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第9篇:地殼運動理論之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

一.時間地理系列

二.運動地理

地殼運動理論


二十世紀之前,地質學是建立在陸地固定不動的基礎上的,通過對地質和化石的研究,人們提出了地殼運動的理論,大概分為三個階段,這裡介紹前兩個階段: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

1.大陸漂移

世界地理第9篇:地殼運動理論之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

大陸漂移


1912年,德國天文學和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主要根據南美洲巴西處凸起和非洲幾內亞灣吻合,兩邊大陸化石的親緣性和岩石成分的相似性等現象,提出整個地球的大陸以前是一個整體,但是在天體吸引力和地球自轉離心力作用下,裂開了,相互橫向運動,並且向著赤道方向聚集。

理論是針對這些現象提出的,但是由於魏格拉本身不是地質學家,觀念又是革命性的,基本推翻了幾十年建立的地質學,所以一經提出就遭受大量反對。

尤其是魏格拉提出的大陸漂移是地殼中的密度較小的硅鋁層在密度較大的硅鎂層之上移動,而移動的動力主要是地球自轉離心力,經過計算,離心力太小,不足以讓大陸漂移,而且這個理論也解釋不了山脈產生等現象,遭到幾十年的雪藏。

但是由於這個理論的確解釋了一些地質現象,而且具有革命性,有人將它比做哥白尼日心說,所以受到很多地質學家的關注。

也就是說,大陸漂移的學說打破了地球固定的傳統學說,解釋了一些地理現象,但是沒能提出合理的飄逸動力來源。

2.海底擴張


五十年代,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大西洋海底地殼的年齡,發現都不超過2億年,而且越是靠近大洋中脊(海底山脈),年齡越青,越遠越老,而且在中脊地殼年齡兩邊呈現對稱分佈,大西洋兩邊的美洲和非洲距離大洋中脊也差不多遠。

1960,美國地質學家赫斯針對這個現象,提出海丘或者海嶺或者中脊(海地山脈的意思)是海底地殼的誕生處,繼而提出海底擴張理論。

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底海丘(海底丘陵)是大洋海底地幔中熔融物質的出口,地幔中熔融物質通過海丘出來,冷卻,推動海底的地殼板塊平移,而地球就這麼大,所以在板塊遠端,舊的板塊會遇到密度較低板塊的時候,會陷入其他板塊下面,重新進入地幔,這樣形成地幔循環。

海底板塊的移動速度大概是每年4cm,所以整個大西洋的寬度大概需要兩億年,所以大洋海底地殼年齡小於2億年的現象得以解釋。

海底擴張理論是海底地殼的新陳代謝理論,核心點為地殼運動找到了新的動力源:地幔對流,也就是高溫的地幔物質融化膨脹上升產生的動力,而且地殼是在地幔層移動,而不是在硅鎂層移動,降低飄逸阻力。


世界地理第9篇:地殼運動理論之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

海底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