以我们会锱铢必较,甚至会觉得占人便宜是种本事,很沾沾自喜。

另外,我们都不是坏人,有时候会想发点善心,积点阴德,然后又刻意地去做点好事,捐个衣服、看望孤儿、放个生什么的。

现在我想清楚了,一边刻意地防止被人占便宜,一边又刻意去做好事,这是何苦?又是何必?

最简单有效的行善

世界本就是这样严丝合缝地连在一起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我们只要抱着行善之心去消费,就是善行。我们每天都要消费,所以日行一善,比日行万步容易得多。

如果不能盈利不能谋生,别人凭啥伺候你呀?所以别人该赚的,就让他赚。

如果别人也能这么想,那么我该赚的,也赚到了,这不是很好吗?

别人不这样想,我可以选择,让不让他占便宜,这是随喜功德。有时候明知道被占便宜,占了便宜他还不一定领情,那好,就当是积阴德。

消费比施舍要好,因为消费行为当中,对方不是不劳而获,不需要放弃尊严对你感恩戴德,心安理得、踏实舒坦。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德行,并不在乎德行,才有德行,很在乎德行,反而没有了德行。这话和金刚经一样绕,但是很实在。例如有些人默默地做好事,从不张扬,我们都知道他才是真的在行善,有些企业,捐个10万,却花20万来炒作这个事情,我们很难认可这是德行。

消费正好就是这样,我们消费是为了自己,但是却无意中带给别人益处,这就是上德。只要我们变换一下态度,不要纠结于所谓的“精明”,这真的只是举手之劳。就像昨晚,多花了几十块,可我确实得到了一套不错的碟,是有价值的,如果这点钱,能够让店家觉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可以比较舒心地打烊收工,那这钱就花的太值了。

花钱买开心有多难?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有时候花几万带老人出国去旅游,老人还未必给个好脸色。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行善得放大招,像明星一样,动辄百万千万,一下子就要改变别人的命运,那个想法不适合大多数人。行善讲的是心,只要有善念,有多大力出多大力,没钱还可以捧个人场不是?

有的人自己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资助贫困山区什么的,这种行为境界很高,我理解不了,也高攀不上。我个人不主张把爱自己和爱别人对立起来,为了别人好,一定要折磨自己。在爱自己和爱别人之前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应该真真是极好的了,消费就是这样一个平衡点。

消费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我在消费,就说明我不亏待自己,这个时候,再给别人一些助益,何乐而不为?还需要去哪里找平衡点,这不就是吗?

最简单有效的行善

消费不是浪费,从前的中国因为物质匮乏和长期贫困,造成了一个错觉,那就是越节俭越光荣。这个观念和千年以来形成的防范心理相结合,使我们在消费时过于关注讨价还价,过于关注不吃亏,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

几年前去尼泊尔旅游,我一开始按照国内的套路去讲价购物,结果发现根本不好使。后来一个老板改变了我,他用风味独特的蹩脚英文和我们沟通,笑容可掬,和我们讲产品的相关知识,我们不买也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情绪,他觉得和客人交流是很愉快的事情,买不买都很正常。最有趣的是,我们砍价时,他看看计算器上按出的数字,就惨叫一声,抬起头翻个白眼,用手比划一个抹脖子的动作,逗得我们开怀大笑。最后我们在他那里买了不少东西,有的能砍下价来,有的不能。不过那次购物让我体会到购物本身可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这种体会,说实在的,在国内很稀罕。

他的东西贵吗?我不知道,因为我不在乎。可能那幅600美元的唐卡画他赚了我300,但是,我出300美元,麻烦你做个抹脖子的动作把我逗笑,你行吗?郭德纲都不一定做得到。

小小的一个消费行为,背后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对于那种只关心自己是否吃亏的人,我只能啊啊。

消费是一种商业行为,商业的最高追求,就是共赢,不是你赔我赚或者我赢你输,而是大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当我们能够追求共赢,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善心就在其中了。

包含了善心的行为,就是善行,做了善行,不是行善是什么?

我们的世界不是天堂,有坏人,也充满邪恶的诱惑。有的人,一接触就知道他看中的是你的钱包,他就是想占你便宜,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拒绝。他要透支自己的福报,损自己的阴德,那就拉倒。行善也叫讲智慧。

消费行为背后,人格是平等的,我们花钱买商品、买服务,人家卖苦力、卖技术、买本事。这背后,没有优越和歧视,没有施舍和欺诈。行善的最高境界,是不求回报,不添负担,人家拿了我的钱,也付出了相应的回报,两不相欠,这多好啊。但是有的人,却就爱买个优越感,买个高高在上,这是病,得治。

最简单有效的行善

中国改革开放那么多年,取得很大成就,也有些糟糕的思想和风气盛行。其中之一,就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顾客是上帝!”这种话,害人不浅!中国曾经一度唯利是图到了极点,拜金拜物到了极点。这句口号的意思,就是只要给钱你想怎么样都行。结果呢,确实很多人以为只要老子给钱,就应该得到满足。这就变味了,等价交换变成了出卖尊严,害人害己。于是网络上出现了“钱是你的,资源是大家的!”那个著名段子。是的,是时候把钱看清楚了,是时候学习花钱做好事了。想花钱买优越感的人,一不能看病,二不能上学。因为这两件事情,都不是花钱能办到的。哪个医生敢说只要你肯花钱,我保你长生不老?哪个老师敢说,只要你肯花钱,我包你家孩子进常春藤?

有境界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都知道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人格是平等的,我出钱,不代表我能不尊重对方,我尊重对方是应该的,因为对方的尊严本来就是对方的,不是我给的。希望国人能够区分“服务”和“伺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按理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没有“伺候”这种事情了,传统思想是有糟粕的,要会觉察。

我们都想精明,想会花钱,那么不妨想想,怎样把钱花得让大家都开心?还有比这更加精明的吗?

说回消费,现代社会诱惑很多,我们不懂得辨别,会真的去浪费,然后还以消费就是行善为借口。这个锅我是不背的。

那怎么区分呢?

最简单有效的行善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依壁鸠鲁仅仅通过“吃饭穿衣”四个字,就把这个事情讲清楚了。他说,人的合理需求分为两种:自然的和必须的,其他都是多余的。吃饭是自然的,不吃就死,所以吃饭是合理的。穿衣不是自然的,但是这是基本的伦理要求,是必须的。背离这两点的,都是多余的。他大概是断舍离的祖宗吧,两千多年前,就把指路明灯给我们立好了。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消费和浪费的区别。

人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例如生病时吃药就是自然的,教育和穿衣一样,是必须的。所以推而广之,你认为某种需求是自然的或者是必须的,那你就是在消费,反之就是在浪费。

总之呢,我们要想行善,大可不必去放生或者去扶老太太过马路,消费就是了。举手之劳,日积月累,怀着善意去营造小小的美好,去给自己和别人一点小确幸,就很不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