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歐洲地下很難挖出文物?

为什么欧洲地下很难挖出文物?

1

本期封面可能會使人感到輕度不適,切勿放大仔細查看。不過,你是不是又多看了一眼?不好意思,雖然可能會讓你難受,但我還是要堅持用這張照片作為今天的封面,因為它跟本文的主題很契合。

有人曾經研究,為什麼在中國許多地方,無論城鎮還是田野,挖幾鏟子就能挖出精美的地下文物,而在歐洲,特別是那些發達的國家,這樣的事情卻極少發生?

原因很多很複雜,有歷史的,有文化的,有習俗方面的等等,但有一種說法很另類,有人說那是因為持續了一百多年的工業革命,在歐洲的土地上,留下一個新的地層:工業垃圾

在歐洲的很多地方,挖出來的不是文物,而是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方式遺棄掉的各種垃圾,歷史上越是發達的地方,這個人造地層的覆蓋範圍就會越廣,堆積厚度就會越深,毒害烈度就會越大。

2

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生產效率和規模急速提升,製造過程產生的工業垃圾遠遠超出自然降解的速度,在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前,解決的方案極其簡陋:能燒就燒,想倒就倒。結果就是很多地方的地下,填埋著一層層厚厚的工業垃圾。

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起步很晚,更加慶幸的是,我們與世界各國一樣,已經開始認識到垃圾地層的危害,在我們的土地還沒有被填滿之前,已經開始採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治理。

後來,包括這些工業垃圾在類的許多廢棄物有了一個更加嚴謹的名稱:固體廢物。1995年10月,我國頒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後歷經三次修訂,對固體廢物的管治力度、管理體系日益健全。

依據這個法律以及其他更加嚴格細緻的法律規範,固體廢物再也無法“想燒就燒,想倒就倒”。

3

有些人並不知道甚至根本不相信:倒垃圾也會倒出一個犯罪活動來。今天上午9點,有3個企業,8個被告人,先後站在高郵法院第一法庭的被告席上,簡而言之,他們站在這裡原因就是“

倒垃圾”。

李總歲數不小,文化不高,卻擁有一家化工廠,最近幾年,他開始感到環保執法力度變得越來越嚴厲。但幾十年的人生閱歷讓他不以為然。

2017年5月,當地環保執法人員到公司檢查,並告知公司廢水處理汙泥已被認定為危險廢物。所謂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鑑別標準和鑑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

因為其更大的毒性和危害程度,法律對危險廢物的容器和包裝物以及收集、貯存、運輸、處置危險廢物的設施、場所等各個環節有著更加苛刻的規範要求。

只有小學文化的李總不太明白危險廢物是個什麼東西,他認為公司的這種汙泥只是在酸性廢水中加石灰中和後的廢渣,過去被視為一般固體廢物,肯定沒有毒。

4

去年5月的那次檢查,環保局要求公司按照危險廢物的處置要求進行整改。雖然不樂意,李總還是設置了危險廢物的標識,還弄了張塑料膜將堆在廠裡的汙泥廢渣蓋了起來。

去年5月底,鄰村的熟人找到李總,想要一些石灰廢渣打地基,還問他這東西有沒有毒。李總以為“人家還拿了餵魚肯定沒有毒”,於是就爽快答應了。他找了輛拖拉機,拖了二十車左右送過去,加起來大概有12噸。

2017年6月,環保局在檢查中發現部分廢渣缺失,這些在廠區不見了的廢渣,被某民在自家門口,築成一條長7米、寬4米、深2米的地基。執法人員要求李總將這些認定成危險廢物的廢渣運回公司按要求處置。

2017年11月,這批廢渣被運回公司。李總認為,只要運回來,就沒有什麼大問題了,他將這些廢渣與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填到了公司內的坑塘裡。

5

2017年8月,執法人員再次檢查,發現坑塘沒有采取防滲防漏措施,原處堆放的廢渣已經大部分缺失。

面對執法人員一次比一次嚴厲的整改要求,李總開始感到事態嚴重。他將這些危險廢物被暫時貯存至具有防滲漏措施的汙水收集池內,並採取防雨防塵措施。

這批混有危險廢物的廢渣達到35噸,經認定仍屬於危險廢物。

執法機關認為李總和他的公司已經涉嫌汙染環境犯罪。今年6月,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公訴,追究公司和李總的刑事責任。

該案審理結果,我們將繼續關注並及時公佈。

素材報送|環境資源審判合議庭

推薦圖文(點擊閱讀)

为什么欧洲地下很难挖出文物?
为什么欧洲地下很难挖出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