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湖北

湖北省位於洞庭湖以北,由此得名。處於中國東南部的中心地帶,北臨河南省,東接安徽省,東南和南部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臨陝西省。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孟浩然

湖北是個多民族的省份,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與中原文化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與深沉內斂的中原文化不同的是,楚文化是張揚和絢爛的,充滿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湖北燦爛的文化史上,湧現出了愛國詩人屈原,漢朝名相諸葛亮,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等傑出人物。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地處湖北省中南部,長江中游,是由長江與漢江沖積而成的平原,故而得名。它與洞庭湖平原一起合稱兩湖平原。江漢平原西起枝江,東到武漢,北自鍾祥,南連洞庭湖平原,面積3萬餘平方千米。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它地勢低平,平原內湖泊星羅棋佈,水網縱橫交織。平原內的湖泊一般底平水淺,能夠調蓄江河水量,減輕平原旱澇災害。江漢平原的湖區是中國的著名水產區,盛產各種魚類、蝦、蟹、貝類和水禽等。同時,江漢平原也是中國的高產優質棉區和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其水田集中分佈於河間凹地和平原邊緣,糧食產量較高。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洪湖

洪湖位於湖北南部,是湖北省內最大的湖泊,流域面積5981平方千米,屬於窪地湖。它地理環境優越,全境屬古云夢澤東部的長江沖積平原,地勢廣闊平坦。境內河渠縱橫交織,湖泊甚多。洪湖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溼潤,無霜期長,是發展以水產為主農業生產的理想之地。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洪湖一度成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等一批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以百里洪湖為舞臺,建立了感憾全國、流韻萬代的功勳。著名的歌劇《洪湖赤衛隊》就是這一時期洪湖地區革命鬥爭的縮影。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以其險峻的地形、綺麗的風光、磅礴的氣勢和眾多的古蹟稱著於世。其中以“雄”著稱的瞿塘峽長約8千米,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峽,峽口處江面寬不到百米,兩岸峭壁如同刀劈,山岩上有“夔門天下雄”。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巫峽西起巫山縣的大寧河口,東到湖北省的官渡口,全長約40千米,峽中兩岸青山連綿,江流曲折,宛如一條天然畫廊,兩岸為巫山十二峰,在江上只能看到九峰,在最東的集仙峰絕壁上,刻有“重崖疊嶂巫峰”,傳為諸葛亮所書,故稱孔明碑。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西陵峽西起秭歸縣香溪口,東止宜昌市南津關,全長約76千米,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險峻聞名於世。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壩址就選在西陵峽的三鬥坪上。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預計2009年全部建成。三峽工程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供水灌溉等多種作用,將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武當山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嶽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昇。這裡也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武當山有眾多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景,氣勢雄峻,風光奇美,現存古建築基本上保持著明初的建築格局,規模宏偉。令武當山名揚天下的一位重要人物便是一代武學宗師張三丰,他創立的武當派與嵩山少林派齊名。武當武術與道教淵源極深,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神農架

神農架位於湖北省西部,面積3250平方千米。是中國東部最大的原始森林,也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區域。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相傳神農氏(炎帝)曾在這裡嚐遍百草,為民除病,由於山高路險,他不得不搭架攀山採藥,因而人們稱這裡為神農架。神農架地處中國東西、南北植被過渡地帶,植物種類非常複雜,現存有1000餘樹種,其中包括距今1千萬年~8千萬年以前第三紀的珍貴孑遺樹種。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此外還有眾多的珍稀動物,被譽為“華中林海”和“天然動植物園”。現在神農架西南部的大小神農頂上已經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武漢市

武漢市位於湖北東部,由武昌、漢口與漢陽三地組成,俗稱武漢三鎮,是湖北省省會,面積8406平方千米。由於地處長江沿岸,氣候炎熱,武漢素有“火爐”之稱。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作為華中地區的重鎮,武漢是長江沿岸的重要港口,中國第二大河港,華中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武漢工業門類齊全,科技力量雄厚,商貿發達,是中國東南部地區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時,武漢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市內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最出名的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武漢還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武昌起義、“八七”會議、“二七”工人大罷工等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都發生在武漢。直至今日,仍留有許多紀念地。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武昌蛇山,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傳說是吳主孫權為了軍事目的而建。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褪去,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奠定了黃鶴樓濃郁的文學基調,已成為千古絕唱。

湖北:境內一共生活著50個民族,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