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下民宿」何時轉正?既有舒適體驗 也有消防治安衛生隱患

站在陽臺可以看到圓通山全景,樓下就是桃源農貿市場,可以體驗真正的老昆明市井生活……”在民宿預訂平臺上,開在昆明小區裡的民宿特別受歡迎,價格從100多元到2000多元不等。然而,這種“在線短租”零散提供的租房服務,不但投訴纏身,還面臨著“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

灰色地帶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積極發展綠色飯店、主題飯店、客棧民宿、短租公寓、長租公寓、有機餐飲、快餐團餐、特色餐飲、農家樂等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細分業態。這被視作是從國家層面為短租公寓和長租公寓的合法性“正名”。不過,《意見》只給出了大方向,至今還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政策法規做出明確界定。有短租平臺負責人表示,短租的合法性發展實際上還處於一個灰色地帶。

存在隱患

法律人士指出,從運營模式上來講,短租實際上是一種經營行為,更接近賓(旅)館,而參照賓館標準,普通住宅既沒有登記註冊合法工商手續,也沒有通過消防和衛生部門的檢查,住宿旅客實名制登記要求也無從落實,在消防、治安、衛生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隱患和漏洞。

難以監管

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在居民小區出現的短租房,沒有掛牌子、沒有明顯的經營標誌,監管部門也不能直接到居民家裡去,收集材料困難。而且目前尚無法律法規來明確界定這一行為,如果非要套用現有的法規來執行,就是以無證經營來查處,但由於這些短租房都是網上預訂和支付,取證存在困難。物管人員也表示,對於網絡短租的行為,尚沒有明確的管理辦法,物管也沒有權力去禁止。

風格受歡迎 安全成隱患

手機下單,出門旅遊不住酒店公寓,而是住進陌生人的家,時下已經成為很多遊客的新選擇。昆明的民宿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兩年也悄然流行起來。

喜歡旅遊的邱女士是第3次來昆明旅遊了,這一次,她仍預訂了自己喜歡的一家民宿。她說,這已經成為她的出行習慣,住酒店是單房,一家人很不方便;而民宿有客廳有廚房,一般很溫馨,很有家的感覺。所以她現在出遊大部分是選擇民宿。

此外,邱女士告訴記者,民宿的價格相對便宜也是重要原因,相同地段的酒店,價格可能要比民宿貴一倍。

前段時間,市民小雪幫同學在金馬坊附近預訂了一家民宿。但她留意到,和酒店不同,開設在私人住宅內的民宿並沒有安裝相關的消防和火災預警設備,也沒有消防應急疏散指引。

預定時,小雪只填寫了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碼等信息,支付房費、押金後,就成功預定到房。直到入住時,她和同學都沒有見到房東,雙方只是通過電話聯繫。因為房子是智能鎖,房東在電話中告知他們開門密碼就入住了。

“如果上一個房客記住了密碼,在我們離開房間後偷偷進來拿了東西或者發生其他一些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怎麼辦?”小雪回想起來,有點後怕。

家住金廣路某小區的王先生髮現,去年以來,鄰居家不斷有陌生人進進出出,一打聽,才知道鄰居將房屋轉賣,新主人便將這裡改造為民宿。

“人來人往,太不安全了!”王先生說,噪音問題還是其次,住戶頻繁更換帶來的治安隱患比“群租”更大,群租好歹還人員相對固定。有幾次,王先生忍不住多問了幾句,人家還和他吵了起來,沒辦法,王先生只好進出時關緊門窗。

出租不辦證 責任不明確

很多民宿房東都是通過短租平臺發佈信息、並在平臺上完成交易。這些平臺是如何進行管理的呢?

記者下載了某短租官方工作平臺,註冊成功後,填寫具體位置、房屋照片、詳情、特色、配套設施、姓名、身份證號及手持證件正反面照片各一張後,便成功發佈了信息,並不需要提供房產證明。

隨後,一位自稱是某網站昆明地區王姓負責人聯繫了記者,他告訴記者,發佈信息是免費的,不用提供房產證明,只需提供身份證、營業執照、護照、芝麻信用認證其中的任何一種就可以了。每一筆交易,平臺抽取12%的佣金。

記者表示,租客入住前,一一核對身份信息很麻煩。王經理表示,其實平臺後方已經對住戶身份號碼和姓名進行了匹配,而且入住民宿的住戶一般素質都比較高,所以還是可以放心的。如果還不放心,建議核對一下身份信息。

記者提出,即使查看了身份證,但仍難以保障安全,比如住客提供的是偽造的身份證怎麼辦?王經理表示,只要是房屋出租,都具有一定風險,需要房東自行評估判斷。

那需不需要辦理工商證件和營業執照,併到公安機關進行備案?王經理表示,這些都不需要,只要不出問題,就不會有人來管。當記者問及,如果租客操作不當引發火災、煤氣洩漏等,責任由誰承擔?王經理表示,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到底有多少 數據難統計

藏在小區裡的民宿,昆明到底有多少?小豬網西南大區負責人劉渝表示,僅就他們而言,2015年12月他們在昆明設立分站時,符合要求的房源不到20個,而現在,他們有800多個房源。

而某網站昆明地區的王經理也表示,現在,他們在昆明有600多個民宿房源,一般地段好的小區2房、3房戶型最受歡迎。

昆明城裡到底有多少民宿,這個問題之所以說不清,一方面是因為數量多,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們處於“地下”狀態,沒有一個部門能提供準確數據。

大觀派出所張警官表示,這些藏在小區裡的民宿,介於酒店、旅館和長租房之間,它達不到旅館業的行業標準,難以要求其按照相關規定採集住宿人員的身份信息。根據《雲南省商品房屋租賃管理實施細則》,房屋出租人應當在房屋租賃合同訂立之日起30日內辦理房屋租賃登記備案手續,但這些民宿客人大多就是住兩三天,很少有超過30天的,所以居住到民宿的客人身份信息根本無法掌握,這讓民宿極易成為社會治安盲點和違法犯罪多發地。另外,這些民宿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因為它沒有掛牌子、沒有明顯的經營標誌,監管部門也不能直接到居民家裡去,收集材料困難。

昆明嘉悅物業公司一位田姓經理表示,他們管理的小區就有不少這樣的民宿,小區進出都需要門禁卡,外來人員需要登記,但業主將門禁卡交給入住民宿的客人,或直接帶著客人進入,物管很難察覺。而且他們沒有執法權,只能管到小區的公共區域,業主房屋內的事情他們管不到。

田經理坦言,曾經有住宿客人破壞了公共區域的物品,但客人住了一兩天就走了,物業公司根本找不到人,找到房東,房東也不負責。另外,由於噪音擾民、人員進出頻繁等,客人和小區居民之間產生矛盾的事也時有發生。

如何規範它 專家提意見

近年來一直在研究民宿的昆明學院教授、《旅遊研究》主編竇志萍認為,民宿是新生事物,在國外已經非常盛行,最早的發源地是在日本、英國等地。業主把閒置的房屋進行改造後,自己也住在裡面,然後招待客人,其性質是屬於家庭式的招待。但它也要在有關部門進行備案登記,有的還有行業協會進行指導管理,經營者還要經過一定的培訓。而目前我們所謂的一些小區民宿,嚴格說來不是民宿,也不能把它和日租房、“居改非”、旅館、主題酒店等概念劃上等號。其實,民宿是什麼風格、主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對民宿缺乏明確認定、缺乏准入門檻和監管手段,這導致很多披著“民宿外衣”的經營者也混入其中,良莠不齊、隱患滋生。

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黨委書記田衛民教授表示,把閒置的房屋共享出去,大大節省了社會閒置財富,使資源的配置更加科學合理,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經濟行為。他認為,當前真正亟待健全的是信用評價體系。在國外,出租人可以在互聯網平臺通過財產、人身安全保障方案及身份識別等手段,決定是否租住給對方,交易雙方也可以根據累計評價和信用評級來進行雙向選擇,所以安全係數大大提高。

雲南凌雲律師事務所律師孫文傑表示,其實,這些民宿的性質更接近於短租房,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只要雙方意思表達真實,達成合意,不違反法律法規,就為有效合同。所以,即使雙方沒有簽訂紙質合同,在平臺上完成預定、支付,線下交易的行為也屬於租房行為。目前,法律並沒限定房屋所有權人對房屋的具體用途,出租房子不用辦理營業執照、特種行業許可證、稅務登記證、消防安全合格鑑定書、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等相關證件。

孫文傑說,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遊離於規範管理之外的民宿,其安全、消防、治安問題和普通的租房、酒店相比,隱患大大增多,存在監管盲區。建議相關部門儘快出臺法律法規明確界定這一行為,包括民宿可以開在哪、應該怎麼開等一系列問題,將其納入監管範圍之內。

法制辦關注 將考慮立法

據瞭解,今年3月,對行業標準呼籲已久的民宿行業迎來統一規範,國家旅遊局正式出臺《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這是民宿行業的第一個國家級標準。記者注意到,該文件對民宿的基本標準進行了定義,就民宿的場所設施、安全管理、經營管理等方面列出具體條件,但沒有明確監管部門和職權責任。

此前,我市滇池旅遊度假區出臺了《昆明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民宿客棧管理辦法》大力支持民宿客棧的發展。對民宿客棧審批、環保、監督管理、規範經營等均做了細緻規定。但開在小區裡的民宿似乎沒有列為管理對象。

那麼,我市今後會不會出臺民宿地方性法規,讓這一新興行業得到規範管理和健康發展?市法制辦副主任汪敏表示,民宿是一個新生事物,目前國家並沒有針對其規範管理的專門法律,《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只是一個推薦性標準,不具有強制要求。多地都在探索和研究民宿管理,下一步我們考慮把民宿管理列入課題項目中,加快民宿立法的進程。

首席記者李思嫻報道

建議

雲南民宿發展要品牌化連鎖化

近日,中國旅遊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發布了2017年民宿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其中指出,我國民宿產業發展方式正在轉變,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成為新的發展關鍵詞。

目前,雲南民宿與旅遊緊密結合,主要聚集在雲南麗江、大理、瀘沽湖、香格里拉、騰衝、西雙版納、昆明、撫仙湖、普者黑、普洱等地,有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區域特色。

“初步估計,整個雲南市場的民宿酒店(客棧、農家樂、精品酒店、城市公寓、特色體驗住宿)不會少於6萬~8萬家,滇西北接近飽和,其他各地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旅遊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常務理事許文標介紹。

“但全省的民宿在質量上都有待提高。”許文標認為,現在雲南民宿並沒有出名的大品牌,主要是個體從業者參與多,在規模和質量上受限,隨著科技的進步,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品牌化、連鎖化成為雲南民宿發展的必然趨勢。“品牌化除了改變個體單店的劣勢,還能提高行業形象,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旅遊。雲南旅遊資源豐富,加上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所以我建議參考江浙一帶,培養具有‘雲南特色’的民宿連鎖化品牌,讓更多遊客體驗。”

昆明途塗客棧的創始人塗暇也認為雲南民宿需要品牌化發展。“民宿客棧品牌化,可以提升客棧的知名度,讓旅客更加信賴,有利於雲南民宿客棧的規模化。”塗暇說。

中國旅遊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發布的2017年民宿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過去,單品爆款、網紅民宿由於具有故事性和話題性,曾引發廣泛關注,但伴隨著政策演變、資本湧入和巨頭的進場,民宿逐漸告別網絡熱點元素,越來越向品牌化方向發展。

記者王紹芬報道

昆明“地下民宿”何時轉正?既有舒適體驗 也有消防治安衛生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