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在江都(揚州江都)

歷時十多年,波及十八省,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曾在江都大地上留下一頁。

咸豐三年(1853)二月十三日,太平軍佔領南京後不久,即派兵渡江北進,兵鋒甚銳。二月十四日,太平軍至江都,釋放了一批為清縣衙無端羈押的民眾,有個叫王太平的人引導太平軍至馬橋一帶,二月十五日到達丁溝。三月初四至初八,太平軍又到灣頭、仙女廟、馬橋一帶,沿途打擊了敢於抵抗的清地方武裝,同時籌集錢糧,“米載數十艘”。太平軍在境內“嚴禁姦淫,不準吸鴉片水旱菸”。後繼續由運河北進高郵,清廷極為震恐,慌忙調集兵力,組建江北大營。四月上旬,清刑部左侍郎、幫辦江北大營軍務大臣雷以針為籌措軍餉,鎮壓太平軍,採納幕僚錢江的建議,在仙女廟設厘金所徵收米市厘金,以助軍餉(以後各省相繼仿行,名目繁多)。並練勇多名,與太平軍對壘於“萬福橋之東路”。太平軍屢窺通、泰、如皋,視江都為其必經之路,在今江都七里的朱家套以東、韓家塘以南一帶,曾駐紮屯營一二年。該地一位姓朱的農民在太平軍裡當兵,並與某王爺過從甚密。到民國年間,人們還見過他家裡的太平軍服裝及王爺的冠服、玉帶、大刀等物。宜陵附近的劉家營、趙家營以及韓家塘的“東馬廠”、“西馬廠”,據傳即為昔日太平軍的營地和馬廄,在這一帶農民家裡曾發現太平天國的錢幣“太平通寶”。邵伯一帶的皮草作坊亦為北伐的太平軍加工過隨身佩備的裝水袋。太平軍買賣公平,講求信譽,在當地百姓心中留有良好印象。太平軍曾途經雙溝鄉的星蕩村、趙家莊,後清軍竟對此地無辜百姓恣意騷擾。當太平軍將領再次率眾過境,聞知這一情況後,立即派發菜籽,安撫百姓。雙溝、丁溝等地村民後來就將開遍菜花之處稱為“黃花嶺”,以示對太平軍的懷念。

太平軍在江都(揚州江都)

其時,太平軍與清江北大營爭奪的主戰場雖說在揚州一帶,但在邵伯等地與清軍亦有爭戰。咸豐八年(1858)十月,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率軍佔領揚州,清軍都統德興阿乘舟狼狽逃進邵伯湖。懾於太平軍多次重創江北大營的強大聲威,清地方官員在仙女廟等鄉鎮紛紛辦團練,作為對抗太平軍的後備兵員。邵伯鎮位於京杭大運河的中段,連接南北交通,是兵家必爭之地。太平軍於咸豐八年九月曾由北路進攻邵伯,十年(1860)四月又由僧道橋偷渡,突襲邵伯。面對太平軍的攻勢,清軍及江都縣衙窮於應付,忙得團團轉。提督李若珠令副將王萬清以水師入邵伯湖堵截,縣丞馬海曙帶兵勇五百及仙女廟團練以濟清軍。清督辦江北團練大臣宴端書於咸豐十年六月特設局於邵伯鎮,廣徵兵員,加強防衛,並以練勇扼守仙女廟,以進一步固守裡下河門戶。

太平軍在江都(揚州江都)

同治元年(1862),太平軍於邵伯湖西厲兵秣馬,重振旗鼓,待機殲敵。德興阿派王萬清帶隊越河進犯,又令總兵黃開榜扼守高郵。其時,北方捻軍由淮安西進,有長驅南下之勢。晏端書感“南北交警”,慌忙由鹽阜趕回邵伯,督鄉兵二萬餘,密佈河東岸,巡邏防護,歷三晝夜,不敢有半點疏虞。清政府始終視江都的太平軍為心腹之患,深恐南北呼應再成燎原之勢。同治六年(1867)三月,曾國藩令提督黃翼升以水師二營駐江都三江營,以加強對太平軍在江都餘部的鉗制力量。十二月二十四日,捻軍首領遵王賴文光率眾由運河西堤向南,經江都雙溝鄉,駐紮於馬家橋一帶。二十八日至仙女廟,途經鎮西一花粉店時,店內一老一少見到賴文光面皮白皙,頷下有須,穿白袍,騎白馬,佩長劍,英姿勃勃。儘管捻軍長途跋涉,飢餓疲乏,其首領亦不許部下進店妄取民物。事後老人回憶說:“賴文光不殺老百姓”,“他的部下向老百姓要飯吃,是用金錢與衣服換取的。”捻軍深入江都,清軍如臨大敵。在鈔關,汛外委孔昭熊首先前來鎮壓,結果戰敗身死。清廷後又調兵遣將,圍追堵截。邵伯鎮防軍候補道關毓蘭、提督張元龍、總兵陳東友分路向捻軍猛撲,必欲除之而後已。捻軍終因寡不敵眾,陷入清軍重重包圍之中。賴文光率眾撤至瓦窯鋪,後被俘,英勇就義。在江都大地上的太平天國運動至此降下了歷史的帷幕。(江玉春)

太平軍在江都(揚州江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