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名利場》口碑兩極,源自如何看待原著的現代化解讀

英劇每年都會推出一些經典名作的影視改編作品,幾乎每年都會有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新影視版本,不定期客串的則有莎士比亞、列夫·托爾斯泰、狄更斯等等,今年是薩克雷的《名利場》。

英剧《名利场》口碑两极,源自如何看待原著的现代化解读

1932年版《名利場》,瑪娜·洛伊(右)飾演貝姬·夏普

此次ITV電視臺的翻拍作品是這部19世紀文學作品第四次影視改編。前三次分別是1932年的美國電影版本、1998年的英國電視劇版本和2004年的美國電影版本。1930年代的時候貝姬·夏普是個純粹的狐狸精。

英剧《名利场》口碑两极,源自如何看待原著的现代化解读

1998年版《名利場》,娜塔莎·裡特(左)飾演貝姬·夏普

到了1990年代,影視劇改編開始同情這個角色,1998年的英劇版本讓本來一無所有窮困潦倒的貝姬重新獲得了友情、新的寄託和財產。

英剧《名利场》口碑两极,源自如何看待原著的现代化解读

2004年版《名利場》,瑞希·威澤斯彭飾演貝姬·夏普

2004年不僅安排了物質和精神世界上的美好結局,還安排了美式的和諧價值觀,瑞希·威澤斯彭演了大半天浪漫悲劇結尾突然頓悟了所求不過是愛。

薩克雷創造貝姬這麼個不斷依靠男性攀登上流社會的“壞女人”就是為了揭露、批判和諷刺,到了世紀之交,影視劇創作者卻只要愛。不知道今年這個在海報裡讓女主角貝姬把地球踩在腳下的版本會以什麼方式結局。

英剧《名利场》口碑两极,源自如何看待原著的现代化解读

2018版《名利場》海報

近些年來英國時代劇創作的共通性在於融入了現代視角,《名利場》也不例外。ITV版本的《名利場》大量使用了《理查三世》式的鏡頭語言,安排女主角朝鏡頭使眼色。雖說沒有臺詞,但眼色足以說明女主角的心事。因為莎士比亞最先開啟這種方法,所以這種和觀眾達成同盟的方式並不“當代”,但卻是“當代”影視劇中常見的。

反英雄角色在歐美電視劇市場異軍突起,甚至一度成為優質歐美電視劇的特徵之一,《紙牌屋》這種樹個“反派”當主角的電視劇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讓弗朗西斯·安德伍德和觀眾結盟,劇中所有其他角色都有可能成為他的敵人,但觀眾卻始終站在他的一邊,因為重置了觀眾心中“正義”的準則。新版《名利場》顯然也想和觀眾結盟。

比起殺人犯奸的弗朗西斯·安德伍德,不甘於受困於階級身份想過上上流社會生活的貝姬·夏普在今天的觀眾看來算不上什麼惡人,ITV版本把她塑造成一個超越時代的女性先鋒,可能對於現代觀眾而言,貝姬是天然的盟友,再加上這種鏡頭語言的互動,結盟是很容易的。但與觀眾結盟真的會引導觀眾認同電視劇最後給出的結局嗎?不一定。

英剧《名利场》口碑两极,源自如何看待原著的现代化解读

奧莉維亞·庫克飾貝姬·夏普

薩克雷《名利場》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酒鬼和法國歌劇演員的女兒貝姬·夏普(奧莉維亞·庫克飾)成為孤兒之後被平克頓女子學院的校長收留,在學校裡做助教。貝姬腦筋靈活,多才多藝,知識豐富,洞悉人際並曲意逢迎以求賞識,她不甘心週轉於富人家庭做家庭教師,不甘於貧窮而平凡的生活,一心想釣金龜婿。當然,內心深處她也渴望愛情。

貝姬在學校時的好朋友阿米莉亞·塞德利(克勞迪婭·傑西飾)是一個心軟的善良女孩,同情貝姬的遭遇,將貝姬引薦給自己的家庭,後續因無法迅速覓得良伴而不得不到鄉下去做克勞利男爵的家庭教師,在那裡貝姬遇到了克勞利男爵的次子羅登,二人私定終身惹惱克勞利一家,但還是成功過上了奢華的生活。與此同時,原本生活優渥的阿米莉亞處境一落千丈,青梅竹馬的愛人喬治悔婚,她因為忠貞而無法接受愛慕她的多賓上尉。時移事異,貝姬再度窮困潦倒、無依無靠,她為阿米莉亞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揭發喬治移情別戀,促成阿米莉亞接受自己的幸福……

英剧《名利场》口碑两极,源自如何看待原著的现代化解读

19世紀的小說想要諷刺的是上流社會的偏見、愚蠢,以及爭做上流人者的狡詐,本意上還是強調階級穩定性的,放到今天觀念就顯得落伍。但今人的觀點重新審視文學人物,多少會有失偏頗。無處不在的“三觀警察”其實就是僅從自身出發不顧及特定文本出現時代背景和語境的結果。2018版的《名利場》貝姬暗搓搓地嘲諷其他所有角色愚蠢,只有阿米莉亞家的黑人僕役看穿了她,然而黑人僕役無法擺脫種族問題導致的困境,貝姬無法擺脫階級的困境,她還會起起落落落落,純良的富家小姐最後還會傻乎乎地享福,這種故事什麼時代都有,何必要看19世紀的《名利場》呢?

ITV拍過《唐頓莊園》,對如何拿捏時代劇心中有數,分明知道觀眾並不在乎服裝是否還原,只想看互相算計的婚戀故事,倫敦都是後期特效合成的結果,服裝也是符合觀眾預設就行,道具不甚講究,全靠人物撐著。奧莉維亞·庫克做過斯皮爾伯格電影《頭號玩家》的女主角,一臉精明相,演個“貝姬·夏普”綽綽有餘,輕鬆自如。她也是這部現代感過分強烈的時代劇中變味因素的一分子。

電視劇播出之後,英國媒體口碑兩極分化,從原著出發者討厭它,從當代視角出發者欣賞它,哪種主觀性佔主導,決定了作為觀眾的你如何看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